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科普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科普教育

动态图形技术临床医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MG动画的视听语言在临床医学设计制作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临床医学实例,研究MG动画在临床医学中的语言特征、传播优势、发展展望等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MG动画;视听语言

1MG动画的定义

MG动画,英文全称为MotionGraphics,直接翻译为“动态图形”或者“图形动画”。贯穿全片的主要元素是由简单的线条与图形组合而成,是会动的平面设计,而又比三维动画简洁、易操作。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使用动画技术来制作的一种视觉表现艺术。它以平面元素为形式,以动画制作为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MG动画设计把原本处于静态的平面图像和形状转变为动态的视觉效果,并且将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文字动画[1]。MotionGraphics最根本的就是“Motion”,在临床医学视觉表现中通过强化医学静态元素或者图片传达信息,其赋有“趣味性”的视觉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信息更易被人接受、理解,使观看者获得参与感。

2MG动画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以数字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等多种途径,借助不同形式传播设备,为广大公众提供信息咨询的一种媒体形态[2](图1)。传统的动画艺术设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更新和发展。通过新媒体MG动画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吸引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及实实在在的受益。MG动画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三种新媒体特征:交互性、开放性、自传播性。

2.1交互性

阅读全文

动漫的科学传播功效

作者:楼旭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一、动漫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及模型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一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动漫,但是两者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很多差别。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其静止画面可以由电脑制作,也可以通过手绘,抑或只是黏土模型每次轻微的改变,然后再拍摄,当所拍摄的单帧画面串连在一起,并且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误以为看到了活动的画面。通常这些的影片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动画可以分为三种:传统动画、定格动画与数字动画。

漫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镜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为了区分起见,把前者称为传统漫画,把后者称为现代漫画。[1]科学传播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一般看来,科学传播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首先科学应该得到传播,得到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传播。然后,再讨论谁来传播,通过什么传播,传播什么,以及向谁传播。[2]科学传播典型模型的划分根据科学传播本身的分类可以分为4个,其中一个是针对科学共同体的,称为“同行评议”模型,跟传播学中所讲的“把门人”理论很相近。“同行评议”制度指的主要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只有相关的同行专家说了算,研究论文是否应当发表,要同行评议后才能决定。[3]这样虽然在某些层面上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主观性和局限性较强,因此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尚且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替代。这个模型只直接设计科学家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更广大公众则联系不大。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上,存在着“三段学说”,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4]伴随着这一学说,就出现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3个模型,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这3种模型分别基于国家立场、科学共同体立场和公民立场。

二、动漫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必然性

上文所提到的“三段学说”,在我国只能在逻辑上成立,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并没有经历这样的进程。我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大多是被纳入政府序列的专业科普机构,所以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只需要面对政府,而并不需要面对群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从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方面就开始有很大的缺失,我们的科普推广仅仅还是停留在教育阶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公益活动或者教育课程,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在很多时候,中国科普已经不是政府立场,而是蜕变为科普机构立场了。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5]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结合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大众传播在科学传播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将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首先,大众传媒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舆论的引导者,是言论自由的推广者和实行者,是舆论监督的倡导者,这些理念符合科学传播的要求。其次,大众传媒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是大众传播的既有渠道,如果科学传播于大众媒介相结合,就能保障科学传播渠道的畅通。另外,科学的发现是具有前瞻性和偶然性的,这就使得一般大众很难即时接受最新的科学发现,同时,科学事业具有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术语会让受众感觉晦涩难懂,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所以需要传播从业者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打造桥梁,运用专业素养将科学语言化繁为简,传播给受众。动漫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轻松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从传统漫画到现代漫画,还是从传统动画到数字动画,动漫产业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中。这种发展反映出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途径。动漫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影像与声像的结合带来的震撼会使得语言和文字都变的苍白。另外,一想更利于人们去理解,去体会,可以将原本复杂的科学现象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加传播的有效性。基于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倾向,科学传播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它的这种需求可以为动漫在新的领域———科学传播领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动漫不再以娱乐为主。

