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个性化心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14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20-68岁,平均(43.58±10.28)岁;来自科室:普外科15例,胸心外科8例,泌尿外科13例,妇科13例,骨科21例;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45例,气管插管全麻25例。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21-65岁,平均(42.96±10.47)岁;来自科室:普外科16例,胸心外科6例,泌尿外科14例,妇科14例,骨科20例;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43例,气管插管全麻27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无精神及神经类疾病,排除心、肝、肺、肾严重功能障碍病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别不明显(P>0.05)。

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即按常规进行术前访视,在明确患者病情、手术种类等的同时告知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主动性个性化心理干预:(1)于术前1d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病情等;访视过程中采用和蔼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估患者是否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访视前获得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疏导;向患者讲解术前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完成术前检查及相应术前准备对手术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鼓励患者说出疑虑问题,并耐心的进行解释;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结合患者已掌握的医疗知识,对手术治疗的目的、过程进行讲解;讲解手术体位、麻醉方式可能带来的不适,使患者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消除其的错误认知;向患者播放带有手术室环境的照片,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和手术的影响,以促使其主动调整心理状态;教会患者使用引导性想象、暗示等促放松方法,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2)术前访视护士于手术当天接患者进入手术室,并进行手术室环境等介绍;对非全麻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的进行有关信息的交流,并适时抚摸患者的额头或轻握双手,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访视护士于患者麻醉清醒后送其回病房;指导患者正确的术后体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注意事项;对患者术中配合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3)术后2-3d再次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不适,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为入院时、术前(麻醉开始前5min)的血压、焦虑程度及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焦虑程度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压及焦虑得分无明显差异,术前以研究组血压和焦虑得分较低,同时满意度得分较高(见附表)。

三、讨论

手术是临床针对大多数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对患者而言,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可给心理活动、生理活动等形成影响,不但增加了治疗的风险性,严重者还可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模式及护理内涵也发生着较大转变,逐渐形成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也深入人心。手术室护理较临床护理更具特殊性,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不但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正确的心理引导技巧和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对此,我们将主动性个性化心理干预应用到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在访视期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和蔼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针对不良情绪选择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措施,有效的拉近了护患距离,护理人员能更好的引导患者认识疾病和放弃曲解的认知,并在术中安慰、鼓励、疏导患者,同时做好术后的指导工作,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术前血压波动更小,焦虑程度更轻,且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更高。因此,主动性个性化心理干预既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又有效的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何飞燕 陶洁茹 陈菊妹 魏茜茜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