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英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精英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精英教育

人性本质与医学教育困境

【摘要】威廉的《优秀的绵羊》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将学生驯化成优秀的绵羊,背离了真正的精英教育的初衷。但是,该书犯了方法论错误,威廉没有在不同国家的比较系统中考察美国教育。以该书为中心,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教育理念。人性是趋利的,这导致教育是有边界的,而这边界既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困境所在。在自利动机和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学生很难避免迎合考试标准,力争成为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亦是如此。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乃是人性本质所蕴含的教育的边界与人类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困境;方法论;人性;本质

2014年8月,全球顶级名校耶鲁长期执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优秀的绵羊》[1]。这本被《纽约时报》评为“很可能会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记”的书,在中国的许多网上书店也好评如潮。此书反思和批判美国的精英教育,指出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问题重重,只能培养一群“优秀的绵羊”。该书出版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钢发表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文,将美国的常青藤绵羊与中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作了对比,认为二者本质上差不多[2]。一书一文,一反国人对美国教育高大上的印象。如果不当地估量中美教育,有可能掩盖中国教育的问题,误导国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误导教育改革。而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也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短缺资源,医学教育火热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医疗教育中也展现出来。

1什么是“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是指美国精英教育体制下被驯化的大学生[3]。首先,美国的名校都有一套严苛的选拔标准。要想进入名校,不但要很好的考试成绩,还需各种能力。中国的高中生只需要应对高考,而美国的高中生不但需要应对SAT,还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素质。为了提高竞争力,被考官相中,美国的高中生积极学习AP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预修的大学课程,高中生选修合格可获得大学学分)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且愈演愈烈。这种竞争,一点也不比中国温和,甚至更为激烈。似乎可以说,应试教育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美国,只不过美国学生所应之试不同而已[4]。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被大学的机制所驯化。如果要出人头地,就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大学这个系统。学生最关心的是学分和高分,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他们花大把时间于课外活动,以致于没有时间进行探索性活动,甚至没有时间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多数学生锻炼学校期望的“领导力”,参与学校期望的各类社会活动。他们看似积极投入,其实不过是迎合学校所设定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名校学生极其聪明,但又完全缺乏方向感。他们为了疯狂的竞赛而竞赛,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成倍增加。美国的医学教育又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其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是我国医学院录取无法比拟的。因此,虽然这部分人群的培养是为了解决他人病痛,然在这过程中,自身的身心问题也十分突出[5]。第三,大学精神在沦丧。作者认为,有人轻视大学,认为它是“非真实的无菌世界”,但“非真实性”恰恰是大学的优势。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但是,实用主义盛行于大学。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并把这种价值取向传导给学生。这种传导就是设置一系列“优秀”的标准,让学生去服从和迎合。在名校教育规则的训导下,这些大学生变得实用、功利,就再正常不过了。毕业生对实用的能来钱的专业趋之若鹜,但英国文学这样的专业却非常冷门。在众人做出相似的决定之后,能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绝非易事。那些纯粹的追寻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显得另类。第四,美国的精英教育沦为精英统治的工具,精英教育系统不断复制繁衍美国的阶级系统。它扩大了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流动,固化阶级特权。通往名校的大门并不是向所有人敞开,从录用时的多项标准到逐年增加的学费,游戏规则似乎专为上层子弟所设置。富裕家庭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早已为其子女铺好了通向名校之路,名校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普通阶层的子女想要进入名校则日益艰难[6-7]。这种变化似乎正在演绎中国版。近年,仅《中国社会科学》就发表了若干篇关于穷孩子越来越难上名校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的模式也逐渐上演。如上面提及,虽我国医学生竞争激烈程度不及美国,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教育的困难程度也十分突出。课程多、任务重,周期长,回报不高等现实问题,在限制了优秀人才投入医学的同时,也让很多已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略有浮躁。通过威廉的描述可知,美国精英教育也是应试教育,甚至是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应试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美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点,则是没有认清应试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某种机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关系(relation),即考试主体(如学生)对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一种服从关系,而不是一个对象(object),即与具体的考试主体、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无关。根据应试教育的含义,不论考试要考什么和如何考,只要应试者所受教育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就是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即便只考四书的科举,也是应试教育;扩展到考十三经,也是应试教育;再扩展到加考数理化及美育体育劳动,也还是应试教育。以致于有人认为,美国堪称应试教育的典范。概言之,《优秀的绵羊》的核心观点乃是:美国精英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务于其阶级目标,将学生驯化为他们所需要的模板人才。学生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精英,而沦为优秀的顺民。