三、动漫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形式

阅读全文

老年人群防疫综合管理模式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市爆发不明原因肺炎,后证实为一种病毒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及致病性的肺炎,随即全国各省出现输入病例[1-2]。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1月20日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3]。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组织共同宣布,将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4]。随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将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目前病毒肺炎疫情已蔓延至全国,境外多国也相继暴发流行。截止2020年3月14日,我国累计感染81017例,死亡3181例。世界卫生组织2月28日将COVID-19全球传播风险级别和影响风险上调至最高级,3月12日宣布全球疫情可以称之为大流行。老年人免疫力差,常合并其他基础病,COVID-19暴发时,表现为普遍易感、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等,是疫情防治的重点难点[5-7]。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COVID-19疫苗及特效治疗手段,因此对于SARS-CoV-2病毒感染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同时由于SARS-CoV-2传播特点,大量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感染,且除医务人员外,存在大量“非医非患”人员,如护工、陪床、保洁、家属访客等,给防疫工作加大了难度[8-11]。本文以国内外病毒研究为基础,结合前期SARS、流感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根据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系统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系列创新防疫举措,分析疫情防控关键点,就如何在老年人群中防控传染病进行深入探讨,为各地病毒或其他类似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老年人群肺炎感染特点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各个器官的功能储备下降,且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本次出现的病毒对整个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感染后发病隐匿,病情较重,病情变化快、容易导致呼吸衰竭和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衰竭,因此病死率高[12-13]。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显示,60岁以上患病人群在武汉市占总体患病人群的44.1%,在全国平均占31.2%。从肺炎的病死率来看,国内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8岁,80岁的病死率可达14.8%,意大利80岁以上死亡患者占全部患者的58%,远高于其他年龄层[9,14]。因此,必须提高对老年人病毒感染肺炎的认识与防范。

2肺炎防控经验

病毒疫情出现后,本中心高度重视,结合2003年抗击SARS、2009年防治H1N1全球大流行以及2013年管控H7N9禽流感经验,针对医疗服务对象实际情况,注重管控当先、防治并举,迅速制定一系列冠状病毒防控策略、方案和预案,构建并完善了疾病监测网络体系,严管严控,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治工作要求,实现了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零感染目标。

2.1筛查前置,下好防控“先手棋”

本医学中心承担的医疗服务对象大多居住在北京市各干休所,疫情发生后,为加强感染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中心快速响应、迅速动员,第一时间设置前置筛查,把预检分诊、发热监测、隔离观察等工作前伸到驻京基层门诊部及干休所。迅速建立起分层分级的预防体系和有效的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严格周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同时,加强干休所一线医护人员培训,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实时了解全部医疗服务对象情况。发热患者就诊出发前,预约通知发热门诊,提前做好各项准备,提供更安全的医疗保障。

阅读全文

新媒体干预对高血压孕妇心理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新媒体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心理健康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HDCP患者,依次编号并按照奇数和偶数序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干预和教育方案,干预组除采用常规干预和教育方案外,结合新媒体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状态、分娩情况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后,对照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总评分,总均分分别为(2.67±0.51)分、(3.19±0.68)分、(4.75±0.46)分、(4.76±0.68)分、(3.91±0.53)分、(3.13±0.47)分、(189.34±30.93)分及(3.26±0.39)分;干预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总评分,总均分分别为(1.59±0.48)分、(1.53±0.43)分、(1.45±0.50)分、(1.32±0.43)分、(1.52±0.49)分、(1.31±0.43)分、(130.81±34.56)分及(1.47±0.45)分。两组干预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总评分,总均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45,t=15.982,t=37.623,t=33.119,t=25.648,t=22.130,t=9.775,t=23.284,均P<0.05)。干预组早产、胎盘早剥、剖宫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3%、0.00%、6.67%及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8.33%、25.00%及1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48;χ2=5.217,P=0.022;χ2=7.566,P=0.006;χ2=4.821,P=0.028)。干预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3%和1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χ2=4.821,P=0.028)。结论新媒体干预下HDCP的疾病教育和健康管理更加有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妊娠结局,避免不良分娩情况和妊娠结局,极大地保护了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健康教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理健康;妊娠结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全世界孕妇和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HDCP患病人群占全球女性总人口的5%~10%,同时HDCP的发病率在过去的20年中增加了近25%。HDCP患者面临着宫内生长受限、胎盘早剥、早产及剖宫产的风险[2],其中每1000例妊娠中就有3.6例胎儿死亡的风险[3-4]。HDCP作为威胁女性和新生儿健康的高危因素之一,其发病率的不断增长主要归结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高龄产妇及相关女性疾病等。因此,在药物临床治疗方案外,还需要借助高效的健康和疾病教育方式干预HDCP患者,进而不断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治疗积极性,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新媒体凭借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电视、电脑及手机等面向用户的终端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服务[5]。同时,新媒体具有传播度高、号召力强及趣味性强等特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流行,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用户。尤其是以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及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代表的依托手机端的新媒体形式,不仅用户的接受度普遍很高,而且能够让用户通过手机轻松获取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权威医学科普文章、疾病管理经验分享及健康生活教程[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新媒体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心理健康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龙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HDCP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第8版《妇产科学》中HDCP的诊断标准[7];②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8];②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结构性疾病;③有妊娠期糖尿病;④有子宫肌瘤;⑤有心、肝、肾等功能损伤;⑥有心理疾病;⑦无能力使用手机;⑧有其他严重疾病。将120例HDCP患者依次编号并按照奇数和偶数序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阅读全文

