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健康时代中职学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发展。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用正确的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探析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方向和发展理念。
关键词:大健康;人才培养;护理;中职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可见,“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至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层面,标志着中国进入大健康时代。
1大健康理念
大健康是指以社会需要、时展以及疾病变化等为依据,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理念[1]。大健康理念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所追求,同时对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完全健康有更大的追求[2]。在全新教育理念和大健康背景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以相对科学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方式等[3],从而体现出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为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方向和发展理念,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助力全民健康———这个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
2.1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不相符
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依附于医学教育,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4],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临床疾病护理,护理模式仍无法摆脱功能制护理的影响。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以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健康观念确立,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无法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教育理念仍主要突出“护病”教育,如护理操作的教授仍强调对实施流程与具体操作手法的指导,而对操作过程中应贯穿的人文护理理念渗透较少[5]。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护理专业的实践性、特殊性,未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表现为培养方向的单一化、医学与护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人文课程安排随意性大[6];教学手段的简单化、素质教育的表面化、能力教育的形式化、考核方式的刻板化,且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教师过于强调学科系统性,而缺乏综合知识的教育[5]。在中职护理课程教学安排上,理论和实践脱节,教育与社会脱节,专业与行业脱节,导致护生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及临床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行业的需求。
2.3教学模式与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相脱节
中职学校护理学生的培养沿袭了“基础(理论学习)—实训(护理操作实训)—实习(医疗卫生岗位临床实践)”的“2+1”“三段式”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下,严重制约了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差,影响对病人健康的整体判断和分析。
3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细化培养目标,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的都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工具,而首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7]。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以“能力导向的教育”为宗旨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涵盖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评判性思维和研究七大领域60种核心能力。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为医学毕业生,尤其是护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与基本素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随着护理对象“疾病—患者—健康”的转变,护理模式由关注疾病向关注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个人、家庭和群体为中心;以医院为中心向以社区为中心;以照顾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卫生保健为中心转变。作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需要确定新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索既符合岗位需要又适合护理事业发展的“理论+技能+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以护士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表述对护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完善“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护生的个性,突出岗位适应性能力,培养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中职护理人才。只有做到定位准确、目标具体、特色显著,才能提高护理目标的可操作性,从而培养出基础厚、素质强的适应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中职护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落实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从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分析,护理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需要在课程改革和课程重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护理教学体系[8],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个性与共性等关系[9]。中职学校护理人才培养,应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需搭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适应“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遵循“教学基础要精简,护理重点要突出,素质教育要加强,教学目标要强化”的教学理念,课程应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母婴保健服务领域拓展,突出人文关怀和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者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按照护理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标准,以专业技术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对护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人文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专业、岗位特色”四大模块组成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能力结构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人格结构,提升育人质量。
3.3渗透大健康理念,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职护理人才培养应瞄准为大健康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在“养老+”的各种新型养老模式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护理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医疗护理层面,更要扩展到养老、妇幼健康等健康领域的立体层面,将大健康理念渗透到护理教学全过程,中职护理人才培养应坚持以护生为本,发挥护生主体性,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创设医疗卫生工作过程学习情境,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课程模式,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断丰富应用性理论讲授多元化教学方式,外延“传递—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自学—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探究式(以案例学习法、问题学习法为主)”等多元化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的转变,培养突出能力和主动求知的中职护理人才,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临床护理与健康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4结语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人才的培养,应渗透大健康理念,在正确的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下,构建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教学模式,合理规划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提升中职学生护理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让护理人才的发展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满足社会人群健康需求、丰富学科内涵,让优质护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竺静,王崇宇.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31):146-149.
[2]王日军,刘云霞,王桂云,等.现代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3):2729-2731.
[3]尹永田,陈莉军.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护理研究,2016,30(16):1979-1981.
[4]余凤英,衡艳林.对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1.
[5]朱红.高等教育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33):3009-3010.
[6]贾书磊,刘桂萍.7所护理院校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12):545-547.
[7]沈宁,梁涛,黄宝延,等.对现代护理教育思想中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4(1):9-11.
[8]刘珍玉.政产学研“四位一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4):108-109.
[9]肖丽君,胡和平.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64-66.
作者:李佳 何耀涛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