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对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科护理学对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儿科护理学对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探析

【摘要】目的评价《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对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级4个护理专科班学生40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2个班为试验组,另2个班作为对照组。在教学前和教学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评估。结果教学前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无明显差异(P>0.01),教学后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比教学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比教学前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科护理学》传统教学方式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但与教学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有显著性效果,值得提倡。

【关键词】儿科护理;课程思政;人文关怀;护生;教学方法;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就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的、重要的地位。且随着国家和民众对儿科医疗和护理质量的重视以及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其学科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他们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能使护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婴观念,在临床工作中付诸于行动,更好的服务于患儿[1]。因此,课程思政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2019年9月—2020年12月选取我院2019级4个护理专科班学生40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2个班为试验组,另2个班作为对照组。2组学生均为普通高考统一招生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年龄、性别、高考分数、上学年平均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1.2.1教学模式。试验组: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1)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在课堂上以案例导入,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儿科护理学》中以提高学生人文关怀能力。2)课外教学:安排到幼儿园、早教等机构或到社区举行志愿者活动,帮婴幼儿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传播儿童保健知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护生在服务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2]。让护生亲身体验照护婴幼儿,提高护生与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沟通能力。3)线上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学习资料,让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对课外教学活动照片、微视频等进行分享和传播;教师定期有关《儿科护理学》正面影响及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时事热点、电影、书籍到新媒体平台,举办观后感、读后感征文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自行通过课本预习、教师集中授课、学生课后作业巩固和教师答疑。1.2.2效果评价。教学前后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评估,评估标准采用Nkongho教授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CAI,此量表总共包括37个条目,分为勇气、耐心和认知3个维度,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完全符合”为7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总分为37~259分,总分越高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越高。总分>220.3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较高,203.1~220.3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中等,<203.1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偏低。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进行描述,教学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教学前后对比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教学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分别为(180.83±22.57)分和(178.16±25.26)分,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无明显差异(P>0.01);经过《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后,试验组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为(193.38±21.26)分;经传统教学后,对照组(n=204)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为(178.72±24.25)分,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明显差异(P<0.01),详见(表1)。两组学生在教学后人文关怀能力均有提高,比较两组学生在教学后比教学前人文关怀能力提高的显著性作配对t检验,配对样本相关性见(表2),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前后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试验组在实施《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比教学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实施《儿科护理学》传统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比教学前有所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见(表3)。

3讨论

3.1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整体偏低,这可能与学校教育人文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成绩的分值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有关,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应付考试和检查,而不是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修养的提高[3-4]。董莎等[5-9]研究表明,经过在校或实习过程中采取情景模拟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干预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均有所提高。肖婷等[10]研究显示,体验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在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上优于普通教学法。本研究与冯敏华等[11]研究相一致,《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可明显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郭慧芳等人[12]研究表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还受学历层次、同学关系、父母关系及班级氛围的影响。

3.2《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积极响应新形势下国家的人才培养政策,以案例导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以课堂、课外和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教学前和教学后不同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评价,还对同组学生教学前和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评价。课程思政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加强儿科护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激发其投入儿科护理事业的使命感,为稳固儿科护理人才队伍提供重要保障[13]。课程思政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其意义如下:1)对学生:通过案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师生、生生学习互动;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助于加强护生与儿童沟通的能力,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14]。2)对老师: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创建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实现教学创新;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强化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内涵。3)对专业:顺应新时代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儿科护理质量的需求,稳固了儿科护理团队的建设,促进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4)对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整体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5)对社会:缓解儿科护患关系的紧张,让更多的患儿获得优质护理,为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3对策与展望。本研究只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在考核方式上尤其是技能考核上未作出改变。针对此不足之处,可增加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考核。标准化病人考核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制定儿科护理案例剧本、标准化病人的评价和意见反馈等几个步骤进行。标准化病人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锻炼护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还能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使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整体的提升[15]。但是儿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儿童标准化病人是无完全行为能力人,较难配合操作。且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父母比较重视和保护,这为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增加了难度。年龄小的儿童无法清晰描述自身感受,家长是儿童的监护人及代言人,作为儿科护理操作的间接体验者,需描述护生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体验和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目前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仍然欠缺。如何在《儿科护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不断优化和改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苏小燕 钟晓璇 高娟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