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课堂理论知识及临床实习之间的重要阶段,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必要过程。本文首先对临床见习的目的及意义做一简单介绍,然后阐述了提升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策略,最后总结分析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及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提升;高职高专;思考
1临床见习的目的及意义
临床见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见习生在校期间仅仅通过书面理论知识进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临床经验。通过临床见习教学,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直接与患者接触,生动丰富的临床实际案例,提高见习生学习兴趣。通过临床见习,在教育见习生的同时,能够解决患者关于病情、治疗及预后的各类问题,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临床见习培养见习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进而提升见习生的综合素质[1]。
2制定系统、规范的临床见习教学计划
2.1优化临床见习教学内容
开展临床见习教学前,带教老师应明确教学大纲,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案,要求内容简练,覆盖知识重点;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典型的患者作为临床见习教学示例,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做好心理工作,取得患者配合,使其能够接受见习生对其进行病史询问以及体格检查等临床操作。
2.2规范临床见习教学流程
见习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向其详细介绍见习目的及相关要求,讲解问诊内容及查体方式,见习生要做好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做到对该疾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见习生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检查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观察见习生在问诊及体格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项目遗漏、操作错误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离开病房后带教老师对见习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及指导。带教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询问见习生患者的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以及鉴别诊断等情况,能直接了解和观察见习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见习生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做以评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见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得到良好的锻炼,对其各方面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3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见习教学策略
3.1提高见习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见习生由于缺乏问诊技巧,与患者沟通能力较差,带教老师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培训的方式对见习生进行问诊相关培训,选取真实病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见习生了解问诊流程及技巧,除了一般流程外,还应包括不同类型患者沟通演练,演练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创造及表现力。然后在带教老师陪同下,见习生进行临床实践,参加问诊的其他见习生对病史采集进行补充询问,带教老师能够对整个问诊过程进行协调,能够缓解见习生心理压力,同时能够避免患者及家属出现不满情绪。
3.2对见习生查体技能进行全面、规范的培训
在见习生与患者接触前,应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查体内容、流程、手法等方面知识,并反复进行操作训练。见习生对患者进行查体时,带教老师在旁进行协助并指导,及时纠正见习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查体过程中,带教老师精心设计了很多疾病相关的问题,供见习生与其他见习生进行研讨,旨在提升见习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3.3提高见习生病例汇报及诊疗讨论能力
完成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后,见习生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汇报,总结归纳疾病特点,通过与其他见习生进行临床疾病的研讨,做出初步诊断,并相互交流确定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通过见习生之间互相交流及讨论,使得见习生的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显著的提升与巩固,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4优化教学方法
以往临床见习教学主要采用带教老师演示以及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采用真实病例式教学,使见习生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发病较少的案例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增加见习生学习乐趣,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提高教学质量。
4总结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采用优化的临床见习教学,应用效果显著,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制定见习教学计划、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显著提升了见习生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实践能力,体现了临床见习教学实践性、双向性的优势。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对见习生指导及时、耐心、正确、规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进,让见习生在参与中获得临床技能,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及技巧,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独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君,王德良,刘斌等.基于胜任力项目化教学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32-136,141.
作者:黎源 彭俏菁 宋钦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