增强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于真实场景,实现对现实信息的增强与交互。该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并对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增强现实技术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可重复、可规划与反馈及可多人协作等优势,但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中亦存在技术及经济成本等局限性。

关键词:增强现实;医学教育;仿真

临床医学是一类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能力提升依赖于大量系统化、标准化的训练和实践。但与之相对,传统训练会增加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医学教育与患者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成为热点。仿真学习借助于多媒体、仿真、传感、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多种技术,允许学生在可控的环境下培养临床思维、训练复杂临床技巧,允许犯错而避免对真实患者造成损伤。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仿真学习中重要手段及临床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AR技术的核心是将计算机虚拟、生成的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对现实信息进行增强,提高用户对现实场景的感知以及和虚拟场景的交互。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AR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优势与局限性。

1增强现实系统的概念

AR系统强调虚拟-现实连续体。与虚拟现实相比,AR利用虚拟信息对真实场景进行增强,用户能够保有身处真实场景的客观感受,更加适合解决实际问题。AR系统具有3个特点:虚实结合;三维匹配:通过实时跟踪及计算影像获得位置与虚拟影像叠加于真实场景的注册位置,实现虚拟影像与真实场景的融合;实时交互:真实场景信息可以实时反馈给AR系统[2]。

2增强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基于上文所述AR系统的3个特点,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可分为跟踪注册技术、显示技术和智能交互技术。这些技术决定一个AR系统的精确度。

阅读全文

医学人文教育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务人员时刻本着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关怀与专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救治生命,彰显医者情怀。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人文教育思想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教育的应对策略和责任使命得以重新思考,基于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和主动体验,整合医学课程设置,将急救培训纳入通识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新举措对于培养优秀当代医学生,加快推进医学教育理论与临床融合,进一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教育;教育管理

世界范围内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医学教育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教育特有的职业精神。医学人才与其他行业不一样,需要培养包括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心理学、伦理学知识,以及医德医风、沟通协作等能力。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患者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关怀。很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至今无特效应对,这样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性温度及人文关怀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彰显出医学人文教育观念及教育改革举措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变,需要深入思考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同时医学人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一门课程,而是要落实到培养的全过程,更要体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启发,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专业层面,充分认识及客观评价,为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要,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突如其来;2009年,甲型流感大暴发席卷全球;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症又给世界带来重大危害。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誓言,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使命和担当。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真诚的眼神、亲切的手势、视病人如亲人的情怀,不仅令人感动,更体现了医学的温度,而且对于解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频频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医学人文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利于更深一步去思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

(一)临床思维训练。医学人文教育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建设,将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深度融合,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提升教育方面和服务方面的人文素养。应围绕“把疾病当学问来研究,把病人当亲友来照顾,把医院当自家来呵护”,构建人文科学建设体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医学生们一方面密切结合临床,学习防控知识;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公众健康,宣传健康知识。他们制作了“公共预防的正确做法”、“公共场所的正确做法”、“居家的正确做法”以及直面疫情如何科学防控的科普教育方面的视频,将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深度融合,共同提高。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之栋梁,“尚德尚医,求是求新,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要始终铭记在心,弘扬医学人文,践行仁心仁术,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最美逆行者。

(二)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医患关系。医学人文教育旨在树立与医师执业相吻合的价值观,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为模式,人文关怀的培养必须重视临床岗位胜任力,注重内化于心的品行养成,注重外化于行的实践历练。医者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积累经验,为患者解决生理上的病痛,更要心系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人性化服务,解决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强烈,具有应对当代医学伦理、法律问题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而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会持续改进医院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基于这一属性,理应要求学生主动体验医患关系,训练临床思维,参与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去,最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主动体验医患关系,充分认识了在深化医改背景下加强为患者服务的重要性。通过研究门诊导医行为标准,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医患沟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医疗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医院建设。

阅读全文

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实践探讨

摘要:优化急救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能够实现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确保院、校、企优势互补,提升急救实训教学改革效果。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三方互动的高职院校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完善多方合作机制、搭建“集约建设、开放共享”实训平台,以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急救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共享

急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改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条件、提高急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还是按“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职业教育需求为导向,实现急救实训资源优势互补,开启校、院、企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的必然举措。

