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础化学类实验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分析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教学改革进行探析,以形成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可行性高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及“双一流”建设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药学专业;应用型
药学是联系健康科学领域和化学科学领域的医疗保健类学科,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面向21世纪熟练掌握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并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强技能的药学复合应用型人才[1]。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化学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生命科学类(如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专业药学类(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等。基础化学类课程主要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开授,其中理论课程旨在巩固和拓展新生的基础化学知识,而相关实验课程则重点培养实践实验能力及科研创新思维,为后期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可见,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果在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发展的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验为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任课教师多为中级及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及教学水平有限;(2)由于学校实验室场地、仪器等硬件条件有限,实验安排多为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部分课程实验内容有交叉重叠现象,实验涉及到的知识面及相关操作技能较单一,缺乏新颖性;(3)授课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口头及书面讲解,学生理解性和接受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4)课程安排及实验步骤已由授课教师全权设计,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及实际操作都照本宣科,遇到与教材不一致的问题无法灵活解决,更难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科研创新思维。以上问题均与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综合性人才的目标相悖,也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加强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可行性高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善于动脑的能力,并将基础化学类课程与后期专业药学类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及“双一流”建设需要的药学人才提供保障。
2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于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办学目标、自身平台、专业特色、就业需求及社会背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对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及有机化学实验等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任课教师严格进行上岗培训及考核,调整教学计划,采取阶梯式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量,减少交叉重叠现象,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形成全方位的考核模式,让学生能充分锻炼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的分析及建议
3.1优化任课教师的质量,严格执行上岗培训及考核制度
高校基础化学类实验任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及自身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教师水平方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代表,其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退休老教授及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而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均为中级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其自身专业水平及授课经验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上岗培训及考核制度并常态化,在每学期开课前邀请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教授或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统一进行实验室安全及实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任课教师进行实操考核,重点考核教师的基本实验操作手法及临场应变能力,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在教师专业背景方面,基础化学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多偏向配备专业化学背景的教师,此类教师在化学领域颇有造诣,但对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无法将基础课知识与后期专业药学课程融汇联系,因此应多选聘具有药学专业学习经历的教师,使得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的学习更能契合药学人才的培养需要。
3.2调整教学计划,采取阶梯式教学模式
由于药学实验室基础化学类实验场地有限、仪器使用年限较久远,实验教学安排多为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比如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此类实验就占据了课时量的70%,部分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及相关操作技能有交叉重叠现象,比如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涉及到酸碱滴定管操作的实验占课时量约80%,缺乏新颖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梯式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计划设计见表1)。基础性实验调整为课时量的50%,实验由2人一组完成,实验项目主要进行普通化学试剂的定性定量实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及相关仪器的使用,并在此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撰写预习方案及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综合性实验增加为课时量的30%,实验由3~4人一组完成,实验项目逐渐向简单药品的合成或检测分析过渡,此过程重点训练学生利用前期基础性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尽早接触简单药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后期的专业药学类课程学习做铺垫;设计性实验增加为课时量的20%,实验由3~4人一组完成,授课教师依据学生前期的学习效果选定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选出两至三个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学生再进行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方案的差异及原因,此过程重点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工合作、处理数据、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科研思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动手动脑。
3.3整合资源,构建虚拟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
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如继续一昧地采用教师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必须利用现代化新型的教学手段,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建立和探索基础化学类实验网络教学平台。首先,将“慕课”及“虚拟实验”的教学理念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制作基础化学类实验操作的动漫、趣味情景短片等影像资料供学生自主预习,并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及操作注意事项,让学生在预习时耳濡目染,在感官上对实验操作充分熟悉,避免学生只通过教材的文字描述而无法对实验内容深入理解的弊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搭建单一或综合性的虚拟仿真动态模拟实验,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进行预习操作并完成系统中规定的在线预习测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增大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获得成果的成就感。“微视频”和“虚拟实验”还可供学生反复学习使用,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并不断熟练,克服了现实实验室无法长期或随时开放的困难。其次,由于网络信息量巨大,这就更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及专业水平,积累大量的实验案列,才能在与学生授课时清晰的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同时整理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视频,利用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开通在线答疑与互动交流功能,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4建立与教学模式配套的全方位考核制度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的总成绩分配为平时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40%,考核标准为实验课前预习准备情况、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态度、实验效果和实验课后情况(包括打扫卫生、实验报告情况),各占10分、40分、20分、10分和20分。但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全程考察每个学生的全部操作,而学生中抄袭实验报告现象较普遍,导致常出现学生平时成绩较高、期末考核成绩较低的矛盾现象,无法通过成绩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对考核制度进行合理改革。以前面提出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为依托,建立配套的全方位考核制度(考核标准设计见表2),根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别占课时量的比例,其对应部分的成绩也分别占总成绩的50%、30%、20%,每部分都包含平时成绩及考核成绩,分别占每部分成绩的40%及60%。在基础性实验部分,平时成绩由预习情况、实验动手情况、实验报告情况决定,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即组织集中实操考核,考核成绩由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标准、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的能力高低决定。在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两部分,每一次上课内容即为考核内容,平时成绩由预习情况、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决定,考核成绩由实验动手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及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实验报告情况决定。以上每部分平时成绩中的预习情况均可通过预习报告或虚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反馈的在线预习测试或学习情况反映。
4结语
对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将基础化学类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验实践,同时将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与专业药学类课程紧密联系,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实验课程的核心价值,使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得到系统的锻炼,并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后期培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但实验教学改革及体系的优化并不是单方面、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支持、长期进行、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以上提出的改革建议外,还需要学校加强实验室管理建设及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进行校企合作,利用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等科研或生产平台,借鉴其教学或管理经验,不断对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训练,以更好的服务于药学本科教学实践,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素中,陈家树,庄添,等.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浅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专业办学经验[J].广东化工,2016,43(6):207-208.
[2]王静.基于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4):130-133.
[3]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热萨莱提•伊敏,尹学博,等.高校非化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6,37(24):45-49.
[4]薛金凤,张翔.分析化学实验双创教育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8,46(1):197-199.
[5]张冰,林志建,闫永红,等.基于慕课建设的课堂教学变革思考[J].药学教育,2017,33(5):56-59.
[6]宿艳,张艳娟,吴硕,等.互联网背景下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7,20(4):70-73.
[7]严孝强.独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讨论[J].科技经济导刊,2017(21):155-156.
作者:贺彦 徐娟娟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