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类高职学生大学语文论文
一、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
(一)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的品质是企业用人首先要考虑的品质,也是最基本的品质。
(二)发展潜力
文凭只是企业的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看进入企业以后的发展潜力,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的贡献才是最大的。例如,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这种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做法目的就是让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目前一些发展好的正规的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这块,这些企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员工愿意学习,希望有所提升都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大大提高作用。
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特征及启发
作者:邵菊芳 沈惠云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科技传承、科学评价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进展,我国大陆急诊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组成了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医学专业人员队伍。[1]与高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比,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公开发行的有关急诊医学方面的期刊有15种,没有一种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优秀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进行分析,比较其专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增强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科学性与适用度。
一、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基本信息
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2008、2009和2010版为数据来源。
1.地域分布
SCI共收录急诊医学类期刊23种(2010版),美国主办11种,英国主办4种,德国主办2种,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土耳其、克罗地亚各主办1种。居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所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74%;欧洲诸国共8种,占34.8%;亚洲仅2种,占8.7%。美国刊物种数显著多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等急诊医学发达国家主办的急诊医学类期刊也相对较多。
2.出版方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方法
1引言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学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技期刊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比如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特别是2019年8月4日,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在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通过提高期刊学术质量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无疑将全面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迈进世界一流行列。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决定了期刊质量的高低。而评估论文学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同行评议和引文数量[3]。就一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就越大[3]。因此,科技期刊论文的被引量仍然是证明期刊学术质量的强有力标识。作为科技期刊办刊人,知晓不同类型论文的合理比例范围以及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贡献,可以帮助选题策划[4]、组稿,进而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本文基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近5年发表的论著及综述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贡献,从自身办刊实践出发,探讨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笔者选取8种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权威期刊,调研WebofScienc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28878篇文献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贡献度,以期为科技期刊如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提供借鉴。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例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办的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中的经验、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学术动态等。《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包括《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专论》《消息》等栏目。从1983年创办至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一直稳步发展,并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以提升学术质量,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科研为己任,设立多样化栏目。其中,《专家论坛》栏目根据行业热点进行选题策划,并邀请业内专家撰写文章,不仅为杂志积累了大量读者,也促进了杂志的宣传。《华西口腔医学杂志》5年(2014—2018年)总发文量为670篇,其中《专家论坛》栏目总发文量48篇,占比7%;《论著》栏目总发文量495篇,占比73.88%,《综述》栏目总发文量81篇,占比12.09%。如图1所示,《专家论坛》栏目的平均下载量和平均被引量最高,平均下载量为466.5次,平均被引量为11.4次;《综述》栏目平均下载量为315.1次,高于《论著》栏目平均下载量(139次)。《综述》栏目紧跟行业热点,涵盖内容广,更容易吸引读者下载阅读。研究发现,《论著》栏目的平均被引值(5.2次)高于《综述》栏目的平均被引值(4.4次)。可见,论著的有效阅读高于综述,更容易被读者引用。因此,应该进一步邀约优秀的原创性论著,培养和挖掘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加大发表研究型论著的数量,提高发表综述的发表门槛,综述发表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或者考虑不再设置《综述》栏目。通过整理分析5年(2014—2018年)的发文数量与文章被引情况,从2020年开始,《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取消《综述》栏目。
3国际权威科技期刊案例分析
3.1发表论著及综述的占比情况
笔者系统分析了8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近5年(2015—2019年)的总发文量、论著发文量、综述发文量以及各自占比情况。进一步了解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发表综述的占比情况及原因,可对我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学术质量,迈进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提供借鉴。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分析现阶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应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医学研究生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不断变革,医学教育中最为典型的变革表现为对人文医学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1]。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法学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相应的医学人文实践教育[2-3]。但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因教学、科研、临床任务重及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与目标尚有一定差距[4]。医学研究生已逐步走向临床医疗岗位,对于医药代表、医患矛盾、诊疗伦理等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如缺乏适当的医学人文教育很容易使医学研究生对现实的医疗环境产生误解。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本文分析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修订提供参考。
1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医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课程并不多,但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学制短,科研、临床等其他培养任务更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仅有一年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多为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或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类课程,对于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较少涉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授课时间更短,在读期间需系统地接受临床医学技能训练,没有安排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时间。而经过系统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往往对临床医疗的特点、医患关系、患者心理、诊疗伦理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精神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这一阶段却缺乏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引导医学研究生深入探讨职业精神与医学中的人文属性。
