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指导下,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文以美国(ACGME)提出的六大核心能力为导向,提出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住院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

“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品质。医学这门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疗病人是不够的,还要在治疗中与病人心与心的沟通。特别是20世纪以来,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救死扶伤的真正意义,对培养医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委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规定,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以下简称“临-住”研究生)。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理念深入广泛的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也有了新的扩展,涵盖了职业道德、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能力、思维培养等内容,强调医学以人为本,因为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对患者关怀和照料,因此,对“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也要逐步加强。

1加强“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临-住”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是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构建人文素养培养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培养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临-住”研究生进校后主要在医院进行培训学习,目前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及模式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人文素质培养上比较薄弱,在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上,各培训医院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

2.1自上而下对“临-住”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上海市于2010年率先开展新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住院医师核心能力之一即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但在培训过程中,大部分培训医院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培训课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和力度往往不足。培训医院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医德”的现象。

2.2医学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片面,教育方式单一

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多达20%~25%,英日约为10%~15%[1]。而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医学生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只占所有课程的1.71%[2]。目前,在“临-住”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人文课程相对较少且范围狭窄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除政治、医学伦理课程外,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很少,多数培训单位无针对医患沟通技巧、卫生管理、团队合作等必备的技能进行相应培训。同时,在教学时间上缺乏保证,教育方式单一,主要局限于自学、课堂授课,缺乏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导致人文知识无法真正应用于医疗实践,也无法贯穿于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能力培养之中。

2.3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力量薄弱,师资紧缺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往往被相关教育工作者忽视,医学人文师资紧缺,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人文课程的教师多是文科学校毕业,对医学专业所需要的人文教育并没有很全面的了解,医学人文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存在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知之不多的缺陷;培训医院的教师往往缺乏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导致当前“临-住”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不少困难。

2.4扩招带来的“规模不经济效应

”“临-住”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教育质量下滑、人文精神缺失、学术与医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逐渐呈现。当前“临-住”研究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深受家人宠爱,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对开设的医学人文培训课程,很多学生也往往是为了应试,再加上带教教师常常也会忽视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部分研究生对人态度冷漠,医德行为和工作态度令人担忧[3]。

3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为有效地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我们结合目前“临-住”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以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六大核心能力(病人照护、医学知识、从工作中学习及成长、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专业素养及制度下之临床工作)为导向,探索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3.1社会层面:制度公正、舆论健康

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有赖于良好的制度存在,而公正是现代社会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维系人类秩序的关键。公正的制度保障可以令个体身感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人们心理秩序或状态更加和谐,有利于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形成。近年来,医患矛盾问题频出,其中医疗活动相关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互联网肆意转发传播,成了医患关系日趋恶劣的推手。要给医学人文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想人文教育实实在在地内化为个人精神,必须要有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社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正确引导舆论的方向,增强舆论的监督力;另一方面也要让舆论成为制度生成的生理基础,强化制度的实施效果。正义的社会环境可以正面影响“临-住”研究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从而使之善于分清是非、善恶,乐于利他,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3.2医学院和医院层面:管理与培训彰显人文特色

“临-住”研究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中坚力量,基于研究生及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其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医学院校教育及医院教学培训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医院要通力合作,重视对“临-住”研究生的伦理意识培训和心理素质培养,形成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合力。

3.2.1医学人文课程教育

医学院校: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学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且“临-住”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多于在校时间,人文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医学院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增加人文课程学时等方式,充分发挥医学人文学科在医学实践中的引领、咨询和指导作用,提升“临-住”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训医院:在强化人文基础课的同时,可聘请医院、高校、社会文化团体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及本院学有专长的教师开办人文系列讲座,重点包括医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等,注重讲座的实用性,强调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在医院管理中,注意把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的人文关怀,使住院医师在培训过程中体会到医院的人文关怀,避免“重技术,轻人文”。轮转科室:带教教师可结合具体病例,通过示范、旁听、点评,帮助“临-住”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摩录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临-住”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医学技能,理解人文的深刻内涵,通过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

3.2.2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医学院应加强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文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把更多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培训医院也应整合院内外资源,建立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临床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生导师是“临-住”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引路人,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特别重视导师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

3.2.3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临-住”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机会,而且是培养其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医院、医学院校应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性质、特点,有组织地安排“临-住”研究生到社会中、到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党、工、团组织的学习与活动,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组织义诊、入户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其对人、对社会、对医学等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舒缓学员的压力,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3住院医师层面:医学的艺术,艺术的医学

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的团队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转变观念,主动培养自身人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临-住”研究生,要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转变单纯治病的观念,充分尊重患者,提供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要注重人性化关怀,努力实现医患双方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养成良好社会兴趣,培养健全人格。早期精神分析家阿德勒认为,当个体不受社会兴趣的激发时,不合理需要的偏好或价值观就会出现。作为未来临床医疗实践的主力军,“临-住”研究生要注重养成良好的社会兴趣,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他人疾苦,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对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艺术与工作相结合,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临-住”研究生兼具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在工作学习中会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医疗案例,要处理各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可以将艺术与工作相结合,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比如把音乐应用在工作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学人文电影,围绕电影中与医学职业相关的人物、情节进行思考或展开讨论,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4结语

“临-住”研究生作为未来临床医疗实践的主力军,既要完成医学院校的课程,还要在培训医院完成临床轮转,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肩负的责任,也是开展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医学院-医院以及住院医师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者:张小丽 沈健 陈英群 曾盈 张文杰 秦文星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参考文献:

[1]查远莉,周裕香.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4,17(6):50-52.

[2]谷昊,白磊,常浩生,等.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59-261.

[3]袁良杰,张敏军.柔性管理在“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23-233.

[4]王一方.瘟疫的隐喻新瘟疫影片的启示(一)[J].中国医院院长,2010(2):85-87.

[5]钟美珠,谢云天.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J].青年与社会,2015(2):322-322.

[6]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99.

[7]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6):352-354.

[8]王爱英,夏吉凯,李丽.医学伦理学视域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