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银黄颗粒溶液对卧床患者口腔护理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将银黄颗粒溶液应用于卧床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其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至本院接受长期卧床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意愿来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纳入4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长期卧床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选用银黄颗粒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口腔舒适度以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细菌存在率为4.35%,和对照组的21.74%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应用银黄颗粒溶液作为口腔护理漱口溶液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口腔舒适度,并且能降低患者的口腔细菌存在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长期卧床治疗;银黄颗粒溶液;口腔护理;疗效探讨
长期卧床治疗患者往往病程时间较长,这就会导致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大多数患者无法进行生活自理及食物就会滞留在口腔中,细菌则会在口腔内大量繁殖,诱发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1]。并且在这种状况下,患者治疗方案中往往需要大量应用抗生素,这就会导致患者的口腔菌群平衡出现失调,进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复。在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治疗时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工作,使患者口腔保持清洁,预防口腔感染事件的发生[2]。本次研究探究将银黄颗粒溶液应用于卧床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其应用意义,现将结果与方法记录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至本院接受长期卧床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意愿来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纳入46例患者。实验组中患者性别比例为(男:女=29:17),患者年龄信息19~70岁,平均年龄(43.1±2.6)岁,实验组中患者性别比例为(男:女=27:19),患者年龄信息22~67岁,平均年龄(43.6±2.8)岁。患者均有正常认知功能,能够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签署相关协议。患者表示不会因非主观因素而退出本次实验,患者一般资料可比性佳(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采用血管夹将棉球加嘱咐患者咬合上下牙齿,并由内向外纵向对患者牙外侧面进行擦洗,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对侧进行擦洗。而患者在擦洗后,应当嘱咐患者张口并依次对患者的上内侧面和上咬合面进行擦洗,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动作熟练,并且棉球干湿度适中,始终保持擦洗次数和力度的一致性。对照组患者采用0.9%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擦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银黄颗粒溶液口腔棉球进行擦洗。
1.3评价标准
在患者治疗后,对患者的口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判断其中致病菌的存在率,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口腔护理舒适度,分析组间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作为本次实验的数据分析方案,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存在率、护理舒适度)采用n(%)描述,计数资料(患者年龄信息)应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当差异在P<0.05时,说明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细菌存在率为4.35%,和对照组的21.74%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由于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无法进行口腔自我清洁,所以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就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而出现各种感染性疾病[3]。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口腔护理液主要以0.9%的生理盐水,但这种护理液无法长期对患者口腔内细菌数量进行控制[4]。而本次研究中采用银黄颗粒溶液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在口腔清洁后反应良好,能够有效抑制并杀灭口腔细菌,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在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应用银黄颗粒溶液作为口腔护理漱口溶液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口腔舒适度,并且能降低患者的口腔细菌存在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吐珠.银黄甘颗粒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效果观察[D].华南农业大学,2017.
[2]吴英,王凤,易根玲.银黄颗粒溶液用于卧床患者口腔护理的疗效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09):1042-1043.
[3]张利平,王平,高燕,赵渤年.8批银黄颗粒及其含药血清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药房,2015,26(07):894-897.
[4]段凯文,欧阳清芳,陈秀琴,林栩慧,石达友,郭世宁.银黄止咳颗粒体外抑菌和抗炎作用的试验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06):251-254.
作者:马数艳 果利 尤欣 杨光 李瑶 王晓丹 单位: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