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探讨性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方法根据行业需求和护理教育情况,将《急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创伤患者护理内容整合,另增加院前急救、创伤重症监护、创伤康复、创伤外科护士的素质要求等内容,形成一门独立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并在我校护理专业中小范围开设;选取2017级护理专业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第四学期开设《急救护理学》,实验组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第四学期开设《急救护理学》和《创伤外科护理》,总学时不变,教学方法相同;学期末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护生对创伤护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实验组护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的满意度,评价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创伤外科护理试卷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分别为(88.20±6.70)分、(85.78±4.98)分与(80.20±7.40)分、(75.25±5.15)分,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护生对整合后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各项情况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外科护理;创伤护理;急救护理;资源整合;课程教学;
目前教育部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中缺乏创伤外科专业,严重限制了医学学科发展以及临床救治水平,部分专家建议尽快在二级学科“外科学”以下设置三级学科“创伤外科”[1]。针对创伤外科对高水平医护人员的需求,以及在校护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的开课需求,以突出创伤患者护理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完善临床课教学,提高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教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高创伤发生率与死亡率状况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探讨性研究,申报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立项,通过立项建设,形成《创伤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思路,构建护士参与创伤急救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现报告如下。
1《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必要性
1.1《创伤外科护理》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
1.1.1对象
以南阳地区高校护理专业中专及专科(二、三)年级、本科(三、四)年级的在校护生为调查对象。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入临床课学习,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有所了解。
1.1.2方法
查阅参考文献,自行设计《创伤外科护理》课程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创伤外科护理》课程设置与教育需求情况两个方面。在本次研究中对该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其Cronbachs’a系数为0.801。
1.1.3资料收集
解释本次调查目的,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调查者检查问卷是否出现错填、漏填现象,征询被调查者意见并进行填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1.1.4数据管理
对调查表进行整理,确认无误后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
1.1.5结果
(1)《创伤外科护理》课程设置情况。被调查的学生中,100%的学生在临床课学习阶段没有开设《创伤外科护理》课程,但在其他相关课程里会涉及部分创伤外科护理知识,如《外科护理学》与《急救护理学》课程。(2)《创伤外科护理》教育需求情况。被调查的学生中,3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创伤外科护理》,主要集中在已经参加过临床实习的学生中,4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14%的学生态度不确定;17%的学生认为《创伤外科护理》应设为考试课,35%的学生认为应设为考查课,48%的学生认为应设为选修课。
1.2我校《创伤外科护理》开课现状
目前我校未开设《创伤外科护理》,创伤外科所涉及的多发伤与复合伤的抢救及护理、创伤院外急救、各部位创伤等内容是分散在《急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中,尤其是创伤急救技术在相关课程中学时分布是2~4个学时,也没有安排相应实训学时,这样开课现状,关于创伤外科护理的授课缺乏系统性,学习时长也满足不了相关内容的详细讲解,学生对创伤外科护理缺乏整体的概念和系统的学习。同时调查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关于创伤外科护理的开课,也是分散在《急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程中,均未形成系统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内容。
1.3《创伤外科护理》行业需求调查
随着创伤学的发展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建立[2-3],研究者对南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工作10年以内的外科、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学校是否接受过《创伤外科护理》课程系统学习,上岗前是否接受过创伤外科护理岗前培训,以及从业后对创伤外科护理岗位适应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创伤护理的系统学习对毕业后投身于创伤的院前急救、创伤重症监护、创伤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对象均对创伤外科护理培训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2《创伤外科护理》课程构思
2.1教学内容
将《急救护理学》中多发伤、复合伤和《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创伤患者护理内容整合,并增加院前急救、创伤重症监护、创伤康复、创伤外科护士的素质要求等内容,形成一门独立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4]。
2.2课程标准
组织行业专家以及相关课程教师编制《创伤外科护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以护士资格考试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将创伤护理知识、技能、兴趣作为岗位核心胜任力,形成以培养岗位核心胜任力的课程教学思路[5]。
2.3整合资源
根据设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编写《创伤外科护理》教材、《创伤外科护理》实训教材、建立试题库、制定考核评价方案,利用护理专业现有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护理实训资源,形成系统学习《创伤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思路,构建护士参与创伤外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式。
3《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实施方案
3.1研究对象
2018年9月—2019年6月选取我校2017级普通专科护理专业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70名,男生5名,女生65名,年龄为(19.8±3.5)岁;实验组70名,男生7名,女生63名,年龄为(20.5±1.2)岁。两组均通过高考招生入学,已完成医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研究方法
对照组:选用熊云新主编,第3版《外科护理学》教材[6],教材结构顺序是总论和各论,创伤护理是分散在教材总论、各论章节中,于第3和第4学期开设,时长为110学时;选用李延玲主编《急救护理学》教材[7],于第4学期开设,时长为28学时;采用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分组实训、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中学、学中做,完成以上课程教学。实验组:按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摘除创伤患者护理的《外科护理学》仍于第3和4学期开设,时长为88学时;除去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救护理学》仍于第4学期开设,时长为20学时;《创伤外科护理》于第4学期开设,时长为30学时;教学方法同对照组。学期末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护生对创伤护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实验组护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3.3教学评价
3.3.1综合考核评价第4学期末对两组护生进行考试。考试包括《创伤外科护理》试卷(总分为100分)和创伤护理技能操作(总分为100分)两部分。《创伤外科护理》试卷按全国护士资格考试题型组合试卷[8];创伤护理技能按全国职业院校护理大赛赛项案例分析评分结构进行考核。创伤护理技能考核在示教室进行,学生抽号入场随机抽取考核项目,当场回答问题,实施技能操作。3.3.2课程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自行设计的课程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调查。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数值区间从1~10分,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3.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研究结果
3.5.1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创伤护理试卷成绩及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3.5.2实验组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对整合后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各项情况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学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的教学是认可的,见表2。
4讨论
本课程的整合和教学研究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了临床课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9]。《创伤外科护理》作为一门整合课程,更加系统的介绍了创伤院外急救的确定性和时效性,以及各部位创伤与创伤康复的整体性等特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创伤外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之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青壮年人群中,创伤的致死率是最高的[10],创伤在发达国家是44岁以下人群第一致死原因[11],我国近10年城乡居民死因构成比中损伤稳居前5位[12]。为了减少创伤的致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越来愈多的医院开始建设创伤救护中心,逐渐形成以院前急救、院内创伤救治、创伤重症监护、创伤康复一体化的急诊运行模式。鉴于创伤外科对高水平医护人员的需求,提示我们应当从护理教育入手,重视在院校内的创伤外科护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护生系统学习《创伤外科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护生对创伤患者的救护能力,从而实现护理教育与创伤外科岗位的有效对接。
作者:李广霞 赵柯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