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麻醉中罗哌卡因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妇产科麻醉中罗哌卡因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妇产科麻醉中罗哌卡因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麻醉罗哌卡因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100例妇产科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手术中采用等比重的罗哌卡因麻醉,可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率,应用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罗哌卡因;麻醉;应用效果

下腹手术是现阶段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手术类型,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是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麻醉方式[1]。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在妇产科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广泛应用,它可有效增加麻醉时间,有利于手术流程顺利进行。等比重的罗哌因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同时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适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100例妇产科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31±10.23)岁,体质量40~80kg,平均体质量(61.12±10.47)kg,其中子宫手术患者12例,附件手术患者14例,剖宫产产妇22例,对照组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23±10.45)岁,体质量45~80kg,平均体质量(59.42±10.23)kg,其中子宫手术患者15例,附件手术患者20例,剖宫产产妇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身体指标检测,其中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打开患者静脉通路,连续滴注乳酸钠林溶液,取患者右侧卧位,穿刺部位选择L2-3间隙蛛网膜下腔,成功穿刺后,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在浓度为10%的葡萄糖1ml溶液中加入2ml浓度为1%罗哌卡因,1.8ml的罗哌卡因以0.1m/s的速度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组: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在浓度为0.9%的1ml氯化钠溶液中加入2ml浓度为1%罗哌卡因,1.3ml的罗哌卡因以0.1m/s的速度注入蛛网膜下腔。两组患者均在体内置入硬膜外导管,使患者保持平卧位,麻醉平面需间隔2min进行针尖测试,对于患者麻醉面积<T6的患者,10min后将3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在硬膜外腔注入,间隔5min后进行麻醉平面测试,对于麻醉平面<T6的患者。注入5~8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使麻醉平面达到T6。麻醉完成后,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对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1.3判定标准

麻醉效果: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进行详细记录。镇痛优良率,优:麻醉过程中患者无任何痛感;良:出现轻微疼痛,患者可以保持状态平稳;可:需要辅助药物进行麻醉,患者出现烦躁现象;差:患者不可忍受疼痛,需要进行全身麻醉。镇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低血压、恶心、呕吐、心率过快,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SPSS21.0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镇痛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妇产科手术过程中,机体受到手术创口的影响,其下丘脑-垂体-肾上皮质轴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促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进而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产生大量炎症因子[2]。同时外科手术本身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就比较大,炎症反应也是机体本身的一种自我保护,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机体生命指标发生变化,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合理的选择麻醉药物、镇痛药物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单一对映结构体呈现“s”型的长效酰胺类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主要通过限制钠离子神经细胞通道,破坏神经传导和兴奋,从而达到麻醉效果[3]。相关研究表明,罗哌卡因离子作用于神经髓鞘时渗透持久,阻断神经纤维传导较慢,所以麻醉效果持久,促进患者循环系统代偿[4]。所以,罗哌卡因对患者负面影响较小,在保证患者麻醉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生理影响也能达到最小值。同时,也有相关临床实验表明,大剂量的罗哌卡因对心脑血管产生一定副作用[5]。如果用药剂量不合理,会影响患者的血液循环程度,极易出现低血压,从而影响手术流程顺利进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基于这一原理,在进行妇产科手术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罗哌卡因的比重。一般情况下,患者肌肉松弛程度不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6]。同样,麻醉药物浓度与患者肌肉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现象,通常采用辅助麻醉药物用来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利用罗哌卡因对患者实施麻醉的过程中,追加麻醉药物控制在首次麻醉剂量的1/2或1/3,能够呈现出良好的肌肉松弛度。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可产生感觉-运动分离,说明罗哌卡因对运动抑制水平较低,说明利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选择等比重的罗哌卡因可在满足患者的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把对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剖宫产具有创口大、恢复慢的特点。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但不可轻易使用药物止痛,所以给产妇带来较大的痛苦。本次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罗哌卡因不会对运动神经产生影响。同时,罗哌卡因因其镇痛效果较好,可减少辅助麻醉药物的使用,并且选择等比重的罗哌卡因不会对需要哺乳的产妇造成任何影响,保证了新生儿的奶水供应[7]。临床在进行蛛网膜下阻滞麻醉手术时,一般认为影响局部麻醉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罗哌卡因的比重。如果对患者采用大剂量的罗哌卡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麻醉平面扩大,但是会超出手术实际要求,血液动力学出现较大波动、运动阻滞时间长等弊端,降低患者术后恢复水平。基于对患者预后水平的衡量,临床逐渐重视起罗哌卡因在产科手术中的剂量应用。与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比较,等比重罗哌卡因优势明显,具体内容如下:①地心引力对等比重罗哌卡因影响较小,使得蛛网膜下腔可以灵活注药,如果出现硬膜外腔置管回血或者置管困难的患者,可以重新置管,且患者不会出现单侧腰麻现象,方便患者手术辅助药物的使用;②等比重麻醉效果对运动阻滞影响较小,且完全符合妇科手术要求,尤其对于用时较短的手术,麻醉效果与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同;③等比麻醉对神经阻滞程度较轻,对周围细小动脉影响较小,血液循环波动不明显,所以控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效果明显。本次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妇产科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和重比重罗哌卡因均能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在妇产科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麻醉安全性较好,但是为了避免重比重罗哌卡因对患者不良反应,在妇产科手术中还是将等比重罗哌卡因作为首选麻醉药物,并且罗哌卡因与常规药物复方氯化钠临床效果类似,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手术中采用等比重的罗哌卡因麻醉,可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率,应用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亭亭 姚明龙 张云英 刘诗璇 张丽红 单位:沈阳市妇婴医院麻醉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