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患关系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患关系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患关系分析

【摘要】以态度改变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改变情况;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医护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外部刺激改变了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态度改变理论;医患关系;医护工作者

1态度改变理论与医患关系契合

1.1态度改变理论

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而产生量变或质变,引起态度发生了改变且与原有态度大不相同的过程叫态度改变。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提出了标准的态度改变模型,如图1所示。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4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引起被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按照态度改变理论,外部刺激带来的信息与说服对象原有态度之间发生冲突时,说服对象往往为维持其态度而产生反驳,当反驳作用小于外部刺激时则产生说服作用,说服对象的态度会因此有所改变,如果反驳作用大于外部刺激,则说服对象依然选择自己原有的态度。

1.2态度改变理论与和谐医患关系之间的契合点

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1]。“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的需求大幅增长,传统碎片化的服务提供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尤其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设备设施落后、全科医生短缺且水平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和接受上级医院转诊率低的现实困境[3],导致卫生服务短板明显,医患关系局部不和谐依然存在[4]。伴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新闻媒体负面舆论的影响等,医患纠纷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5]。研究表明,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3个最主要原因是媒体舆论的负面报道、患者期望太高和现行医疗体制不合理;而患方则认为是挂号难、排队久、流程繁琐、看病太贵和部分医生水平不高[6]。医患彼此信任、尊重、有效沟通、医疗技术水平都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7]。由此可见,医患双方理解的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并不相同,患者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对医护工作现有的认知上,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态度。根据国家医保局统计,2020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人均就诊5.0次,比上年减少1.4次;住院率为15.9%,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虽然就诊次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疫情突发,公众与医护工作者的接触机会反而增多,通过加强舆情引导,发挥舆情正面作用等,改善社会心理环境,强化心理干预,减轻负面心理反应[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作为有效的外部刺激可能会引起公众对医护工作者态度改变,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9]。因此,开展公众对医护工作者态度的调查,运用态度改变理论研究疫情引起的公众对医患关系态度的变化,探究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2调查对象

选取2020年8-12月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浦口区等行政区域6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为86.0%。

3调查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选项计分法,每个题目有“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太同意”及“不同意”5个答案,正向题目以5、4、3、2、1分数计分,反向题目则以1、2、3、4、5分数计分。

4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非常敬佩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医护工作者”一题中,调查对象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频率最高,为67.8%和29.7%。其余正向态度改变问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显示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您未来在就医过程中会对医护工作者多一份尊敬和理解”和“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后,您对医生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等“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频率之和均超过了80.0%,表明公众对疫情中医护工作者的积极表现比较认同。“您觉得应该提高医护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题中5个量级的频率分别为33.4%、43.2%、19.2%、2.3%和1.9%。表明公众对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权威医护人员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有了较好改变。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公众在接收到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抗击疫情等外部刺激后产生一系列的主动思考,这些思考对公众产生了说服作用,从而引起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重新思考。见表1。

5分析

与体会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专业水平、人文关怀等素养认可度较高,绝大多数公众表示未来在就医过程中会对医护工作者多一份尊敬和理解,更加信任医护工作者。从态度改变理论的角度分析,近2年来医护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状况曝光度提升,公众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予以肯定,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度明显增加。这与相关研究调查-疫情发生后,完全尊重和信任医务工作者的比例分别由38.84%上升至61.15%,28.59%上升至35.53%的结论一致[10],表明医务工作者通过汗水和奉献营造了良好的医患氛围,有效改变了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这为缓和医患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政治面貌、学历和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影响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且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则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得分越低,不同年龄段公众态度得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调查对象与医院和医护人员接触较多,与医护工作者产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多,导致年龄越大,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得分较低,也可能与被说服者自身观念态度已经固化有关,外界刺激难以抗衡年龄较大者固有的态度;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对医护工作者的认可度较高,且不同政治面貌的调查对象之间差异显著,表明党团组织成员对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更高,能够更为客观的看待医护工作中的问题;公众对医护工作者态度的得分随学历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尤其是高中至本科学历,得分增加较为明显。原因可能是随着学历的提升,公众对医护工作的认知更为全面;不同月均收入的公众在态度得分的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对医患关系态度得分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的趋势,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调查对象的得分最高,原因可能是医疗费用让低收入群体压力更大。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近2年医护人员的出色工作表现作为公众对医患关系态度的有效外部刺激,引起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向积极的方向改变,这为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作者:张妍 胡柏 吴艺琳 杨可欣 张永丽 单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