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其中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对照组静脉输液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静脉输液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反复穿刺、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给药,简单快捷,起效快,临床应用广泛[1]。儿童口服给药困难,且治疗效果欠佳,因而静脉输液在儿科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科室。但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好动等因素造成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增加[2-3],加上广大家长爱子心切,儿科门诊成为护患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缓解护患纠纷逐渐成为护理管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对现有潜在风险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案,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而达到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4-5]。我院儿科门诊在2013年11月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472例患儿按照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121例,女115例,年龄0~11岁,平均年龄3.1岁;病毒性肠炎67例,病毒性脑炎58例,高胆红素血症39例,新生儿窒息31例,高热惊厥26例,病毒性心肌炎12例,过敏性紫癜3例。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其中男124例,女112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2.8岁;病毒性肠炎64例,病毒性脑炎56例,高胆红素血症43例,新生儿窒息32例,高热惊厥25例,病毒性心肌炎14例,过敏性紫癜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定期巡视,及时换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
1.3静脉输液调配方式
本研究静脉输液的调配方式由我院静脉输液调配中心(PIVAS)调配。由于静脉输液的调配存在较高的风险,如药物调配不当、药品调配错误、微粒污染及空气血栓等。所以医护人员应给予适当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具体操作如下:(1)增强医护人员法律认识,杜绝不按照医嘱,随便对患者进行输液,避免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根据护士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2)保证静脉输液药品和物品的安全,严格执行输液器及一次性注射器的管理,保证药品和器材的质量,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对所使用的药物严密检查,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批号、有效期、外包装及使用要求,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如有疑问及时请示医师并给予相应改动,禁止使用院外自购的药品,确保药品来源。(3)保证接药工作质量,接药时,核对患儿信息,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检查各药物质量,同时告知家属药物的用法和用量;(4)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保证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不良反应有相应了解,避免发生纠纷;(5)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询问患者情况,如发生意外,及时处理,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6)做好护理记录及保存工作,观察记录患儿的病情和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用以调查研究、评估病人情况、作为教学资源等,同时具有法律依据,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1.4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1.4.1组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组长由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一般为护士长)担任,组员由5~7名儿科门诊业务水平较好的护士组成,静脉风险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及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期间,全面收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各种不良事件,注意发现输液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存在的主观、客观因素,并定期召集全体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开会讨论应对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方案的实施情况。
1.4.2定期培训,强化专业技能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如何规避,提高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以及患儿好动的天性导致扎针困难,而多次扎针又会导致家长的不满,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扎针的熟练度与准确度。
1.4.3常见风险的处理
(1)液体渗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渗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没有使针头在血管内处于正确的位置和患儿活动导致针头活动脱离血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幼儿静脉穿刺留置操作,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小组落实责任,及时巡视,及时发现液体渗出状况,以免渗入皮下组织。(2)针头脱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静脉输液针固定不牢,患儿躁动哭闹,患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患儿自行拔除针头,这种问题可通过安抚患儿,降低患儿活动幅度,使用硬纸板固定输液针头解决。(3)感染:患儿因输液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操作不严格,输液室环境条件较差,护理人员穿刺技术较差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对此,应加强输液室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4)给药错误:如发生给药错误,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向患儿及家属承认错误,请求患儿及家属原谅,询问医生是否具有危险,如何处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较常见,应给予医护人员相关培训,最大程度减少对患儿的伤害。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体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问卷总分100分,90~100分为满意,80~89分为较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0~69分为不满意。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医师态度满意度、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环境满意度、医患关系满意度及输液操作满意度等。安排相关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记录相关人数并计算满意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反复穿刺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6.320、6.081,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发生率、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702、0.341,P>0.05)。
2.2静脉输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给药错误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4.712、4.035、6.143,P>0.05)。
2.3护理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体满意率为81.87%,高于对照组的5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1,P<0.05)。
2.4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及处置结果
识别患儿身份,一一核对,避免发生给药错误;按照医嘱,避免用药错误,针对特殊医嘱应给予重视,防止意外发生;避免药物传递过程的失误,嘱相关护理人员予以重视。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液体渗出、针头脱落以及感染等不良事件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
3讨论
静脉输液风险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的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儿科门诊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配合医生要求完成治疗,护理人员在实施静脉输液时面临的困难较其他科室更大[6]。且由于患儿哭闹造成儿科门诊十分吵闹,环境条件很差,一方面造成护理人员情绪波动,另一方面环境条件差会增加感染几率,上述因素增加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7]。此外,由于患儿家属内心对孩子过于疼爱,也增加了儿科门诊发生纠纷的概率。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我院儿科门诊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进行管控,以期为改善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突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后,观察组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的提高。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认为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结果基本相符[8-9]。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预估并针对性地做了预案,因此即使输液过程中发生了风险,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及时的应对,从而赢得患儿家属的好感,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二是通过定期培训,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准确的进行穿刺、固定,从而有效避免漏液、脱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三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风险的认识,意识到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总结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四是实施系统化的静脉输液风险管控措施在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风险意识的同时,通过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也能提高患儿家属的风险意识,增加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必然会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提升满意度,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胡海燕 王瑶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参考文献:
[1]汪珍秀,刘初阳,肖素娟,等.基层医院门诊静脉输液药学干预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323-1325.
[2]吴利平,喻婷,郑显兰,等.情景模拟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激光杂志,2014,35(2):76-76.
[3]李观芝,吴李敏,李丽娟,等.基层医院儿科低年资护士发生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6-277.
[4]贾丽苹,赵爱平,杨艳,等.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12A):15-18.
[5]贾丽苹,赵爱平.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2):2608-2610.
[6]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7]吴琼.浅议儿科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28-229.
[8]刘秀珍.临床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与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31-1233.
[9]李春花,高峰兰.加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减少护理纠纷[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4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