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及挑战。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双一流”建设、“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不仅要培养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提升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本文探讨了在当前“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能为临床专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及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并轨教育;医教协同;双一流
1引言
“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要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教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及能力[1]。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又一新目标和新挑战。研究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临床医学研究生以后将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在工作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去进行科学研究、去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提高医疗水平[2]。因此,努力推进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临床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推进,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得到了保障,临床实践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面对繁重的临床轮训实践工作,学生参与科研培训的时间及精力却大大减少,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创新”主题、培养创新性医疗卫生人才,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2.1政府层面
2013年以来,全国已有64所高校试点探索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兼顾临床轮训实践训练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三年内既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又要完成理论学习、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及答辩,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落实在教育系统,规培的落实则在卫生系统。从当前的教育形式看,“医教协同”模式下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在两大系统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使得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趋同于社会类规培。学生疲于临床一线工作的实践培训,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同时导师也难以在正常工作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指导,这势必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3]。同时,国家层面目前并没有针对临床专硕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评价体系以及临床专硕的学位质量标准。
2.2学校层面
生源质量是考查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学校在招生复试过程中缺乏对准入质量的把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唯分数论有可能失去综合能力强但分数稍低的学生,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理论备考,缺乏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兴趣和思维,也可能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后续的培养质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前沿知识内容缺乏,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科研理论知识。缺乏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机制。大部分医学院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与科研院所、其他医科院校、企业单位的联系太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很难实现有效对接[4]。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也不够,很多高校没有专门设置负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机构,相关工作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导致力度不够。对于培养临床专硕研究生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计划可实施性差,培养过程混乱。很多高校缺乏科学的学生评价及奖助体系,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大部分还是唯分数论,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差,主要以应付考试为主,缺乏探索创新思维。对导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导师动态管理。导师培训不系统、走形式,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导师考核主要考核自身的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监督、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师德师风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培养过程的跟踪,同时缺乏制度约束。
2.3导师队伍层面
导师学术水平及专业水平不足,“创新”素质没有跟上。导师因各种原因,疏于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对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足,影响课题申报。同时,承担的课题类型局限,仅限于基础研究或者仅限于临床研究,不利于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部分专硕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足,在指导学生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使用,轻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岗位意识及责任感。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导师与研究生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种因素影响下引发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异化,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5]。典型的“劳工”式培养,与学生缺乏交流,导师一味地将课题及科研任务交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科研兴趣,“放养”式培养,“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为了完成课题研究、达到毕业要求,出现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
3多层面、多维度、多措施促进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3.1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临床专硕的培养质量
在招生方面,建议加大重点高校推荐免试生比例,让优质生源可以免试申请读研,以更好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区分专硕研究生规培与社会人规培的区别,要给专硕研究生培养留足充分的理论学习、科研训练、专业训练时间,做到研究生培养与规培真正接轨。国家统一标准,可考虑延长专硕研究生学习年限,教育、卫生管理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真正做到医教协同:①在制定专硕学位招生计划时,关注规培的容量问题;②对专硕研究生的规培科室、考核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与社会规培生相区别,更好地体现专硕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探索设立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①从宏观层面制定研究生培养的监测指标和机制,如依据研究生培养类型,从国家层面分学科、分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合理的分流机制。②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建立核心指标,科学制定临床专硕学位质量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引导学校对标建设。国际开放合作方面,尤其西部地区财力有限,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的机会还比较少,急需国家政策的扶持。
3.2学校层面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明确培养导向,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高校应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明确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向,与市场需求及其职业相匹配,强调创新性、应用型、实践性,培养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医疗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下,学校应针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招生选拔把好准入质量关。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选拔应克服同质化,差别化地制定临床专硕选才的相关指南,辅助导师组提出选拔建议,将学生的动机以及研究兴趣纳入考核范围,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术态度的考查,形成公平和有效选才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加强学术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高校应树立建设人才队伍为基,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科团队的建设以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基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科学创新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共建、联合的方式搭建各具特色且形式多样的科研平台。基于专硕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校可协同附属医院以及多家医院搭建临床研究平台,成立临床研究中心,从临床问题出发,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反哺于临床诊疗。临床研究中心可以为导师及学生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服务行业的能力。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教学、科研指导,追踪学术前沿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革教学方式,形成系统、先进的课程体系,创新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式要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开展,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作业与汇报、读书报告、实践观摩、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查阅相关前沿文献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高校应积极推广线上课程教学,将微课、网课等纳入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科学性、人文性、专业性及实用性。既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前沿知识,又有学科交叉知识。理论课程应兼顾应用性和学术性,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临床轮转期间,通过学校或医院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健全学术报告制度等。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实行研究生导师动态管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和重任。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及教学能力纳入导师遴选条件。为了提高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识,明确各培养环节的要求,应落实导师培训并实行培训考核。建立导师培训长效机制,对新导师进行岗前培训,老导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方能招生。实行导师年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核制度,多方面考核科研绩效、教学成效、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于专业能力较差、研究生培养质量低、师德师风欠缺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或者暂停招生资格,取消导师终生制。合理设置临床专硕的培养要求,针对学生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及奖助制度,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临床专硕重点考查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评估,设置相应的权重。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形式不应局限,在内容上必须强调紧密结合临床及专业实际,以总结临床及专业实践经验为主,要求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或应用前景。
3.3加强对教育各环节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应以身作则,坚守学术道德,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教育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导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及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科研作风和工作习惯,让思想教育渗透进整个培养过程。导师应及时关注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知识以及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和水平。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要实行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学生从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过程、中期考核到学位论文的写作、答辩再到学位授予是一个连续的科研能力培训工程。导师对学生要有长远的系统规划,选题要充分结合研究生的工作需要,突出临床专硕培养特色;重视系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培训,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指导学生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学习,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同时,应积极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导师要有团队意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团队精神。医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各展所长,共同协作攻克一个个难题。因此,导师之间应根据相同的研究方向积极组建研究团队,使团队内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其中应包括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这样的团队协作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在一起,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取得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也能使研究生在团队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燕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89-92.
[2]徐勤,葛波,韦丽兰,等.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229-230.
[3]潘征,覃富,庞雅琴.医教协同政策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右江医学,2018,46(6):750-752.
[4]贺庆芝,罗晓清,刘彦.“双一流”背景下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53):28-29.
[5]刘志.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导生关系何以可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20-25.
作者:陈洁 李定琴 刘鑫 朱小平 范贤明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