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高校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药理学》课程内容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属于药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政教育与《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是地方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实践。笔者从《药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出发,改革教学方法,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并利用《药理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了学生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收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地方高校;药学专业;课程思政;《药理学》课程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的高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育人新模式,是系统全面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其根本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以及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对于满足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医药事业建设者,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药理学》(Pharmacology)课程内容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属于药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5]。深入挖掘《药理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人文情怀为一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可拓展药理学教学思路,最大限度地符合药理学科发展新要求,又可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1“三全育人”视域下《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
1.1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
[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目标导向亦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形势及医药企业价值创造的需求相接轨,突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育人特色。因此,在《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势必需要以学生为本,构建以能力导向为教育质量标准,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素质与能力并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1.2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育知能力与育德意识
将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教师是关键。要明确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尚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敏锐的政治素养,能够开阔视野,转变思想,提升自身育德意识与能力,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有机高效地进行思政教育[7]。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药理学》任课教师队伍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同时,实施《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可提升本课程组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一专多能型教师团队建设,激励教师始终坚持把思想育人与课程育人并重,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全程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的《药理学》课程“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导向。
2“三全育人”视域下《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2.1细研教材,深挖思政元素
《药理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内容不仅涉及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等知识,还涉及了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用药安全等等社会热点问题,与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各章节均可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7]。
(1)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可将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地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8]。在《药理学》课程各章节导入环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各章节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也要介绍本章节内容中的德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德育元素为线索,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各章节教学内容中,高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药理学发展简史时,应从中药学发展史导入课程内容,突显祖国医学对药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向学生讲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药和运用中药进行疾病防治的国家,介绍世界现存最早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典《新修本草》、本草巨著《本草纲目》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社会责任意识
在讲授药效学和药动学相关章节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方法,阐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临床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对患者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以及假药、劣药对药效的影响,而由此关联到用药安全和药事管理与法规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此外,通过对社会热点案例的讨论,如“长生药业假疫苗案件”“药品虚假宣传和药品非法添加案例”等,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增强药品生产研发及用药安全等社会责任意识。
(3)科学研究素养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可使学生了解药理学学科及专业发展趋势、新理念和最新进展。在《药理学》课程中涉及学术前沿内容时,应使学生结合中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进行讲解,尤其在2003年SARS病毒肆虐和2019年底病毒引发肺炎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中药以其药效成分复杂、毒性低、作用温和等特点,在疾病防控中的优势尤为凸显。此外,由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在青蒿素的提取和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与党的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激发学生中西药并举研究的科研思维,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及资源的认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新型生化药物研发的探索热情。
2.2设计教法,妙用思政元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渠道。思政教育的施用,需遵循渐进性认知规律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至系统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才能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同向同行。
(1)课前精心谋划
每次课前,将《药理学》课程授课课件,寓有与章节教学内容相关思政元素的教学辅助资料等通过超星学习通、QQ群、微信群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阅读、文献查阅等方式,寻找“研究热点、医学前沿、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案例,加深对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影响。例如“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章节授课前,布置预习内容:青霉素的发现、抗生素滥用、超级细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药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起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考,使其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2)课中用心融合
合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分段式课堂教学环节[9]。第一阶段(约5分钟),教师对课前布置的预习知识点,精选1~2个富有思政元素案例,导入课程内容;第二阶段(约2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逐渐展开章节内容的讲授,寓思政元素于教学,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第三阶段(约10分钟),针对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及搜集的相关资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任课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引导学生以结合德育元素的药学知识点展开讨论,力求达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双向并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阶段(约5分钟),任课教师对所讲授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例如“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章节授课中,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为课程切入点导课,介绍青霉素在二战中因抗菌作用显著挽救诸多伤者生命的案例,讴歌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再结合抗菌谱、抗菌活性、抗菌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等知识点,嵌入抗生素滥用、超级细菌产生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用药的意识;之后再举例抗菌抗病毒作用显著的典型中药实例,介绍祖国医学的独特优势,尤其在抗击疟疾及SARS病毒感染等重大疫情方面发挥的显著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引起学生讨论和共鸣。
(3)课后考核评价
采用随堂考核和试卷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验收,评定学生学习成绩[10]。随堂考核主要是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道德表现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试卷考核主要是在期末试卷考核主要是在期末试题内容中嵌入思政元素,有机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诸如“试阐述食物、药物、毒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试阐述机体、病原微生物、抗菌药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寓含辩证思维的内容,并增加可体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试题目,要求学生从药理学学科和专业知识维度进行辩证分析,旨在考核学生对药物双刃剑式药理作用相关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检验学生对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道德判断能力。
3“三全育人”视域下《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利用《药理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双重教育(即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3.1寓“政”于教,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思政元素与《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互融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开展,打破了《药理学》课程内容晦涩难领会的问题。教师紧扣课程大纲,从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研究素养等不同层面挖掘大量思政元素,使教师教学技能得到了多维度提升;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接受专业知识,以辩证思维理解药学专业知识,学习情趣更加浓厚。
3.2融“思”与学,促成学业成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药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亦强化与提升了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三来,学生参加与药理学科相关的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的数量均逐年增多,累计申报相关项目12项,10篇。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学生参加的国家及省级医药类、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获奖率及奖项级别亦逐年提升,累计获得奖项15项。
4结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对药学类专业《药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是地方高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将思政教育贯穿并有机融合于药学类专业《药理学》及其他课程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在“授业”的同时完成“传道”,进而达到育人的目标,是引导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扎根基层和服务地方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胡彦武 武子敬 姜丽阳 徐智敏 林萌 郝成成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