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治疗临床医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治疗临床医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治疗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4月的102例带状疱疹的患者,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40~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岁。其中上肢带状疱疹22例,胸腹部带状疱疹52例,下肢带状疱疹28例。102例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大于7分且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持续皮肤疼痛为3个月以上,同时排出心脏病等疾病。随机将10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一次0.8g(4片),一日5次,配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6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或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1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如患者疼痛很难缓解,临时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0.5g,每6小时1次。10日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口服阿昔洛韦一次0.8g(4片),一日5次,口服10日。同时配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腰骶丛神经阻滞治疗下肢带状疱疹,具体方法如下2:1)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所用药物为2%盐酸利多卡因3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0.5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ml;穿刺方法: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略后仰并转向对侧,手臂贴在体侧,嘱患者做抬头动作,以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其后缘的前、中斜角肌,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触及肌间沟,沿此沟与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水平(环状软骨水平)作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后,用7号穿刺针,朝对侧腋窝(即向内、向后、向下)或对侧脚跟方向穿刺,出现异感或触及第6颈椎横突,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药物。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隔2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2)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所用药物为2%盐酸利多卡因4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0.5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ml;穿刺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穿刺点选在肋骨角处,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食指固定好肋骨,取5号针接10ml注射器,在拇、食指间垂直皮肤刺入直达肋骨,然后用左手拇、食指摄住针头一起向肋下滑动达肋骨下缘后进针0.2cm,回抽无气体、血,每肋间注射药物3ml。隔2日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3)腰骶丛神经阻滞治疗:所用药物为2%盐酸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0.5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0ml;穿刺方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并屈膝屈髋。取腰3-4棘突间隙向骶部3cm再向患侧旁开5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用10cm长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稍偏向头端进针至横突后,退针少许,向头端倾斜25°进针,从横突上缘滑过后再进针1-2cm,有抵抗感时即达腰方肌及其筋膜,接装有空气的注射器,再向前推进1cm,抵抗感消失,说明针尖已达腰大肌间沟。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药物。注药后侧卧20min,然后改平卧位。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

1.3疗效判定

1)治愈:经过治疗,几乎无疼痛感,刺激或触摸疼痛区域,感觉恢复正常,无疼痛感,VAS评分为0分;2)好转:治疗后,疼痛感觉明显减轻,刺激或触摸疼痛区域都能引起疼痛或者使疼痛加重VAS1~3分;3)无效:治疗后,没有明显的疼痛减轻的感觉。总有效率=治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在我们通常的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通过临床的观察,药物的疗效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带状疱疹周围神经损伤的结果,同时与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处理的变化有关,即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同时参与3。故药物要控制疼痛必须反复用药,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尽管如此,药物也很难从根本上控制疼痛,而臂丛、肋间、腰骶丛神经阻滞能直接给予利多卡因等药物,而利多卡因具有阻断恶性刺激传导、消除神经系统遭受强烈刺激的作用,同时神经阻滞治疗又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改善各种原因所致的营养障碍,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4,尤其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烦躁及焦虑状态,避免恶性循环。同时通过臂丛、肋间、腰骶丛神经阻滞能使药物快速到达神经病变部位5,故小剂量即可达到镇痛效果,这样就减少了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综上所述:神经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经济实惠,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少,应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