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技术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
摘要:为满足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需求的精准对接,研究建设中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教育技术知识库包括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能力评价两部分,是开展相关培训的基础。知识库针对中医高校教师的特点设计知识模块,根据教师不同学科分类设计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开展相关讲座和确定参加教师的依据。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障教育技术学习、能力评价、培训、知识库更新等活动良性运转,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持续高额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1]。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存在多头开展、重复培训、缺乏保障、针对性差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导,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学习、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要求。
1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设置均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教师的群体特征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的专业主要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为主,医学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其余教师中语言类、体育类、思政类教师占比较高,而信息技术类教师比例不足2%。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新就业的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28岁以上,在其学习经历中信息技术课程较少,基本没有教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2]。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大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达56%,其次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学校培训占13%,书本仅占13%。教师资格培训仅在入职时开展,而从人事处口径统计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比较单一,且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2]。
谈公共卫生人员环境卫生技术培训需求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市区公共卫生人员对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需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为对照组,累计人数为580人,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为观察组,累计人数为600人,对两组人数对培训课程需求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人员对现场处置案例、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方法与技术、对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环境卫生技术培训,我市区需增加现场实际案例的收集,制定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卫生应急措施和相关技术的运用,对提高培训效果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环境卫生技术;培训需求
0引言
公共卫生人员是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的主要工作人员,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1]。目前公共卫生机构对工作人员的环境卫生技术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技术培训效果,我市区针对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580人,男235人,女345人,中专120人,大专201人,本科179人,研究生80人;观察组为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600人,男258人,女342人,中专135人,大专190人,本科180人,研究生95人。两组研究人员的性别、学历等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可纳入研究。
1.2方法。根据我市区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主要由组织培训经验丰富的相关工作人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的专家共同制定,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对现场处置案例、应急管理机制、应急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软件运用等方面。调查问卷均由相关负责人发放回收,所发问卷全部回收。
乡村卫生适合技术推广探讨
作者:王海江 廖菁 蔡力 韩亮 文永思 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疾病防治“前移”和重点“下移”的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四川省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纲要)(2008~2010年)”开展[1],加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推广示范及应用。项目组从2009年3月起,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要求,紧密结合农村服务需求,以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以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确保适宜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有效果、可持续”,建立探讨适宜技术推广模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卫生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医疗卫生水平差距。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促进地震灾区重建与服务民生需求,选择在四川汶川、茂县、安县、石绵、绵竹、名山、宝兴7个重灾区县(市)和内江、双流等2个非灾区市县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1.2模式的建立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现场调研、快速评价法[2]等收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应用快速评价法从国家和四川省农村适宜技术库中遴选出社会效益突出、成熟安全、经济有效、易于推广、适宜地震灾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的15项技术(其中包含课题承担单位医学技术优势研发出的4项卫生适宜技术),应用推广。①组织模式: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课题牵头单位(省级医疗机构)技术支撑并依托当地机构组织开展。组织模式一:由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并与课题负责单位(省级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组织协调全县适宜技术培训,将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卫生机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成规定任务。安县、石绵、绵竹、名山、宝兴5个灾区县(市)、双流县和内江市应用此方式。组织模式二:由项目县1家县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并与课题负责单位(省级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组织协调全县适宜技术培训,完成规定任务。
汶川、茂县2个重灾区县应用此方式。主要由于以上两个灾区县,其卫生行政部门恢复重建任务重,精力与时间有限,无法组织负责技术推广。②适宜技术的研发与筛选模式:首先从农村适宜技术库中按照地区疾病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灾后卫生状况等实情出发,承担单位研发适宜技术。其次制作需求调查表,涵盖国家和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库和承担单位研发的适宜技术,提供给项目县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由其根据各自不同病分布特征、疾病防治需要和特点,选择适宜技术。最后按照需求统计结果实施推广应用(见图1)。③培训推广模式:第一,采用到项目县现场开展免费培训。第二,在每个项目县选择1所县(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二级技术培训与应用基地”开展分级培训,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基地免费装备远程医学教学等网络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培训。第三,邀请卫生技术人员来课题负责单位免费进修。将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材料归纳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健康处方,交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自我或其他医护人员应用,或与患者推广。立足于提高医师全科医疗水平,重点推进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健康意识,促进居民健康行为,适应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以上多种培训推广方式相结合。
1.3质量控制①培训效果质控:制作和使用培训效果评估表,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前后分别填写,考核培训效果及满意度,修正和改良培训方式和内容。②成立三级质控体系:成立三级质控体系。课题牵头单位为一级质控单位;项目县二级培训基地为二级质控单位;参加培训卫生机构为三级质控单位。首先各级质控单位确定一名质控员,将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等及时反馈给上一级质控人员。其次制定过程和终末报表,各质控员逐级填写上报。一级质控员还不定期到现场抽查应用情况。到项目县医院或卫生局查看各类管理制度、学习签到表,教案等资料;并现场选定1至2家已开展适宜技术的医疗机构进行抽查,了解开展适宜技术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考评等。督导和落实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人工耳蜗植入培训班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课程设计及培训效果,探讨耳显微外科医生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2014和2017年两期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共24位学员的信息,调查分析学员基本情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认知及对培训班教学特点的评价和收获等。结果在24位学员中,正高级33.3%(8/24),副高级职称16.7%(4/24),中级50.0%(12/24);博士、硕士及本科学历分别为58.3%、25.0%、16.7%。91.7%(22/24)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对手术非常有帮助,8.3%(2/24)的学员认为对培训有一定帮助;认为参加学习班最有帮助的内容是经面隐窝入路训练;参加学习班最大的收获得分最高的是使掌握了人工耳蜗外科技术的训练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医院经常按照这些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关于培训班的组织和课程设置,对于获益最大的环节得分最高的是stepbystep的授课方式,其次为课程设置包括面隐窝进路,岩骨次全切除术和经听囊进路的内容。结论加强面隐窝入路的训练以及分步操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员对人工耳蜗外科技术培训课程的掌握。
