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感染护理下的妇产科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围术期感染护理下的妇产科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围术期感染护理下的妇产科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本院156例,需要进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年龄22~50岁,平均(33.4±3.3)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22~48岁,平均(32.0±2.1)岁。对照组患者23~50岁,平均(33.0±2.9)岁。两组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1)术前、术后常规护理:在术前,检查患者是否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疾病,与患者多交流,缓解患者接受手术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切口是否有出血、渗血以及是否有红肿热痛等征象;及时提醒患者适当休息,指导患者处于有利的坐姿;观察疼痛反应,及时止痛。对于手术的并发症,如腹胀,应早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等床上运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患者下床走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咳嗽,应尽量帮助患者及时吐出痰液;排尿困难,让患者听流水声或者是用热水袋放于患者腹部,根据条件反射法,刺激患者排尿。(2)对照组患者在术前除了常规护理外,主要由其家属照顾,并在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前由医务工作者护理。(1)皮肤准备:保持手术面的干净,去除干扰手术的密集毛发;(2)消化道的准备:术前1晚灌肠1~2次,或者是要患者服用泻药,使患者排泄3次以上;术前8h禁食,术前4h禁饮;(3)阴道准备:冲洗阴道,手术当天对其进行消毒;(4)其他准备:进行药物过敏测试等。并在术前1~2d使用抗生素。术后进行特别护理,如心理暗示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根据患者术后的疼痛给予止痛等治疗。术后1h观察患者切口情况。最后统计患者感染程度、切口感染率以及恢复程度。

1.2.2疗效评价

“优”为患者术后体温不升高,住院时间短;“良”为患者术后体温略微升高,但很快恢复正常;“差”为患者术后体温大幅升高,且住院时间长。对切口类型分类:Ⅰ类切口,无创伤、无炎性反应,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Ⅱ类切口,切口附近发现有少数细菌侵入,但是未引起感染;Ⅲ类切口,切口被大量细菌侵入,出现感染症状。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效果评定为优的比例及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为Ⅰ类切口感染率(64.10%)显著高于对照组(42.31%),Ⅲ类切口感染率(8.97%)明显低于对照组(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67.95%)明显高于对照组(43.59%),不满意度(3.85%)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妇产科围术期感染原因:(1)外源性:包括手术准备不完善、手术灭菌不彻底、医源性感染等,妇女阴道内的寄生虫、微生物会因术后患者内分泌变化发生阴道菌谱转化,促使毒性较强的病原菌侵入,增加感染风险;手术创面的缺氧环境为缺氧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发的创面坏死、脓肿等进一步加重了感染现象。(2)内源性:患者的身体状态较差,如年龄增长、营养不良及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症状,会导致其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对病原菌的侵入没有很好的抵御能力。本次研究用药原则应尽量用最少的、最有效的。以确保用最少的抗生素来帮助患者预防术后感染。然而,判断术后是否会被感染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手术切口,看切口是否有出血、渗血以及红肿热痛等征象,以及查看患者的体温是否有升高。本研究发现通过选择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控制术中的操作条件,以及适当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效果为优的患者占61.54%(4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46%(30/78),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不仅如此,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少,切口类别也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就连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也是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在妇产科手术前1~2d使用抗生素和无菌的手术环境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适当的护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手术前1~2d使用抗生素,以及手术中确保无菌操作不仅能明显预防术后感染,术后的适当护理还能让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护理效果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罗海兰 单位:武冈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