1.2具有临床医疗实践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相对匮乏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具体表现形式
与其他期刊不同,医学科技期刊具有更加专业权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传播健康信息的内容属性,决定了医学科技期刊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更高的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专业性和时效性较强,需要掌握最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学术资讯,这就需要编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科技期刊要具有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要保证内容权威、科学、前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量和市场占有率。将专业性的医学知识和前沿技术手段相结合,用适应多数人阅读习惯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是医学科技期刊努力的方向。可以说,编辑是一本期刊的灵魂,编辑的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内容质量。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是办好期刊的核心,优秀的期刊编辑,是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要研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的方法,首先应明确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医学科技期刊专业性较强,承载着比其他期刊更加专业化的功能,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要更加扎实和丰厚,此外,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中对于语言能力和现代科技、医学科技手段专业化操作技巧等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编辑通过进修和培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另外,医学期刊中的许多前沿医学科技手段,都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需要编辑具备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除了业务技能方面对编辑能力的要求外,自身的道德修养、政治觉悟以及社会责任感,也是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的能力。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中,选取题材、组稿、审稿和编稿贯穿整个过程。选题策划的初期阶段,编辑要具有对信息进行甄选和收集能力,要求编辑对当下流行的热点有充分的了解。在组稿阶段,要与专业医学科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整理,这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审稿和编稿阶段,编辑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对各类稿件进行把关,在保证内容专业、前沿、深度和可读性的同时,将医学科技期刊整体风格界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畴内,这也对编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二、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这一岗位。首先,必须具备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一篇医学类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开拓性、具有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甄别和判断力。要将期刊水平定位在一个专业化的高度,离不开编辑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医学科技期刊的多渠道传播,要求编辑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加工技能。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能力,可以归结为综合业务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编辑在具备专业化医学知识和较高语言表达及编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这三种能力,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对医学期刊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1.综合业务能力
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指的是编辑工作的核心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类、时尚类期刊对编辑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医学类期刊更多要求的是编辑的专业能力。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肩负着传播健康学术思想和优秀文化的使命,应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国际上公认的伦理原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公正。因此,综合业务能力对医学类期刊编辑显得更为重要。美国新闻周刊社长兼总编斯密兹曾指出:“成功的期刊最最根本的核心要诀,就是编辑质量、编辑质量、还是编辑质量!”这句话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编辑的能力素质对期刊的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医学类期刊都是由几个专职编辑人员进行稿件编排和筛选,稿件来源大多是作者自由来稿或编辑向专家学者约稿。目前国外大部分和我国部分医学期刊(如医学信息杂志等),已经对编辑团队人员素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聘用专业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大幅提升医学期刊的权威性和专业度,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医学类期刊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应体现在对医学类科学知识的专业理解和研究深度上,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谈得上专业化综合业务能力建设。
争创一流科技期刊的对策
科技期刊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具有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1],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过去的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都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2]。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我国学者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世界第2,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在世界第3位[3]。但是,绝大多数最新科研成果首发在国外英文科技期刊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4]。若要改变“中国人撰写发表—中国人花钱在国外出版—中国人再花钱购买阅读版权”的怪象,将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5]。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领域,在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倡导学术争鸣、激发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前沿、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河北省的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与建成科技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增强科技期刊科技创新、学术引领能力,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接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搜集、现场调研、专家论证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深刻地剖析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发展经验,提出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目标的对策建议。
1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期刊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但1977年以前仅有27种,目前的期刊总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81种,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省内主管74种(68.6%),中央部委主管34种(31.4%),中央部委主管期刊占比居全国之首。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4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36种(33.3%),科研院所主办期刊24种(22.2%),学/协会、基金会主办期刊19种(17.6%),省属企事业单位主办期刊17种(15.8%),信息中心主办期刊11种(10.2%),其他1种(0.9%);主办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家,主办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12家,主办1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6家。在108种科技期刊中,属于非法人编辑部的期刊共80种(74.1%),属于企业法人的期刊共19种(17.6%),属于事业法人的期刊共9种(8.3%),可见,具有法人治理期刊仅占1/4。河北省最早创办的科技期刊是1917年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1.2期刊覆盖学科比较全面
