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个人、医院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办法和质量检验尚未形成综合性评价标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1)学生自身动力不足;(2)导师培养制度的不完善;(3)研究生培养模式老化,制度不健全。因此,应采取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做切合实际的规划,多开展创新实践比赛,合理安排个性化学习课程,组建“多导师模式”下的导师团队并设立监督职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等措施以加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措施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塑造的意义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促进健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日益关注与重视,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已经对医学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可以说是当今医学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必经途径,我们需要通过探讨新的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来打造全面发展的,适应日新月异社会要求的医学高级人才。综合素质即人的多种素质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集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共同构成合格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曾经有国家领导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建设创新型强国、打造人力资源大国,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根本。医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新时期的要求,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要点和难点。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性对社会经济的充分反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性与内部规律性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性要求。[4]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医学高等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应对时代变更的能力,这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有着特殊的意义。相比于欧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发展起步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将“职业学位”更名为“专业学位”后,相继配套了专业学位授予的相关制度。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我校成为首批专业学位试行单位之一。2013年我国批准首批64所高校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5年正式出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5]。距离改革全面启动的2015年才短短4年,我们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还很少,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是按照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及考量。而这两者恰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因此,如何根据医科大学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培养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与机制,成为一项迫在眉睫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讨论
2.1学生自身动力不足
许多硕士研究生在自我认识、社会认知、目标设定、计划实施等方面存有不现实的设想,在培养学习过程中产生难以静下心学习、不能刻苦钻研、自控能力差等各种问题,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牢固,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也较薄弱,毕业后不能适应所在岗位的职能要求,职业前途受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肩负着规范化培训和硕士研究生学习两方面的任务,在规培时,培训基地中的一些科室考虑医疗安全,认为进修生、规培生大多接触过临床,有更多的经验,而研究生有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导师交于的学习工作任务,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于进修生和规培生,直面临床一线的机会少,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仅仅是基于课程表安排老师给学生讲课,不分主次和侧重,造成研究生灌输式学习、机械式工作、毕业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缺乏对自身认识、缺乏对社会认识、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是不具有合格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
2.2导师培养制度的不完善
导师与学生三年时间的学习的质量息息相关[6],在导师的选择上,我校在入学前选择导师,导师的选择为双向选择。专业学位导师要求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导师,职称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主要指导学生临床实践中的创新研究,主要要求是指导学生毕业前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可以是临床论著、病例分析报告或者文献综述)。这样的导师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在导师的选择上,专业型研究生在入学前了解导师的方式有限,而我校本科生实习的科室安排为随机分配,致使不能提前到临床了解导师,这样的双向选择,实际上是单向选择。其次是导师培养上,尽管大多数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尽心尽力,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专业所限,培养经验不足,培养评价制度不完善,造成被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指导有的不尽人意。有的导师没有精力指导到临床和科研的方方面面,学生完成论文时遇到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这样的论文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导师在学生尚未入院阶段就让学生进入自己的课题,占用学生临床工作的时间来完成大量课题研究,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临床实践不够。这方面可以参考英国相关高校对导师的考核,如年末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互相总结评价,设立监督职位,搜集双方的反馈信息用来监管导师的指导行为及指导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导师设了奖励基金予以物质奖励等[7-8]。
2.3关于研究生培养中模式老化和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以全国范围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办法和质量检验尚未形成综合性评价标准[9]。目前,我院专业型研究生评价上,包括研究生考核和规培考核。我院研究生考核重点是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规培考核内容包括轮转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而各个科室评价标准和要求不同,被考核学员共计数百人每个环节都需要研究生院管理人员、临床科室教学负责人、临床带教老师的参与以及科室主任的支持,而三甲医院的临床任务繁重,培训基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限,且研究生考核中有些科室条件过于宽松,使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答辩流于形式,不能给予十分有效的评价。这种较为僵化,评价力度不强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新的培养和考核制度的诞生迫在眉睫。
3关于塑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与社会接轨,做切合实际的规划
每学期开学需开设一门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规划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近十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各热门医院的招聘要求及变动,或者是热门考博专业的博士入学要求。诚挚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述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各种阻碍,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需要自我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并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在下一阶段的求学、求职中取得独有的优势。
3.2开展创新实践比赛,创造争先氛围
医学生学业繁重,要背诵和记忆的书本知识较其他专业多,往往在本科阶段缺乏积极的主动创新实践的能力,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正是医学生基础知识较为完备,实践机会增多,创新能力活跃的时机,应当经常在科室内部或者全院的范围内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能力比赛,甚至令优秀者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参加比赛。让研究生正确认清自己的位置,学习优秀者的长处,打造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3.3合理安排个性化课程
由于不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向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也不同,而本科所学课程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差别很大,本科内容过于简略,专业性很强的一些科室的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相当于从头再去学习一门崭新的学科,所以目前简单按照各个科室的轮转计划+统一安排相同的课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个性化地开设课程。科室一线医生忙于临床,而非临床工作的老师讲课可能会存在缺乏临床经验的问题,医院可鼓励对临床工作仍有极大热情的退休老教授来科室授课,打造富有感染力的课程,同时也可邀请本院的年轻医生,他们在为研究生讲课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对知识回顾和巩固,引发新的思考,为科研提供思路,甚至让研究生开办自己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4拒绝盲选,组建“多导师模式”下的导师团队
由于现行的“并轨”模式下临床专硕培养与以往单纯学位硕士或专业研究生培养不同,更重视临床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全面培养,在本科实习阶段,学校可以预留一个科室名额给学生自主选择想去的科室,深入科室内部去了解自己“心仪”的导师,也可以提前给各个导师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完成真正的双向选择。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设置上。专硕教育既侧重临床领域技能培养,又注重科研设计,若只安排一名导师,则将对导师的能力和精力都提出极高的要求。但现实是导师工作重点不一,精力有限,大部分导师不能满足现有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的所有要求。组建一组导师团队专门负责科研课题研究,按责任职能划分为首席导师(第一导师)、阶段任务的责任导师、团队课题参与导师,而临床则安排临床导师。“多导师制”面面俱到,既节省了导师的精力,也顾及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满足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成为未来研究生培养的主流制度。
3.5提高人文素养,正确认识医患矛盾
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医学信仰,在激发专业学习动力,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等方面起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掌握好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人文教育,不仅能医治患者身体上的病痛[10],还可以治疗情感上的伤痛,也是现代医疗手段进步的体现之一。我国有些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11]。研究发现经过人文精神培养的医生的医德、医风、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均明显提高[12-15],但目前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才中还不够重视人文关怀教育[16]。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是医患矛盾突出,民间舆论对医生存在许多的误解,而医师群体法律意识仍较为薄弱,甚至有些年轻医生缺少足够的责任感[17]。针对这一现状,可通过医院运营中的真实案例讲解、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等方式提高对现存医患问题的认识,教育学生要继续弘扬并坚持尊医重医风气,正确理解医疗事故的定义,不掩盖真实存在的医患矛盾,不回避医疗环境和体制的问题。培养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缓解日渐激烈的医患矛盾。
4展望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力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关系密切,对国家发展有战略性意义。而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塑造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个人需要认清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单位的发展,更关系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郑雨蒙 李欣 周文轲 邬涵韵 张彦来 张旎 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