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系统解剖学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系统解剖学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临床医学系统解剖学优化

摘要: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采用巧学妙记、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弘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学科研并重提高教师素质,教学相长,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以人为本、富有创新能力的医学合格人才。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以人为本、富有创新能力的临床专业合格人才,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课,是医学生的必经之路。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的“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阐明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正常人体的结构,才能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循序渐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1端正心态,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其强大的学习动力。解剖学对于每一个刚刚踏进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既新奇又神秘。这门课程需要接触用福尔马林处理的标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忍受视觉、听觉、嗅觉感官的震撼冲击与不良刺激,有些同学对标本产生了恐惧、排斥心理[1,2]。因此,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详细介绍标本来源、清洁和保存的主要操作过程,介绍福州三山陵园、台湾慈济大学等医学机构对遗体捐献的清明追思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台湾慈济大学“实习医师模拟手术课程”启用典礼的视频,心灵得到了净化,学会感恩,敬畏生命,明白了遗体捐献者大爱无言,以自身躯体为标本,作为医学生探索医学奥妙征程上的铺路石,是医学生的“大体老师、无语良师”,激发自身作为一名未来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感,树立为医疗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3]。通过“耳听百篇不知亲眼一见,眼看数篇不如亲手操作一篇”,激励他们克服不良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氛围

系统解剖学共设108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90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小班模式的优势,以平等的关系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以德服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理解,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喜欢教师的同时逐渐接受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栽种一些吊兰、龙舌兰等绿色植物,既可以吸收福尔马林的气味,又能增添教室生机,改善学习环境。在课堂要求学生整洁着装,课后值日生要按规定做好实验室卫生,贯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在相互沟通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温暖、干净、轻松的教学环境。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解剖学难学,课程内容繁杂,名词众多,枯燥乏味,偏重记忆。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课后记不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加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加强对授课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记忆,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多媒体教学,直观易懂

多媒体技术以直观、形象、动感、色彩逼真等优点,给解剖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4]。利用Flash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神经传导通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各级神经元、神经纤维交叉部位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全过程;声波的传导途径、房水循环途径、脑脊液循环途径、颅部副交感神经纤维走向等抽象、错综复杂、枯燥无味的结构通过Flash技术变得图文并茂、直观易懂,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2巧用口诀,化繁为简

系统解剖学知识的难点、重点用歌诀的形式化繁为简。如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车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5];眼的屈光装置:屈光装置有四个,角膜房水晶状玻,视远晶薄小带紧,看近晶厚睫肌缩。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蕴含深奥的解剖学知识,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

3.3发挥想象,形象记忆

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类比,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描述胰腺的位置时将其形容成一个“懒汉”:整天平躺睡大觉,“头”枕着十二指肠的降部,将“脚”跷在脾门上;讲授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时,可以把肠系膜上、下静脉比作两个椅脚,脾静脉是椅座,肝门静脉是椅背,胃左、右静脉可比喻成躺在椅子上的一个人,头枕着胆囊静脉,脖子挂着一条附脐静脉;用“小桥流水”比喻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介绍大脑皮质语言中枢时,可以用“有口难言”、“下笔无字”、“视而不见”、“听而不懂”来描述四个语言中枢损伤的表现。这些比喻幽默、形象生动、简单易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记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系统授课内容侧重实际应用,结合生活现象,联系临床实践,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3.4.1运动系统

从生理因素的角度解释男女之间骨盆差异的原因;从人体发育的角度介绍脊柱4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的形成机制;侧重介绍全身骨性标志、易发生骨折和损伤的部位;骨构成人体支架,关节是枢纽,肌肉提供动力,运动系统为其他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2内脏学

随着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数量上升,导管的应用大量增加。内脏学内容侧重介绍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与功能,特别强调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结合临床实践介绍相关的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术、胃插管术、导尿术、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学习阑尾时,先引入阑尾炎的高发病率,像是机体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引起学生认识这个器官的兴趣;手术操作时如何寻找阑尾呢?可以通过三条结肠带“顺藤摸瓜”找到阑尾的根部,这样的导学方法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3.4.3脉管系统

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动脉穿刺与深静脉穿刺操作量急剧增加。因此,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静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介绍临床常见的操作技术,如心内注射、静脉注射术、动脉穿刺术等。通过急性胆囊炎病例设计问题:患者发生胆囊炎时,通过手背静脉网输液,药物如何到达胆囊?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将动、静脉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