2方法论辨正

我们姑且承认作者对美国教育的描述和概括。但基于此,我们就能得出美国教育很糟糕么?威廉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批评,可以视作美国教育的自我反思。如果据此便认为,美国教育很糟糕,甚至中国教育更好,就是“精神胜利法”了。威廉的讨论,在方法论上就有问题。须知,在方法论上,一切比较中的共同因素都相互抵销,只有差异因素才能区分比较对象。中美教育的共同点是都为应试教育,差异因素在于考试内容和形式。美国教育也要大量考试,但是,就考试内容和形式而言,中美的考试真的不可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承认,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法论训练、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独立人格、怀疑与批判精神与能力等是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美国教育所设计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比中国更为科学、有效。譬如,耶鲁大学华裔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曾比较过,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并具体表现为课堂表述和辩论;此外,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就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8]。许多批评中国教育的人,混淆了应试教育本身和应试教育的具体形式,把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而出现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视作应试教育的恶果。实际上,应试教育可以有许多可能。优良的考试设计可以把重要的素质(如上面提到的能力)作为考试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将素质作为学习对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意味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根本上并不矛盾。甚至,素质教育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才能实现。只有拙劣的应试教育才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它是应试性的,而在于它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应试设计,过于偏重考察知识的海绵式学习与吸收。我们承认威廉所描述的美国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它未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而只是培养出基于自利动机,努力迎合考试标准的优秀的绵羊。但是,威廉所看到的应试教育之缺陷,乃是一切应试教育的先天缺陷,既不可改变,也不可控。总之,威廉从非差异因素来批评美国教育,这种批评方法的不当,使其结论对美国苛刻而不公允。平心论之,即便美国教育存在种种不如意,它的应试教育仍技高一筹,仍是当今世界优秀教育体系的典范,美国名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仍高于其他许多国家的名校学生[9]。同时,威廉虽然看到了应试教育之不足,但却并没有为改善应试教育提出建设性替代方案。发现不足易,找到更优替代方案难。或许他未曾认识到,一切教育都有边界,教育者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的(详见后文)。

阅读全文

中外医学教育成本的比较与研讨

一、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医学教育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二、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

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阅读全文

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比较综述

一、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二、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四、借鉴与思考

阅读全文

医学教育海外见习制度化研究

本文作者:李燕燕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外事办公室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使人们不仅要面对基于全球的竞争,更要着眼于全球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医学教育国际化给医学生培养带来的挑战与要求,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理念与成功做法,结合国内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提出八年制医学培养建立一个制度化、常规化的海外交流机制的必要性与对策。

1医学教育国际化

随着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目标与理念的趋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更是要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出现是医学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权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对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规范做了很多研究,如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认为医学教育的日益全球化使得界定一个“国际医师”所具备的基本国际化素质非常迫切,因此对全球医学毕业生设置了标准化要求,倡导医学院校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将这些要求贯穿到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医学人才。

