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多形式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抽取72例小儿参与研究,依照入院顺序分组,各36例。参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依从性评分、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以及知识掌握度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参照组的负性情绪评分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知识掌握度为97.22%(35/36),高于参照组的77.78%(28/36),组间差异显著(x2=6.222,P=0.013,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多形式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治愈率,使其获得较高知识掌握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多形式心理护理

在医疗机构中儿科属于特殊科室,因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均较高,单纯的护理服务,可使儿科护理质量存在的局限性提升,针对小儿的护理需求不能满足。多形式心理护理措施主要融合多种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提升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进而提升其康复效果[1]。有关研究得出,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因儿童表达不良情绪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儿主要采取排斥、抗拒、哭闹等方式宣泄内心压力。多形式心理护理主要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集合,在各科室护理中使用[2]。多形式心理护理主要包含激励式心理护理、引导式心理护理、放松式心理护理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抽取72例小儿参与研究,依照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各36例。实验组:男患儿19例,女患儿17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45±2.45岁;参照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8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52±2.42岁;将研究中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中,并对其进行计算,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参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明确小儿的心理状态,采取鼓励、安抚、精神支持等方式予以缓解。实验组采取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入院干预。将治疗相关操作流程、配合方法等内容告知患儿和家属,帮助小儿完成相关检查,并对其生命指标进行监测,对工作进行良好评估。入院时重视心理状态,针对小儿对治疗存在的疑问予以解答,将注意事项予以告知。在患儿入院后24h内严格监测病情发展,一经发生临床指标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医生,并针对小儿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2)引导式心理措施。有利于小儿在引导环境下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治疗态度、计划等,主要使用ROY适应模式中环境、人、护理、健康等基本理念作为基础,有利于小儿更好地适应角色定位、自我概念、生理、相互依赖性等,为小儿进行示范,将自我情绪控制措施告知小儿,针对家长而言,更加注意自我情绪控制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在引导中对小儿予以轻拍、抚触、亲近,使其负性情绪得到良好改善。(3)放松式心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一对一地对小儿和家属进行示范,将按摩方式展示给患儿和家属。①对患儿的面部、头部、肩部、颈部进行按摩;②对患儿的胸部、双臂、手部等进行按摩;③对患儿的脚掌、后背以及小腿部等进行按摩。在小儿治疗期间可播放电视节目或者动画片,将患儿注意力予以转移。引导小儿家长在小儿存在负面情绪或者不良心理时,指导小儿进行深呼吸,训练时间为20~30min。(4)激励式心理措施。在治疗前由家属、护理人员对小儿实施激励式鼓励,帮助小儿建立不怕疼痛、敢于挑战的精神,将成功案例进行讲述,有利于小儿积极进行检查,对小儿予以鼓励,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建立奖励体系,依照小儿的自身喜好,使用红花或者不同方式予以鼓励,在病房中进行小红花评比,提升小儿治疗的热情和信心。(5)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力度。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小儿的影响十分明显,针对患儿的父母,告知患儿家属需多与患儿交谈,对患儿的情绪表达予以耐心倾听,使亲属关系加强,有利于小儿更好地适应家庭、社会,依照温馨家庭提高患儿的康复欲望和治疗信心。(6)认知措施。对小儿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进行评估,针对患儿相关问题予以如实解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为其予以心理、社会支持,进而调整患儿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状态,使小儿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意识提升。(7)改变病房环境。合理调整病房环境,保证温湿度处于正常范围,使病房中物品进行有序摆放。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依从性评分、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以及知识掌握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对研究中数据进行统计,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参照组负性情绪评分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依从性评分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4两组知识掌握度对比。实验组的知识掌握度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均较小,情况十分特殊,治疗时极易发生心理反应,在治疗中需重视小儿的疼痛情况、年龄、发育等,对患者认知情况和心理状态予以关注,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3]。因小儿对治疗、疾病、护理操作的耐受度较差,极易发生过激、负性心理情绪。儿童在治疗中存在不安、恐惧、焦虑情绪,会对临床治疗工作造成影响,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4]。多形式心理护理可针对心理障碍或者情绪异常的小儿予以针对性心理指导,使护理质量提升。小儿疾病会影响家长的心理情绪,家属情绪的好坏对小儿身体康复有直接影响[5]。国际上大多数研究人员指出心理措施可使小儿的身心状态予以减轻,多形式心理疏导可为小儿提供可靠的心理疏导措施,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改善小儿情感、精神状态,提升其生存质量[6]。证实多形式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可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其配合依从性。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多样化心理护理,对患者予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7]。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多形式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治愈率,使其获得较高知识掌握度。

作者:郭桂花 单位:广饶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