关键词:人工耳蜗;培训班;岩骨次全切除术;解剖;面隐窝
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到2006年为止中国听力障碍者2780万,占总残疾人口数的33.52%,位居各类残疾之首。而全世界有6.5%的人口,约10亿人有或轻或重的听力障碍[2]。面对庞大的患者数量,潜在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任务给临床医师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一技术已不局限于少数重点科室可以开展,目前基层医院已在陆续展开[3],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同质性较差,所以人工耳蜗手术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3]。如何科学的开展人工耳蜗操作技术培训成为新的课题,本研究总结了两期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培训课程的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颞骨微创外科实验室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培训班的24名学员,2014年和2017年各有12名。
1.2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实践应用
摘要: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分析了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基础较差、教育技术能力不够,介绍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体系:明确负责部门、完善培训机制、建立监督反馈机制,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应用:改变教学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完善组织与管理、搭建在线交流平台、改进评价方法,以期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
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教师就肩负着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适应时展潮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知识基础较差
一些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观念陈旧,照搬老套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教材为中心,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教育技术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技术理论感到乏味,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把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取消,造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1.2教育技术能力不够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现状
1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意义
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卫生部在2006年下发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的有效措施,及时总结经验。
2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的现状
2.1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方案的内容
随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一些内容得到了细化,例如将区域内医疗机构参加质控中心室间质控的质量控制状况与医院PT成绩确定为互认医院和互认项目的依据,指定了对互认判定人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判断能否完成互认,有一些省份对互认项目源头不同的看法,对组织、考核与评价互认的机构也有所完善,增加了质控中心来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来保证互认。
2.2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中展现出的亮点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在实施中展现出了很多的亮点。第一,互认对相应的医疗机构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例如北京的互认工作提出《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要求》,保证了互认的技术基础,并且《临床样本的采集、运输、保存要求》、《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要求》以及《检验报告信息完整性要求》的建立,让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有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第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与其他的一些卫生政策实现了衔接,这一点在分工协作机制的一些建设项目的衔接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海等城市对互认的医疗机构提出了要求,限定只有在同一个医院集团内或者具有对口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之间才能够实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共享医疗设备的目的,也确保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可靠性。还有一些城市进一步建立绿色通道,给患者直接开单去上级医院检查的机会,即保证了医学检验的质量,也节省了医疗资源。第三,在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下,很多省份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独立实验室,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
医院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笔者通过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阐述以及指出当今时代对医务人员指出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具体表现了医院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及提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升医院图书馆自身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质;医务人员;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分支与要求,因而提高信息素质修养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1]。而医院图书馆作为一个专注于服务读者,指导读者,为读者提供相应专业知识的存在,在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具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医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学识过硬,更需要不断接收时代新发现,新知识,那么医院图书馆同样就需要不断更新文献储备,完善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
1信息素质内容概论
1.1信息意识素质
所谓意识素质,是指要人们对于拓展自身信息意识的敏感度和认识度[2]。由于现在信息时代强大的信息更新速度,人们是不可能依据记忆里的知识而面对生活的,为了不被时代抛弃,不断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就尤为重要了。所以,出现了信息意识素质这一概念,只有当人们提高了对于拓展自身信息观念意识的素质,才能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及方向,最终丰富自己,强大自己。
1.2信息能力素质
可行性护理专业手术室护理论文
1手术室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只有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护理专科化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方向。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不同于普通病房。随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手术室护理理念发生了转变。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术后最大程度的康复或将患者所不期望的结果降到最低成为手术室护理的新理念。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趋势。卫生部2011年底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10个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10个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手术室护理是护理的重要内容,被称为护理专业的“第一专科”,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外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室护理专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为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中华护理学会及国内有关专家规划编写了《手术室护理学》一书,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教材。随后,各省、市护理学会也开始定期举办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及认证标准得以逐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789名护士取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卫生部计划今后加强评选、建立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进一步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提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为临床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科护理人才。传统手术室护士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手术室需要选送部分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手术室进修学习后成为手术室护士;(2)通过科室轮转到手术室,由手术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模式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真正由医学院校系统、规范培养的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极其短缺。
2我院开设三年制大专手术室护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的护士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具备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擅长手术室护理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1行业调研
在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之前,对我院省内外实习单位中的23所三甲医院及5所二甲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所三甲医院和5所二甲医院需要手术室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员,其中12所三甲医院和3所二甲医院需要三年制大专学历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近3年需要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需要10人以上及7~10人的三甲医院各5所,需要4~6人的三甲医院6所,二甲医院5所。
2.2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