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医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目前常应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有:(1)细胞洗涤法:此方法可去除80%以上的白细胞,但红细胞回收率不足80%,红细胞损失较大。(2)离心去白膜法:此方法可去除65%~80%的白细胞,不如细胞洗涤法,不足以预防HLA同种免疫,但能降低FNHTR发生率,红细胞回收率<90%。(3)过滤法(白细胞过滤器):此方法是迄今最常用、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是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滤除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近年临床上去白细胞输血使用的多为第三、四代滤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第四代过滤器,则以多种新型材料复合制成,可使残留白细胞<104。
二、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
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以避免由亲白细胞的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血源性感染,还可以减少由白细胞或与白细胞相关的产物如补体裂解成分等导致的不良输血反应。在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时,由于白细胞滤器的有效孔径很小,使得一些较大的微生物、游离癌细胞等被滤除,从而减少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和通过血液途径输入癌细胞。去除白细胞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在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防止不良反应的效果要优于保存后再去除白细胞,主要原因是血液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白细胞的解析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性物质是无法用白细胞滤器滤除,同时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三、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去白细胞输血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原因主要是白细胞释放出热源物质引起发热反应和妊娠或反复输血,受血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抗体破坏了献血者的白细胞,释放出致热源而引起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发热机理主要是白细胞来源的与发热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6、IL-8、TNF–α[1]等;血小板输注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裂解成分、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引起发热反应的机率就越高。对于输注血小板、妊娠及多次输血者更应该用去白细胞成分血输注[2]。
(二)去白细胞减少输血性传染病的发生并预防潜伏病毒的活化
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如EB病毒、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等,无法从受感染的供血者的血浆中分离出去,其与白细胞结合得相当紧密,只有去除白细胞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亲白细胞病毒通过输血传播。同时研究表明输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促使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复发和复制,而使用去白细胞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潜伏病毒的复发和复制。
(三)去白细胞输血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和HLA同种免疫的发生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去除白细胞,这样会使受血小板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危及到受血者的生命。若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则可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防止同种免疫对于需要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输血等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HLA抗原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上,所以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对防止HLA同种免疫有良好的效果。
(四)去白细胞防止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少见而死亡率比较高的输血并发症,多数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是由供者血液内活性淋巴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其高危人群包括经放化疗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新生儿等。若输注经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使发生输血后移植物抗寄主病的危险大大降低。
(五)去白细胞输血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上世纪八十年现输血后可以引起肿瘤治愈后的复发率增加,经研究表明输入的白细胞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导致手术后感染率增高、肿瘤易于生长和复发,使用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3]。
四、结语
总之,去白细胞输血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其广泛应用也为患者减轻了病痛,但是医疗工作者应注意其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