1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国现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1-4],关于急救的相关实训资源建设还有待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尚未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无法充分共享共用,或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5],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实训资源。主要问题如下。

(1)实训基地自建自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要建立—个功能完善的急救实训基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设计建设方案,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基础建设、设施设备购买以及专业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上[6],基地建设周期一般也较为漫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院校的实训基地多为自建自用,都为了大致相同的教学任务建设类似的实训基地,因此难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甚至为满足较少学时的教学任务花大力气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但最终长期空置,利用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软、硬件建设内容不足以跟上临床发展脚步。急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临床急救对人才的需求[7-8],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必须与临床保持一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的知识、技能以及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而学校受场地、经费、资源、师资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实时跟随临床变革步调而去完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教学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临床资源,如借用医院的场地完成实习、见习,借用医院的先进设备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或借用医院的专业人才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能促进实训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1+1>2”。

阅读全文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标本的教育运用

本文作者:李晓路 侯晓冲 贺建军 葛煦 张铭 孔亮 谢诚 孙滢滢 田雨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面积539m2,馆内共有13个展区,动物牙颌系统展区陈列着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斑鬣狗、三指马等食肉、草食、啮齿、灵长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记录了动物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过程中牙齿的进化过程;人类牙齿颌骨进化展区陈列着大猩猩、蓝田人、北京人、现代人的颌骨模型,以及人类颅、面、颌骨、牙齿的演变过程;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牙科器材区陈列着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年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区陈列着早期各类木制牙体、修复学科模型,牙体、修复学制作工艺流程模具、颌面部病种石膏蜡像等教具、教材实物展品。此外,馆内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牙种植等展区还陈列了中国口腔医学名人、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国内唯一的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等的雕塑及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物品。现代牙科技术展区集中展现了现代牙科诊所的情况,有完备的功能齐全的牙科治疗台、椅旁X射线机,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声控式牙科治疗椅,直接通过口令实现牙椅的升降、变动。展现了口腔医疗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品的时间跨度从2000万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是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的,馆内系统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是国内首个完整、系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博物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陈列馆,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它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特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西方,高校博物馆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学者的成果就是通过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而作出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就先后吸引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牙科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的学者参观和交流。特别是瑞典著名学者、被誉为“种植牙之父”的Branemark教授更是关注博物馆的建设,先后将自己保存的2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口腔医学博物馆大量标本和实物的展示使得口腔医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通过远古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的演变过程,使学员了解到动物进化过程中牙颌系统的变迁以及不同动物的牙颌系统的区别,从而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时对口颌系统的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口腔医疗器械展区所展示的19世纪的拔牙钳、牙挫、牙挺,使学员能切身感受到原始颌面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铁毡、无缝冠、三瓣圈、皮老虎等20世纪30年代的器械让学员领悟口腔修复学的演变与发展;三弯臂电马达低速运转给医生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带来的艰辛;先进的种植设备、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感应式牙科综合治疗椅位使学员可以看到口腔医学发展的未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博物馆除了收藏展品、举办展览,也通过各式各样的讲授活动协助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技能的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更要加强技能的培养[3]。口腔医学博物馆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口腔医学的起源、医学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生动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特别是收集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疾病专著明代期间用宣纸制作的《口齿类要》,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用中药治疗口腔疾病的历史。陈列的古书《素问》,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记载了关于口腔疾病与全身关系的论述。收集的人颅骨展示了人用核桃木雕制假牙,然后在缺牙部位用金属丝固定牙齿的最早镶牙方法。博物馆以泥塑的方式,趣味性的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以及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雕塑和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资料。博物馆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4]。教师在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医德是在我国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先形成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再经过各个时期医家的总结、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医疗道德体系。通过介绍各个时期医生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实践,把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崇尚医道、不分贵贱、纠偏正误、求实创新的良好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通过参观和学习,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古代医家优良的医疗作风。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一所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区收集了国内战争、朝鲜战争等大量图片、实物藏品以及战创伤档案材料,鉴证了中国军事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战争形式的演变对颌面部战创伤造成的影响。从冷兵器时代主要对战士肢体造成的损伤到现代战争的高爆弹药、光辐射、冲击震动、核辐射对士兵颌面部造成的严重损伤[5]。充分展示了口腔医学在治疗战争创伤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院校,馆藏的大量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档案在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医学战场防护、紧急救护、口腔颌面战创伤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腔医学专业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国军事口腔医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2次承办了世界军事齿科大会,赵铱民院长还被推举成为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主席。由于有着深厚的军事医学文化积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始终以战争颌面救治为己任,历代专家在颌面部缺损与畸形方面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在口腔战创伤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