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遗尿症患儿家庭护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260例患有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孩134例,女孩126例,年龄四至十岁。男性病例数为134例,年龄在4-10岁,平均遗尿时间为4.8年,平均体重为36kg,平均身高为86cm;女性病例为126例,年龄在5-10岁,平均遗尿时间为3.7年,平均体重为32kg,平均身高为79cm。所有患儿均无其他病例或病史。
1.2方法
对120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进行观察治疗,并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进行家庭护理方面的指导。
1.2.1训练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觉醒时间
医院首先将患儿的脑电图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在即将出现遗尿时,其睡眠深度较任何时刻都要强和深。医院需要将这些信息进行记录,作为患儿父母训练他们孩子觉醒时间的主要依据,这就增加了对原发性遗尿症患儿进行“叫醒”的可能性。在患儿即将发生遗尿时,叫醒患儿能够确切地抓住遗尿症患儿的觉醒时间,而对于其睡眠节律产生很小的影响或是根本不产生影响。对遗尿症患儿首次出现遗尿的时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患儿睡后2小时左右一般最容易形成熟睡,因此这段时间是遗尿现象发生的高发期。因此,患儿在睡觉之后1--2个小时的时间时,父母应该定时地叫醒孩子一次,这样做是为了使孩子对尿意作出反应[3]。
1.2.2对患儿进行排尿抑制训练
原发性遗尿症患儿患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患儿的膀胱容量过小所致,因此需要使患儿的膀胱容量扩大,主要的措施为:在昼间让患儿服用大量的水,过后感到有尿意时尽量忍耐,如果患儿年龄过小,父母可以采用“哄”的方式转移患儿排尿的意识。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忍耐的程度一定要把我好,而且需要采用“渐进式”的忍耐,而不是一次性能成功的,也就是说对于忍耐的时间要逐渐增加,如由一开始的2min逐渐到40min(40min的忍耐时间一般为极限,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会对患儿的身体造成影响),使蓄尿量达到相应年龄标准,即(年龄+2)乘30毫升[4]。
1.2.3改变患儿的日内饮水节律
在意识上对患儿调整饮水节律,也就是说在上午9点左右的时间进行充分、大量地饮水,下午3点左右适量饮水,从傍晚6点开始要限制患儿的饮水量,晚上睡觉之前3小时左右时应该控制其饮水。患儿父母应该认真贯彻上述步骤,这对于孩子遗尿病症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结果
经过良好的家庭护理与指导,260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疗效显著。其中134例男性患儿中,131例疗效显著,有效率95%。126例女孩患儿经过良好的家庭护理与指导,均无夜尿症发生,护理效果达到100%。
3讨论
遗尿症(enuresis)指小儿已经达到应自主控制排尿年龄,但是依然不能自主随意进行排尿,在临床上多指此年龄后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之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即夜间遗尿症[5]。本症不仅临床多见,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精神心理状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遗尿日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且还可以进行更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提高疗效。上文中主要攫取了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一个方面,即家庭护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精心地家庭护理,患儿的遗尿症状有所缓解或是从根本上消失了。唐柳平,马梁红[2]对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与其父母的焦虑情绪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母均出现明显的焦虑、紧张、害怕、躯体化等多方面症状。患儿这些不良心理的形成与疾病本身有关,因为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引起患者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应,但反应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以疾病性质、患者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程度的不同而异;此外,还与父母亲情绪有关。结果还显示,患儿母亲SCL290各因子与患儿HAMA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特别与小儿的焦虑、紧张、害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提示母亲的情绪可能会对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发性遗尿症会严重影响到小儿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对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应该加强对此病症的家庭护理与指导,加强对此病症的家庭护理与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原发性遗尿症的病症;加强对此病症的家庭护理与指导,能够使家长消除心理上的压力并可以使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加以减轻;加强对此病症的家庭护理与指导,能够促进患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育。此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人际间的交流与感情互动,均可对儿童少年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或亲子关系会增加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近年来,对于遗尿症的心理行为疗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关注患儿疾病治疗及心理干预的同时,更加重视其父母心理状态和情绪对患儿的影响。只有及时给予家长和患儿心理支持及干预,才能使遗尿症的心理行为治疗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患儿的心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