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教协同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教协同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6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相同分数段学生共8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成绩及自设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理论成绩、临床综合操作技能成绩及教学效果评价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是优化高职护理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教协同,紧贴临床”;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操作来源于临床,并广泛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掌握好外科护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尤其是高职护生至关重要。护生对于学校课堂教学与医院病房实习有不同的感受,认为学校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与病房实习内容尤其是外科护理操作部分脱离。前者更多地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者更多地给予临床实例的知识和技能;前者更多地培养护生的基本素质,后者更多地培养护士的职业素质。因此,出现了顶岗实习护士或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难以适应或胜任临床工作的现象,易产生工作迷惑感、困倦感[1]。如何破解该难题,是护理教育者和临床护理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为破解该难题,基于“院校结合、校院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了“医教协同,紧贴临床”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入学成绩,选择我校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2015级相同分数段的学生80名,均为高考统招生。将80名护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女生32人,男生8人,平均年龄(17.7±0.79)岁;对照组女生34人,男生6人,平均年龄(17.6±0.84)岁。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成绩、学习态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教材的选择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护理学》高职第四版为授课教材,以同一教学标准、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1.2.2授课教师的选取标准对照组教学活动在学校完成,授课教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授课,实训教学的带教除主讲教师外,两位分组带教教师要求中级及以上职称、8年及以上带教经验。所有带教教师均要求责任心强、理论及实践知识过硬。实验组的教学活动在深度合作的医院完成,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医院的带教教师由医院护理部选取。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曾担任过临床带教教师5年以上,熟悉护理理论知识及临床教学,热爱教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1.2.3教学模式和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选取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教学,外科护理学理论课在课堂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讲解给护生,实训课在录播教室统一示教后,分3组分别由3名实训教师带至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实验组由校院合作的医院选取的授课教师和学校骨干教师赴医院共同承担外科护理学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任务,由校院双方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外科护理学教学资料册,该资料册包括统一的课程标准、每章节教学重难点等信息,要求临床授课教师每节课均书写临床典型案例。培养形式上,根据课程进度,每周集中安排1~2天,护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训教学均在医院完成。理论课教学采用2节理论加2节临床见习的模式,采用病床边案例教学、病床边临床教学等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强调紧贴临床,强调教学组织实施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护生。实训教学采用护生理论课程内容结束完成相应知识点见习后,由主带教教师到实训室示教,分小组带教练习及见习交叉进行的模式。实验组带教教师组织护生去病房见习相关临床病例及护士实景操作,感受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和护士的工作性质及内容,要求护生开始注意护士职业道德是形成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石,促使护生从临床实际案例中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

1.3教学效果评价。1.3.1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成绩理论考核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由不参与该项目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专家命题,试卷题型为A1、A2及A3/A4型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100分。试卷出题范围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进行,同时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两组护生用同一试卷在同一时间点完成理论知识考试。外科护理临床综合操作技能考核共100分,其中案例分析30分,技能操作70分。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SP),聘请不参与该项目的“三甲”医院资深临床带教教师一对一考核护生,技能操作考核结合临床案例,要求护生独立分析案例,针对案例列出护理计划(20分),然后进准备室进行用物准备,并进入模拟病房按照护理计划对SP实施整体护理(70分),最后写出对该案例的护理体会及反思(10分)。1.3.2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者在参考相关文献[3-6]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外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最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案例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职业认同感、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评价等,共10个条目。问卷各指标以非常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好为2分、不好为1分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评价越好。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发放后现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考试成绩。实验组护生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理论及临床综合操作技能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对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案例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护理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满意度、缩短临床适应期条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校院双元育人,提升教学质量。(1)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典型的理论加实践类课程,更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7]。传统的课堂及学校实训室教学虽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论及演示层面,护生不能真实地理解护士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任务,到临床实习及成为新护士上岗后仍然难以适应和胜任,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现象明显。本研究显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能协助实习生或新护士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显著缩短其临床适应期。(2)新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早期进入医院接触并感悟临床护理文化,学校与医院双元育人,校院共同领导、共同管理,即学校专业教师、医院带教导师双师共同管理,让护生明白校园制度与医院工作制度的不同,提升了护生对于护理行业的认识,提高就业质量,让护生在就业时实现“零适应期”。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护生评价体系,在校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双方共同评价,护生在校基础课学习、医院专业课学习等阶段,从护生的理论课成绩、德育素养、护理职业意识与护理专业操作技能等方面,采用“加强平时考核、弱化期末考试,突出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质量评价策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就业质量,能够实现学校、医院、护生的三赢局面。

3.2“医教协同,紧贴临床”可以提高护生专科业务能力,实现校院无缝对接。(1)外科护理学教学全程安排在医院学习、实训,护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即有很多机会在医院病房里与护士和患者接触,潜移默化地感受护士的工作性质,可有效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护生在医院真实环境中学习及实训,做到“实境训教”[8],将外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医院临床中,把医院的理念和文化引入课堂,在理论授课的同时能够及时到临床病房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见习和观摩,护生亲身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护生掌握外科专科专业知识和专项操作技术的能力,缩短了护生临床岗位适应时间,实现外科护理专科人才培养过程校院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2)“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以临床实际工作情景为背景进行教学,贴合当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可显著提高护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对临床案例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医院学习的过程中,护生对未来的职业定位清晰,有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

3.3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专业教师与医院教师共同带教,在双师带教过程中熟悉了医院的专科岗位职责,了解了本专业及科室最前沿的技能与知识、管理模式。同时能够与医院骨干、技术能手等联合促进本院护理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3.4校院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校院在课程教学中通力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校院双方成立了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基于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对外科护理学课程建设及医院对外科护理学教学带教人才需求对接进行意见整合,实现课程及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临床授课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实习生带教,外科护理学专业课的授课,对临床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授课,同时需要按照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进行教学,显著提高临床授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而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可进入临床一线,有利于自身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素质的提高。学校教师在教学研讨及集体备课等活动中,给临床带教教师传授授课理论和经验,临床带教教师给学校教师传授更多的临床新进展及技能,达到了双师共赢、共同成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成君,杨丽娜,何剑,等.临床新护士工作环境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24):82-85,89.

[2]谢虹,朱宁宁,白洁,等.临床学院教学模式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6):835-838.

[3]崔星慧,管艳杰,马玉磊,等.案例分析法应用于产科护理带教中提高护生护士核心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2):122-123.

[4]徐园,焦静,曹晶,等.以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的新护士岗前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15(7):860-863.

[5]曾惠文,耿笑微,尚少梅,等.低年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问卷结构效度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8):1081-1085.

[6]王署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王佳.基于云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3):9-10.

[8]肖霄,张媛媛,张彬.“实境训教”实践教学改革———以石家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9(6):135-139.

作者:夏凡林 蔡晶晶 韦德祥 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