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外科实习护生总计30人,采取常规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设置为对照组;自2018年9月~2019年3月以来我院开展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我院外科实习护生另30人,设置为观察组。对照两组教学后成绩评估(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对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性率与满意率分析。结果教学后,观察组实习生从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案分析、病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明显高于LBL组(P<0.05);观察组实习生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可明显提高实习护生对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的掌握程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工作态度,并提高实习生对教学的接受性、依从性与实习活跃程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外科护理;护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临床护理学课程,临床实习将巩固课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临床思维方法,是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是独立解决临床问题基本保证[1]。现为探究将何种教学理念应用于外科护生的教学中效果显著,特选取了近年来在我院外科实习的护生60例做临床平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外科实习护生总计30人,对照组:男2例,女28例,年龄19~24岁,平均(21.88±1.56)岁。2018年9月以来我院开展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我院外科实习护生另30人,观察组:男1例,女29例,年龄20~24岁,平均(22.01±1.60)岁。所有实习生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常规组:由带教老师于患者床旁讲解患者疾病表现、需给予何种针对性护理、穿刺注意事项等。以讲授为主。观察组:应用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具体如下:①课前准备: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由带教老师进行模拟护理人员、护士长、管床护士、科主任、主治医生、患者家属、患者等角色,护生根据带教老师扮演的角色辅助老师进行准备,确保每位护生参与到所有角色的准备中。带教老师于课前将典型的、操作性较强的案例发放至每组护生手中,带领护生通过对案例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相关的临床情景进行讨论,结合带教老师扮演的角色特点,先进行演练,并组内讨论,对演练过程进行改进,使在课堂上可表现出最好的情景效果。②教学实施:开始上课时,先由带教老师向学生介绍外科患者整体住院流程,对患者护理评估及实施护理干预进行讲解。再由带教老师开始情景演练,学生在旁辅助老师进行操作,演练结束后,先让学生指出自此演练中遇到的问题,再由老师对演练归纳总结,并进行打分。
1.3观察指标
对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综合素质、工作态度进行教师对学生成绩分析,分数越高代表能力越强。对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性率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教学后成绩评估对照
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案分析、病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明显高于LBL组(P<0.05)。
2.2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性率与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实习生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率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73.33%、73.33%(P<0.05)。
3讨论
本研究表明,教学后,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案分析、病人管理及工作态度评分明显高于LBL组(P<0.05);观察组实习生教学接受率、实习活跃率、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虽然可对临床常见外科疾病概念、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护理方案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掌握,但互动性差,因此依从性与活跃度差。现代医学教育理念逐渐从经验型带教向目标化带教转变,侧重多方面培养学生各项能力[2]。以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实习,使护生的理解力加深,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达到整合与运用多学科知识、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综上所述,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改良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小燕,龙玉琴,李菊英,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105~107
2师云玲.论微课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208~210
作者:欧阳素珊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