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8种(7.4%),理学类期刊5种(4.6%),农学类期刊10种(9.3%),医学类期刊26种(24.1%),工程类期刊42种(38.9%),科普期刊2种(1.9%),其他类期刊15种(13.8%)。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26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24.1%。绝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为学术类期刊,也包括一部分技术类期刊,涉及到工业、医药卫生、地质勘察测量、建筑工程、石油煤炭、物理化工、农林牧渔、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材料等领域,期刊覆盖学科相对比较全面。
1.3期刊经营状况尚可维持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设计思考
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在临床的推广,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医学类研究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学科使该门课程信息爆炸式积累,使本来分子生物学基础就偏弱的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类研究生无所适从。本研究通过抓住分子生物学学科基本原理,结合新近研究成果,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形成性评价,培养医学类研究生获得抓住本质,用科学思维去解决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和未来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翻转课堂;形成性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2015年1月30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推出“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计划,美国正式启动基于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利用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它疾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全新治疗模式[1]。随后各国纷纷效仿,投入动辄数亿的资金,开展进准医学研究。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精准医学诊疗中心,精准医疗已然成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精准医疗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学科,随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开启了全新的篇章[2]。而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使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变得触手可及[3]。技术的发展倒逼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及时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同时也要求医学院校《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相关课程适时改革,适当引入翻转课堂[4],合理运用学习通等APP,促使线上线下有效补充[5]。通过深度融合理论与实验教学[6],促进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相结合[7],引导学生主动拥抱变化,适应未来。
一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分子生物学》课程在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类专业本科阶段的独立开课率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合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生物化学部分作为传统的经典内容,常常会格外受宠,而分子生物学部分可能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更遗憾的是,在应教学改革要求压缩课时大背景下,分子生物学部分往往首当其冲。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类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通常不够系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操作技能更是普遍欠缺。这导致了他们进入研究阶段学习时,面对海量更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时如临大敌,无从学起。再加上研究生课程学时偏少,这对他们而言,无疑雪上加霜。笔者从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五年余,对当前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类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学时少的教学困境深有感触。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制定了36学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将理论与实验充分整合优化,具体情况见表1。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提纲挈领,掌握分子生学核心理论,理清分子生物学基本脉络,深度结合具体实验操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普通医学院校研究理清思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设计了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包括4学时的核心理论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中心法则进行充分的讲解,理清DNA、RNA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讲授过程中注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否可逆,中心法则是否完美,有没有诸如蛋白质能否进行自我复制(朊病毒)和遗传信息能否从蛋白质向RNA流动等问题,锻炼学生打开思路,感受到达学科边界的感觉。在启发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获得一定量的有用蛋白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刚刚掌握的遗传信息传递理论进行思考,获得获取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蛋白质的重组表达和分离纯化,以及表达产物的分析鉴定等系列内容。根据思考内容进行将学生分成3个组,分别负责相关内容,分工合作,查阅相应的实验技术方法并比较,了解其原理及应用范围,为翻转课题做好准备。第二部分包括6学时的翻转课堂,每次课2学时,分别由各个小组对各自负责的内容进行汇报,之后开展讨论,在充分了解和比较各种实验方法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确定后续实验开展采用的具体方法。每次课结束前任课老师对每个小组的PPT汇报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必要时做适当的补充。经过该部分翻转课堂的学习,同学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实验课的全部内容,这对第三部分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第三部分包括26学时的综合实验,需要在三到五天内相对连续地开展完成。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可以2~3人组成一个小组开展实验,但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所有操作,全程参与菌种复苏、保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质粒提取、重组质粒构建、酶切鉴定、转化、阳性克隆子筛选、蛋白表达、分离纯化、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等过程,过程中组内成员如果某些步骤出现问题可以借用其他成员地实验材料继续开展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组间可采用不同地基因序列,使整体实验内容进一步丰富。
医学检验人员网络自主学习浅析
【摘要】
网络资源平台已经从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个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科研交流服务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医学检验人员的网络自主学习路径进行探讨,包括文献辅助学习、综合资源学习、学术平台交流等学习路径。
【关键词】
检验医学;网络自主学习
我国的医学检验迎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检验医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融合,这对其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实时进行学科的知识补充,还需要及时了解检验医学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愈发的凸显其资源的多样性和服务的便捷性,医学检验人员亟待改变原来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更为便捷的网络自主学习途径进行知识更新。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库、知识库为学习主要载体,进行有目的、自主的学习的过程[2]。网络资源平台已经从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个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科研交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国外医学教育也愈发的重视对网络平台路径的应用[3-4],本文对医学检验人员的网络自主学习路径进行探讨,包括文献辅助学习、综合资源学习、学术平台交流等学习路径。
1文献辅助学习路径
文献辅助学习路径,即通过文献跟踪、文献分析研读、文献计量等文献的辅助分析方法,实现对科研信息的动态跟踪,具有使用便捷、容易掌握的特点,是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常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