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下高等院校康复治疗学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患关系下高等院校康复治疗学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患关系下高等院校康复治疗学分析

摘要:现今医患关系形势下,人文素养缺失,医患沟通障碍是使矛盾激化的诱因。康复治疗因其独特的工作模式及患者群体特征,该专业医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沟通技巧的专项教育地位日益突出。本文旨在探讨康复治疗专业合理的人文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及人文情怀,实现“以人为本”的康复目标。

关键词:医患关系;人文素养;康复治疗学;教学实践

0引言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制度的变迁、医疗资源分配仍极大不均,医闹、打医、杀医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得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关系急剧收紧。而早在19世纪末,美国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曾深刻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缺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1]。终南山院士也曾指出:“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不能等制度的完善,而是首先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无法解决医患关系。”[2]上海某大型综合性医院2005年度发生的919例医疗投诉,通过对投诉资料的分析显示,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46.8%)、环境和饮食质量(17.5%)、服务态度(11.8%)、医务人员责任心(8.8%)、服务规范(3.4%),这些都可归入医学人文服务的范畴,其总和占总投诉量的88.3%[3]。

1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解决人文缺失的重要环节

造成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单就医疗主体层面上来说,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性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病人的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4]。具体表现为重疾病,轻病人;重治疗,轻照料;重疾病检验,轻病人体验;重器质的恢复,轻心理调理;重技术处置,轻伦理社会问题的思量[1]。追根溯源,造成该类价值倾向的根源在于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早在1999年国际上正式出版的专著“医学目标:设置新的重点”(ThegoalsofMedicine:SettingNewPriorities),提出了新的医学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5]。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说:“医生对病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能彻底根治的疾病很少,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安慰”就是慰藉,几乎所有的治疗场合都包含着慰藉的努力[6]。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曰:“作为医师,宜兴悲怜,当先识药,宜怀虚谷,不图厚报”[7]。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培养医学生朴素的生命观,有助于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体系及优秀质朴的医德医风,并促使其对医生职业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7]。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实现医学人文精神的理性重归,促使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医学院校宏观上狠抓医学人文教育,细节上加强医患沟通的技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2康复治疗作为康复的核心环节,人文关怀尤为重要

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传统治疗方式,是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和全面锻炼的原则指导下,由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共同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的治疗学科。治疗师面对的病人群体复杂多样,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因康复治疗行业独特的工作模式及患者群体,康复治疗师作为康复环节的技术核心,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是患者康复的最直接指导者。独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沟通使康复治疗人员获得有效信息。因而康复治疗师与患者的沟通质量,并由此传达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信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的顺应性和主动性更高,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结果。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就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丁宇[8]对脊髓损伤患者行良好的情绪疏导治疗,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脊髓损伤导致平衡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破坏,使其躯体敏感性增加,精神陷入极端困顿状态。而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此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志,对康复治疗有积极促进作用。孙保和,等[9]研究证明康复治疗过程中与脑卒中患者实行恰当的沟通模式,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995年版)的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具有更强的顺应性和依从性,功能恢复情况更好,残损程度更低。汪澄,等[10]运用治疗性沟通系统作用于脊髓损伤患者,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状态,负性自动思维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康复依从性较对照组则有明显提高,康复顺应性更好,心理也更健康。宁鹏举,等[11]将沟通应用于康复治疗中,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有效率和Bathel指数的显著差异,提示良好沟通有利于康复治疗进展。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此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志,对康复治疗有积极促进作用。

3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关注点

3.1教学方式的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康复治疗专业生源75%是理科生,其人文素质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相对于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传统疗效目标引导下的教学注重临床知识,忽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后天培养”,因而医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仁爱道德、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匮乏,抗挫性、抗压性等心理素质欠佳,并存在一定的人际沟通障碍。因而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要避免形式主义,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相关医学知识和医德实例,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已有学者及教师在此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马素慧,等[12]采用PLB教学方法和病历采集与书写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对照,显示两种方法各有侧重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同时安排学生尽早的在临床接触病人时,实战学习到与相应的沟通方式。另有雷胜学,等[13]指出,课堂上注重推荐学生相应课外资料进行阅读,重视医学与文学的沟通,学生要多阅读叙述疾患过程与体验的文学作品,以多重身份去品味、体悟、理解各种非科学的疾患倾诉。

3.2关注角色扮演,塑造人文情怀

罗杰斯指出:如果我们能够移情理解一个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想感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产生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14]。进入临床后,作为治疗师,每天都会与患者单独相处半小时左右,这就给我们利用语言、非语言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治疗师有机会与患者对其不愿在公众场合交流的话题进行畅谈。在课堂上须有多重临床案例及医德实例,使在医患沟通中语言无时不在,医者需要掌握和熟练运用心理疏导及语言艺术,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采用相应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方式达到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信任。通过语言技巧的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气氛,减轻其思想压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有相应功能障碍及心理状态模仿课,实现情景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并理解各个康复阶段所应采取的沟通重点。康复早期在于鼓励教育,激发其训练意图,以增加感觉信息的传入,促进休眠突触和潜伏通路的活化,改善脑血流,进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康复中期在于沟通互动,细致耐心的体察神经休克期过后,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有助于避免压疮及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疗程,减轻经济负担。恢复后期在于平衡康复期待,随着恢复进程的放缓,必将存在一些后遗症,随之产生一部分焦虑、抑郁情绪。康复人员需不断将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这一康复目标对患者进行宣教,鼓励患者直面残存功能障碍这一现状。2014年国家卫生部在卫生工作会议中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就是医学新目标的核心思想,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15]。在康复治疗教育上,我们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共同培育新一代有责任心,有悲悯精神的医疗工作者。

作者:张姗姗 钟云龙 黄彬洋 曹渺 袁野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