2国外海外临床见习计划现状

在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形式下,国外医学院校意识到开展海外临床见习对于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性[3],认为海外临床见习能使医学生“面对一个相对陌生、复杂、资源有限的医学环境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智谋能力、文化沟通能力,增加对异国医疗服务系统的了解,并更深刻体会本国的医疗服务系统。这些技能与知识是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医学人才所必备的条件[4]。因此率先建立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机制,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医学培养计划中。在与笔者所在医科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培养计划中,分别在一年级和四年级课程中留出一段时间为临床选修课程(Elective),让学生自由选择见习的医院、科室、学习内容等。一年级为4周,选择内容可以较为宽泛,四年级为8周,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做深入学习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另外一种医疗环境,加深对行医生涯的理解,锻炼自主学习技能,思考影响患者健康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5]。因此医学院鼓励学生申请至海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交流。为此,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在美国、文莱建立医学院分院,为学生的海外交流提供渠道,80%医学生都有海外临床见习的经历[6]。笔者近2年已负责接收该院13名医学生到所在医科大学交流、学习。

3国内八年制海外临床见习现状

阅读全文

国外医学教育形式分类与借鉴

作者:黄子杰 吴胤歆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阅读全文

中外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及改革

摘要:针对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从招生和培养两方面阐述中外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并对国内教育模式中的不足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1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

作为一门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临床医学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相比,在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人才选拔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只有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1]。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制订合理的招生政策及科学的录取标准,同时在培养环节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使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中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比较

2.1招生模式

2.1.1招生政策

阅读全文

工作坊式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的运用

摘要:“工作坊”式教育是基于确定的主题,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侧重体验和互动。目前,这种教育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认可,而在国内医学生高等教育中仍在逐步开展,且工作坊主题内容主要与临床实践教学相关。近年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医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明显。基于高校医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现状,着眼于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探讨“工作坊”式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效果进行解析。

关键词:工作坊;医学生;就业指导

引言

工作坊,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欧洲的包豪斯学院[1],早期是运用于培养工程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的一种侧重互动体验的学习模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改变了以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的培养,可视为一种团体辅导或者团体教学的形式,通常包含“参与者”“领导者”和“促进者”三种角色。工作坊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参与人员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计划,从而探讨方案执行的一种交流和学习模式[2]。近年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医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域性和专业性就业供需失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明显。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及人文性等特点,医学院校做好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医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课程形式单一、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任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比例低等问题,学生往往在临近招聘季时才接受学校“填鸭式”就业指导。医学生就业工作坊作为团体教学形式,相比个体咨询省时省力,效率更高。因此,应在医学类高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企业或学校—医院共建的医学生就业工作坊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开展新时期就业指导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医学生就业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运用准则

1.工作坊主题应贴合就业市场需求

工作坊主题应根据学生特定需要设定。医学专业背景的就业工作坊的主题设计应贴合其专业特色的就业市场需求,例如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医疗卫生单位或继续升学[3]。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生那些事儿”“考研交流下午茶”主题工作坊,模式为“老师+医疗单位导师+学生”“老师+优秀毕业学生代表+学生”,由教师做主持人,邀请医院医师或优秀学生代表做专业者即指导老师。

阅读全文

高护教育的回顾及启发

作者:赵婉莉 单位: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

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协和护校办学伊始,首任校长沃安娜即制定了学校办学方针:“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这个方针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在美国学徒式的护士训练比较流行,为节省开支,医院不雇佣护士,而使用护校学生,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实行12h工作制[2],影响了护士学生的培养。毕业于协和护校,曾在校任教的李懿秀说:“学生在病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病房再忙也不许可影响学生的实习,有困难由护士自己解决”[3]。协和护士学校以严格著称[2],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5];校训是“勤、慎、警、护”,以金字蓝底刻在校徽上,校徽于学生毕业时颁发[6];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学习1年后,学习成绩不好的,掌握护理技术操作不好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等等,总之,凡校方认为不适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都可以令其退学,加以淘汰[3,7]。

课程设置协和护校课程设置广泛,可以划分为5组:第1组是生物自然科学,包括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第2组是社会科学,包括护理发展史、护士伦理学、护士职业问题、卫生宣教原理、心理学、社会学;第3组是医学科学,包括病理学、临床检验学、药物学及治疗学;第4组是护理学及护理技术包括个人卫生学、基础护理学、营养学及饮食学、疾病饮食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神经精神科护理学、急诊护理及急救学、公共卫生专科护理学、护理教育及护理行政管理;第5组是语言学,即汉语、英语。各科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都安排有实验或实习。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二年级时每天7:00—9:00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让学生接近临床和病人[3,5]。

