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层级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层级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开展层级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心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入组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每组5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心内科护理管理模式处理,观察组按照层级管理模式处理。测评两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记录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同时评价护理质量情况,予以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文书、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四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开展层级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高护士心内科相关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管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质量;护理差错

心内科作为医院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对医护资源需求较大,加之近几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有更高的需求,对护理质量追求不断提高,这就为心内科护理提出了挑战[1]。心内科收治的中老年患者较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护理难度更大。目前,各种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开来,但一些模式并不适用心内科护理管理[2]。近期,有学者指出采取层级管理模式进行心内科护理管理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本院将其应用在临床中,初见成效,现就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入组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75岁,平均(44.3±5.8)岁;护士9名,年龄21~43岁,均值(30.8±2.3)岁,工龄2~18年,均值(7.9±1.2)年。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3~72岁,平均(44.6±5.2)岁;护士8名,年龄22~45岁,均值(30.3±2.7)岁,工龄3~18年,均值(7.5±1.7)年。前述资料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20~75岁;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意识清楚,可独立完成调查。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传统心内科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处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同时做好饮食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等。观察组则实施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组建层级管理小组:按照《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相关标准组建层级管理小组,护士长为主要领导者,分为三个层级,即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建立不同的层级管理结构。②制定安全目标:制定有效的护理安全目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促使他们可预见护理风险,从而有效规避,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比如坠床、跌倒、压疮等。积极做好生命体征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明确层级护士职责:护理组长职责在于主持科室护理工作,制定相关的护理制度,并对下层护士护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及评估。责任护士的职责在于做好自身负责的护理工作,同时领导助理护士制定护理计划,开展护理评估。助理护士的职责在于经岗前培训与科室考核后,配合责任护士完成基础性护理。④重视分层次护理培训: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实施不同层次的培训,助理护士主要对护理技能、知识进行培训,并进行个案探讨。责任护士则培训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分析、判断护理监护参数及评估病情等。护理组长则开展统筹管理,以及领导力、应急预案等培训。⑤强化管理:重视护理人员的管理,根据分层责任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确保每项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同时明确考核重点,考核优秀者予以鼓励或奖励,甚至是晋升,考核较差则加大培训力度,直到合格为止。

1.3观察指标

测评两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记录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同时评价护理质量情况,予以比较分析。

1.4评价标准

1.4.1护理质量

包括护理文书、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四个方面,每个方面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1.4.2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

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操作技能成绩均按照100分计,得分越高则表明成绩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22.0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sx±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n=50)护理文书、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四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比较两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

观察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2.3比较两组护理差错情况

观察组发生1例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两组无显著差异(χ2=4.4678,P<0.05)。

3讨论

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危重症或者老年患者,护理工作比较复杂且繁忙,若护理人员过于年轻,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则会影响护理质量[4],为此加强心内科护理管理及提高其护理质量十分必要。从过去实践中看出,一旦出现工作疏忽,容易出现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诱发医患矛盾,导致护理质量降低[5]。护理质量作为衡量医院护理工作优劣的指标,越来越受到医院重视,如何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成为研究重点课题。层级管理模式在近几年逐渐成熟开展起来,本院将其应用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未开展层级管理,观察组予以层级管理模式处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文书、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四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可以看出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心内科知识考核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可以看出层级管理模式可避免护理差错发生,提高护士专业技能。层级管理模式指的是在日常管理中应用预定的程度,使得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发挥自身层级的工作能力,确保每个护理人员明确职责所在,各司其职,实现价值最大化,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本院将这种模式应用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与方法,使得护理管理方案更规范可靠,确保护理操作有序开展,护理人员则积极落实到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6]。此外,通过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实现护理人员价值最大化,充分发掘潜力,使得护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7]。层级管理模式更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实现护理人员能力综合评定,以激励、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更主动服务,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8]。可见,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开展层级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可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高护士心内科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莲翠.护士岗位层级管理在心内科的临床实践[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206-207.

[2]谢霞,李乐之,李九红,等.1M3S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外科ICU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7,32(24):61-64.

[3]张丽敏,刘亚平,张存,等.护理岗位管理前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6(27):3311-3312.

[4]朱娜,马洪,詹旭蕾,等.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71-72.

[5]杨梦娇,李开芬.护士层级管理在烧伤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0):2857-2858,2880.

[6]陈素媚.层级护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02-104.

[7]郝香敏.护士层级管理对病房护理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3):21-23.

[8]怡萍.护士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z1):32-34.

作者:任山利 单位:新乡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