3.4.4感觉器

从“黑眼睛、黑头发”的黄种人到“金发碧眼”的白种美女,介绍虹膜的不同颜色;通过眼的构造知识解释近视、远视、弱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从鼻泪管角度解释哭泣的时候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原因;介绍泪道冲洗技术;从飞机起飞与降落时,耳朵会有疼痛感介绍鼓膜、中耳、咽鼓管等结构。

3.4.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错综复杂,细胞间网络联系抽象,相关核团及纤维束难以通过解剖操作进行肉眼观察,是系统解剖学中最难学习掌握的部分,其课时安排近总课时的1/3,在系统解剖学中占最重要的比重,课程安排靠近学期末,复习时间短,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易忘。神经系统突出中枢神经主要核团与神经传导通路相关内容;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体位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应注意与其他系统的前后衔接,介绍紧急情况下需要具备的一些急救常识,如气管切开术建立暂时呼吸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动脉压迫止血等内容时,突出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及易损伤的血管、神经。设计提问性问题:中风患者为何会出现“三偏症”?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哪条神经?介绍腰椎穿刺、骨髓穿刺等操作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满足专业实践的教学需要,为培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5PBL教学,培养临床思维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载体,构建一种开放性、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这种模式是目前受到普遍认可、并逐步推广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包括问题导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论证假设-结果反馈与评价五个步骤进行[6]。PBL教学改变了教师填鸭式知识传递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削弱,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接受到“我要学”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由度与空间,为学生发挥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平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方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校主要是在高职、五年制、七年制临床专业开展PBL教学。在集体备课时,课程负责老师结合教学任务精心挑选1-2个临床案例,提前提供给学生。如学习运动系统时,引入临床常见病例之一褥疮,试用解剖学知识分析:某男,29岁,因车祸受伤导致全身瘫痪,每2小时即需要被动翻身一次。请考虑身体什么部位的褥疮最为常见?为什么?哪些骨隆突可能形成褥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查找材料,分析讨论,掌握了在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浅层的皮肤受体重压迫4个小时以上就有可能因毛细血管闭塞、营养不良而坏死,形成压迫性溃疡(褥疮),重者甚至可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的知识点,并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骶角、髂后上棘、枕外隆突、跟骨、肩胛冈、股骨大转子等活体可触摸到骨性标志的感性认识,从纵向与横向拓宽知识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猎取知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具体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临床知识,使其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明白了解剖学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为了解决具体的临床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导与临床思维能力。

4培养“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会的人”[7]。这种医学模式决定了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结合一些医疗事故进行分析:如错把输尿管当成子宫动脉结扎引起病人肾积水、膀胱破裂;因为疏忽,手术后纱布遗落在患者腹腔,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导致中毒性休克死亡等令人心痛的后果。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中深切地体会到:缺乏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将引发许多医患矛盾、信任危机。在医学教育、医疗活动的始终应遵循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会换位思考,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5提高教师素质,做到教学相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结果的评定者。一位优秀的教师只有注重知识的沉淀与积累,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潇洒随性地传授知识。因此,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有条不紊地分析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此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才能制作精美的标本,教师通过制作标本,进一步巩固课本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8]。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是任务、科研是水平。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教学科研并重已是大众所趋。教师可以将自己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动向作为拓展知识引入课堂,比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起大鼠学习能力下降,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体会科学的神奇与奥秘。医学教育和学习是一种终身教育,当今信息时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做到知识渊博,寓教于乐,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和临床实践结合,才能给学生充足的知识养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可以通过申请基金与进修机会,到国内外高校、医疗或科研机构学习进修,将优秀的教学方法、理念和先进的科研技术、思维带回来,这种“走出去,带回来”,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也提升了科研水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更应当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培养学生,达到“以身立教”的作用。学生渴望求知的眼睛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进动力,教师谆谆教诲是引领学生医海扬帆到达知识彼岸的坚强后盾。

总之,医学教育既要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掌握医疗科学技术,也要扩大人文视野,提高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林如英 范小兰 徐剑文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参考文献:

[1]林如英,赵小贞,徐剑文.关于有效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标本来源的思考[J].解剖学研究,2014,36(6):468-470.

[2]邓同兴,陈彦锋.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人文研究,2014,8(1):34-35.

[3]徐剑文.七年制解剖实践教学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227-228.

[4]肖莉,石清明,毕文杰.青年教师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1,19(3):54-55.

[5]蔡虹萍.巧用多种记忆方法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J].课堂教学与改革,2015,2:99-102.

[7]王琳,张亚萍,胡静.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科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52-53.

[8]崔英健,赵前进,朱涛.医学高校解剖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