教学特点协和护校为了实现培养一流护理人才的精英培养目标,一切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的配备和教学要求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标。教学特点包括(1)严格选择与培养教师:在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教学水平较高,而且凡在协和医学院任职的医、护教学人员,均有定期被保送出国进修的机会[6,8]。(2)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除了前述的课程有实验或实习和二年级学生有晨间护理实习,各科护理教学还结合进行个案研究,教学中以不同病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应用到每个病人的实际医疗护理中去[8]。(3)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不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病房,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很严,处处都很注意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学员在医院实习中,经常有护校教师、医院护士长和护士督导员巡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违反医院规定和操作规范者,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是理论、实习和操行品德3项并重[8-9]。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坚守人才培养质量关严格的录取和淘汰制度,良好的培养条件和途径,高标准的专业训练,铸就了协和医学院的精英培养模式[10]。当今,我国高等医护教育已经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成为大众化教育[11],已不再能与协和当初的精英教育同日而语。大众化医护教育对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广大基层基本医疗保障的缺失也不失为权宜之计[12]。但是,在快速扩招后,造成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大多数医护院校不得不在较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的今天,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受到质疑[13]。回顾协和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历史,不得不使当今护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医学、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性命,关乎人们的安康与幸福。大众化医护教育,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精英化的目标追求是医护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生命的郑重承诺[11-1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是否淡忘医护服务的特殊性?如何能始终坚守住高护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以不辱护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些问题很值得当今高护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医疗市场的出现,我国高护人才开始参与跨国界谋职和发展[14]。只有培养出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也才能拥有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坚实竞争力。

提高人文课程开设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协和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开有多门人文课程,教学上安排了具有实效性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护理实践活动[6,8],而且从学生毕业时要颁发印有校训“勤、慎、警、护”的校徽这样小细节的隐性课程上亦能窥见一斑[6]。现今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设有人文学科课程,但所占课时比重偏小。据资料显示:国内10所本科护理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的平均数为13.3%,与国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相比,差距甚远[15];授课教师多为护理学院的专职教师或人文社科部的教师,前者无论是护理实践还是人文素养本身不够深厚,后者虽有较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但对医学护理学知识常常知之甚少,无法很好地将人文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16];大部分课程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17],或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横向的、社会性的实践教学。护理教育改革虽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已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但改革大多仍是通过显性课程这一载体进行,而忽视了隐形课程平台。专业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时候仍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在职业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认同和内化上下功夫[18]。因此,学生的客观人文知识内化为主观人文精神远远不够,人文素养未能获得实效性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护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实现人文回归,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追求[11]。各护理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开设了人文课程,还应加强师资的人文学科知识培训,增强护、文渗透;更重要的是适当增加课时,尤其是像协和护校那样增加能有效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护理社会性实践课时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远比在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更具实效性,影响也更为丰富、深刻而持久[19]。

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着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协和的一大教学特点就是二年级学生开始每天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以接近临床和病人[3]。学生早期接触病人,亲身感受护理工作的价值与要求,可逐渐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医者仁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协和正是通过早期临床护理实践去影响、改变学生,重塑他们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并使之人文习惯和人文精神得以养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认同并热爱护理事业,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护理教学改革实践也显示[20]: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可以改善护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地给自己找寻一个客观的定位,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向护士的转变。现今,多数护理院校实行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学生先在学校修读3年理论,最后1年才到医院临床实习。校内学习期间虽有临床见习,但一般不会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缺乏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不能尽早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直到实习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认可、不接纳护理工作的学生大有人在,毕业后放弃护理职业的也为数不少,导致护理人才的流失。令人欣慰的是协和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做法已经回归,被当今护理教育改革所提倡[21],并已经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等护理院系开始实行[22],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高护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也表明协和护校的办学经验是宝贵而值得借鉴的。#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