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对医患关系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对医患关系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对医患关系影响

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特征对医患关系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医患关系问卷,对346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在346名医护人员中,医疗系列166人,护理系列148人,其他32人;高级职称60人,中级106人,初级156人,其他24人。(1)在神经质上的得分,初级职称为(26.83±6.06),高于中级职称(22.77±6.71)(P<0.001)和高级职称(23.12±8.28)(P<0.01),其他为(26.33±7.07),高于中级职称(P<0.05);护理系列(25.99±6.88)高于医疗系列(23.95±7.41)(P<0.05)。在宜人性上的得分,高级职称(39.92±5.79)高于初级职称(35.50±6.16)(P<0.001)和其他(36.29±4.81)(P<0.05),中级职称(38.65±5.50)高于初级职称(35.50±6.16)(P<0.001)。在外向性上的得分,男性初级职称(30.20±4.80)高于女性初级职称(27.75±5.39)(P<0.01)。(2)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与医患关系相关显著(r=-0.254~0.373)。(3)在支持性互动关系维度,高分组在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分别:(31.18±6.01)、(40.44±6.28)、(39.76±6.19)]高于低分组[分别:(27.22±5.38)、(31.71±7.72)、(33.75±6.24)](P<0.05);在抑制性互动关系维度,高分组在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分别:(34.20±5.01)、(35.20±6.62)]低于低分组[分别:(37.52±6.95)、(40.00±4.77)](P<0.05),在神经质的得分上,高分组(28.45±6.34)高于低分组(21.86±8.81)(P<0.001)。结论不同性别、职称和岗位类型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存在较大差异,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和神经质对医患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活动中的具体形式[1]。以往研究多从患者的角度解释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缺少医护人员个体特征是如何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2]。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已从重视医护人员的权威专家角色,医护人员只关注疾病处理和技术应用的传统医患关系模式,转向强调医患双方应建立高度和谐、长期稳定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式[3]。人格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主体本质力量,它决定着一个人独特的适应性[4]。那么,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与医患关系的关系如何?为了了解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及与医患关系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治防治艾滋病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提供实证依据,为制定心理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的237个治疗点开展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的237个治疗点中,选取29家共346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

1.2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的237个治疗点中,选取了29家艾滋病患者人数较多且配备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较多的医院,利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信息员QQ交流群”及云南省艾滋病治疗培训班、抗病毒治疗大会、地州督导等时机,请各点负责人领取问卷并实施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表;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包括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医患关系问卷。其中,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共40题,包括外向性、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五个维度。采用Likert6级评分,选项由1(非常不符合)到6(非常符合)。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本研究中,外向性、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81、0.80、0.75、0.75。医患关系问卷共15题,包括支持性互动关系和抑制性互动关系两个维度,采用Likert6级评分,选项由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支持性互动关系得分越高表明医方对医患互动关系评价越高,抑制性互动关系得分越高表明医方对医患互动关系评价越低。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本研究中支持性互动关系和抑制性互动关系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0.93。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346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中,男性90人,女性256人;医疗系列166人,护理系列148人,其他32人;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106,初级职称156人,其他24人。30岁以下104人,31~40岁131人,41~50岁90人,51岁以上21人,平均年龄(36.14±9.08)岁。

2.1不同人口学变量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差异比较

以性别、职称和岗位类型为自变量,人格五个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作多因素方差分析。神经质上,职称(F=8.525,P<0.001)和岗位类型(F=3.038,P<0.05)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差异检验发现,初级职称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中级职称(P<0.001)和高级职称(P<0.01),其他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中级职称(P<0.05);护理系列人员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医疗系列(P<0.05)。宜人性上,职称(F=3.330,P<0.05)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差异检验发现,高级职称者在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初级职称(P<0.001)和其他(P<0.05),中级职称者在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初级职称(P<0.001)。见表1。外向性上,性别与职称的交互效应显著(F=3.188,P<0.05)。进一步差异检验发现,男性初级职称者在外向性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初级职称者(P<0.01)。详见表2.

2.2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与医患关系的相关分析

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人格与医患关系相关显著(r=-0.254~0.373)。

2.3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医患关系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格差异比较

以支持性互动关系和抑制性互动关系得分大于平均分加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小于平均分减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支持性互动关系高分组在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低分组;抑制性互动关系高分组在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低于低分组,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分组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级职称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其他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中级职称;护理系列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医疗系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质是指个体的情绪状态,体验内心苦恼的倾向性[7]。笔者先前的研究发现,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情感衰竭较综合医院医护人员更为严重[8],即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情感资源耗竭表现更为严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既是医生,又是陪伴者、倾听者,每一种角色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刚入职和初级职称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多工作在第一线,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紧张现象。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中、高级职称。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同程度排列前2位的依次为护理工作服务性强、生活无规律[9]。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较医生多,而薪酬较医生低,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较低。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医疗系列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级职称在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初级职称和其他,中级职称在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初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宜人性是指人际交往中的人道主义或仁慈方面[7]。中级和高级职称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多已成为医院的骨干或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稳定的为人处世之道,善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同事关系。故在宜人性上得分高于初级职称者和刚入职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初级职称在外向性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初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10]。外向性是指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弱和动力特征[7]。初级职称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年龄多在30岁以内,该年龄阶段的男性具有好交际、崇尚冒险的特点,故在外向性上得分高于女性初级职称。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与支持性互动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支持性互动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与抑制性互动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抑制性互动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医患关系良好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具有明显的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点,而医患关系较差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具有明显的神经质人格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支持性互动关系高分组在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高于低分组,抑制性互动关系高分组在严谨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低于低分组,抑制性互动关系高分组在神经质上的得分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11]。人格特征中具有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特点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他们的责任心、进取意识强,乐群、好交际,富有同情心,充分信任患者,故对医患关系评价较高。而人格特征中具有神经质特质的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他们敏感多疑,常表现出郁郁寡欢,不善于处理医患关系,故对医患关系评价较低。因此,基于本研究结论,可将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解释为,健全的人格作为内因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提高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从而改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的形式从“主动———被动型”转为“指导———参与型”[12]。提示应重视对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人格培养,以构建高度和谐、长期稳定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

作者:张莎 唐立 张娅玲 张月华 劳云飞 李田舒 陈庆玲 单位: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 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