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培养目标随之发生改变。为优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学生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优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医学生在向临床医生转变的过程中,临床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才培养标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发生了改变。面对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成为医学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除了加强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外,还需提高医学上的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职业精神及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2]。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从七个方面对医学生的能力做了要求[3],在培养医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信息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照这些标准要求和教育部临床专业认证标准,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人员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到大五五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介绍如下内容。
1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按照孙宝志教授提出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4]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自编调查问卷,对我校临床医学院2017—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300名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内容为影响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因素,为优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策略。
2结果
本次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5个年级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研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大方面,其中,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和预防观念等12项具体内容。其表中百分比是每项具体内容分别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大方面中学生认为重要性所占的百分数。调研结果显示,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五年级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自然科学知识非常重要,到大学五年级时认同人数均超过90%,而人文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认同人数均低于50%,职业精神不强,人文素养和大预防观念较为不足,在大四之前认同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医学生们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强。
3讨论
3.1存在的不足
3.1.1职业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不足
职业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与积淀,人文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生职业道德、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低,而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过分重视专业知识,较为轻视人文素养类知识。据统计,美国医学生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课程学时达到20%~25%,英国达到10%~15%,而我国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5]。
3.1.2医学生信息管理能力较低
信息管理能力不仅仅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程度,更主要的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手段获取知识、筛选有用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虽然开设了“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但医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实践较少,仍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导致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效率较低,检索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所学的知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3.1.3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批判性思维其核心是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识别不同信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主动寻求答案,运用科学思维、提出假设等能力[6]。而大多数的医学生过分相信权威,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对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这也成为医学生科研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3.1.4群体健康和大卫生观念不强
随着全球化信息进程的加快,医学教育受到的重大影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医疗卫生问题,而部分医学生对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的认识不足,公共卫生教育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存在不足[7]。
3.2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3.2.1强化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提高职业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
一个合格的医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生要树立“以病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突出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的训练。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将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学科学知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我校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方面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思想文化课程贯穿在医学学习全阶段,例如大一到大三阶段设置了文化沟通、人文社科、艺术鉴赏、创新创业等四个板块的任意选修课程;在大二到大五阶段设置了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专业选修课。在强化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方面除了优化课程外,还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创设沟通交流平台。例如在学习诊断学中查体、问诊、心肺复苏等项目时,除了教师讲解、学生用模拟人素材练习外,教师还会将学生分组,按照预先设计的病例互为标准化病人,让医学生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解释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疑虑。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另外,我校会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各类讲座、名家讲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素质教育活动。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渗透到每项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医疗改革、医学教育现状与未来,真正实现人文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相融合,多层次、全方位优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2.2提高医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医学生信息管理能力
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从学生、教师及信息环境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医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课程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够通过多种数据库获取信息,并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应用。其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管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学校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优良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围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介开设了文献检索等选修课程,以此来提高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校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图书馆网站的信息资源,例如知网(CNKI)、人大资料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EBSCO等外文数据库,都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教务处网站构建了一体化、数字化的教学、学习及管理系统,为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网络环境。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对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按照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三个时间段进行。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并有效地服务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教育阶段教会学生如何将获取的信息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用获取的信息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在临床实践教育阶段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媒介管理医院、病人的信息,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遇到的疑难杂症等难题。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图书馆和计算机教研室定期举办培训班、图书馆讲座及专家讲座等活动来提高教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来强化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库的各种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能力培训[8]。
3.2.3鼓励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医学问题批判性思维对于医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其次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等融入教学中,同时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拥有勇于探究、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逐渐提高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虚拟实践过程中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外,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组织有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研究性课题,并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让学生在科研小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4强化预防医学学习,加大公共卫生宣传
医学生必须了解并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相关内容,建立公共卫生理念,做好防护[7]。加强科普宣传,课程体系中增开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选修课程,树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保护和协助他人应对事件的意识。
结语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临床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理论和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只要在大学培养过程中完善培养体系内容、加强引导,通过5年的医学高等教育一定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
作者:张怀斌 孙培 柴勇 陈方民 单位: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