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基础知识

病理学联合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是病理学,这个桥梁的质量,影响着医学学生的学习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该文针对病理学的教学特点和临床实践及基础、科研、PBL相结合的模式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为相关的学科提供探讨的借鉴,并且对基础医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病理学的学习可使学习者对于人体疾病出现的原因进行有效掌握,同时可使其对于疾病发生机制和规律进行掌握。医学生所学习的多门学科之间,均依靠病理学进行联系,但不同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开展教学时,医学生在对病理学进行学习时,由于医学生此时刚接受医学知识学习,其不具备较为扎实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同时病理学中的知识又较为抽象。许多知识无法具体进行表示,病理学中各个系统疾病间又相对较为独立,因此使得学生对于病理学进行学习时难度较高,不容易理解病理学知识,记忆难度高,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得学生不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又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1]。有资料报道称,有学者通过对医学生开展调查发现,超过50%的医学生对于病理学均认为难度极高,认为其知识点理解难度大,不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记忆,因此对于病理学的学习持有排斥心理。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于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将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进行融合,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对于医学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我国的医学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时,对于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从未停止。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就开展了相关探索,将病理学教学工作同科学研究、临床医疗以及基础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结合,同时和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基础以及PBL等进行联合应用[2]。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不但使得学校学生的病理学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更为优异,同时也得到其他医学院校的肯定以及借鉴。该文就对病理学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善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病理学教学模式

1.1将基础性学科有效的融入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医学生在开展学习时,就仿佛在建设高楼大厦,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就是砖头,只有通过将基础知识进行牢牢掌握,才能使高楼大厦稳固可靠,而生理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学习,就好像是为高楼大厦打造地基。如果无法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则开始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则不但学习难度较大,同时通常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建设不牢固,则高楼大厦很容易发生坍塌。因此在医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在对某一章节开展学习前,就需要对该章节所需要应用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从而使得学习能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为其构建病理学知识框架,使得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针对性的选取所需要应用的基础知识,并搭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教学工作可知,将病理学和其他基础性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是病理学教学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在对动脉硬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对动脉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包括动脉的结构、分类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动脉疾病知识学习的铺垫,提高学生对于疾病发病原理的理解能力。

1.2将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结合

阅读全文

CDIO理念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变,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的实际范例基础上,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设计了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实现从基础知识建构到创新能力提升再到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医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其他医学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CDIR;三级梯度;以产促学;创新学分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2017〕6号)《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2017〕33号),希望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工科领域,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的工科人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上,600多名专家学者高度认可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基于我国新工科建设国家发展战略,我校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医学工程人才,对我国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国策具有现实意义。

1“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3年,到企业实习1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但通过实习发现,学生方与企业方均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企业实践学习时间分散、周期短,导致学生实践学习不贯通、效果不明显、企业培养意愿不强。因此,学院调整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计划,即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由各个校企合作单位进驻学校,进驻目标专业,针对专业方向、企业岗位,开展企业方—学生方双选,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培养。订单班的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会由学院组织到企业短暂见习,同时,接受企业方的岗位特色课程培养。在不同企业订单班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到订单对应企业实习。

2CDIO三级梯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学生—企业双选,开展订单班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行业的认知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学生跨学科性知识的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欠佳,尤其是工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密切结合,知识融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色,设计了的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以层级递进的方式完成医工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阅读全文

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及启示

【摘要】文章阐述了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背景和目标,介绍了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安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其他活动安排;分析了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特点,探讨了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对中国学校的启示。认为,我们应整合多种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切实促进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启示

安全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重视和高度关注。俄罗斯作为最早注重中小学安全教育并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并将理论结合实际,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一、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背景和目标

1、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中小学生犯罪率上升,严重威胁社会秩序与生命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期,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不达标,交通事故频发致使儿童死亡率增高,俄政府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1991年,俄联邦教育部通过了《253号决议》,规定从1991年9月1日起,“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正规的、系统的安全教育。”[2]1994年俄政府决定在1-11年级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2003年,《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修订后将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

2、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阅读全文

多轨模式联合PBL教学法临床教学中运用

摘要:探讨多轨教学模式联合PBL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普外科临床教学采用多轨教学模式联合PBL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及实践技能成绩,提高医务人员核心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故而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普外科;临床教学;多轨教学模式;PBL教学法

实习阶段作为连接临床与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每名临床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通过带教教师的指导、去科室与患者沟通及交流,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其医学基础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实践能力,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1-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轨教学模式及PBL教学法逐渐在各大院校普及,其中多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对实习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PBL教学法则主要通过临床病例资料提出相关医学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习其涉及的医学知识[3]。两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适应临床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带教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年12月—2021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实习的学生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11例,女35例;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9.6±1.5)岁;硕士研究生12例,本科生27例,专科生7例。观察组男9例,女37例;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20.1±1.8)岁;硕士研究生11例,本科生29例,专科生6例。两组在性别比、年龄及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阅读全文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浅论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改革;形成性评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药卫生需求很大。近年来一系列的医疗体制改革,显示了国家对目前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视。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有助于改变目前看病难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作为医疗行业的起始点,医学人才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状况不甚理想,为满足社会需要及促进医学发展,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与国外模式的对比

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民族,既追求创新,又保留传统。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比较落后,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分明,教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负责接受知识,是明显的“主动-被动”模式。“名师出高徒”,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老师教了多少,老师教什么取决于书本上有什么,纵使一直强调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但仍多为灌输式单向传授。考核方式也比较局限,一般为终结性考试,考试完课程就结束,很少有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各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大有不同,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为本科后教育,主要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法国的医学教育历时11年,分3个阶段完成,1年的健康教育、5年的临床基础知识学习、5年的专科医师培训。日本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期为6年,2年文化教育、2年基础理论教育、2年临床实践教育[1]。澳大利亚医学课程体系分4个阶段,即本科、职业前教育、职业教育、持续职业发展[2]。综合分析各国医学教育模式中的优点,结合我国现有医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2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通识教育

医学通识教育,一般指学校开设的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历史等非专业性教育和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循证医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专业性教育[3]。通识教育极易被忽视,学生不理解其重要性,处于边缘地位的通识教育只能沦为陪衬。而且开展不适当的通识教育,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耗费了学校资源,得不偿失。部分医学院校为追求新颖,在不了解整体课程结构的情况下,线上开展过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缺少与医学专业课程的互动、配合,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杂糅,缺乏实际应用,达不到教学目的[4],背离了通识教育的宗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统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创造全能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文思想教育尤其重要。医者仁心,说的就是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贯穿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其最高要求是注重患者的个性化,体现人性化,使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人文关怀。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重点培养课程,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入了医学人文,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5]。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并将人文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人文医学思想是医药卫生事业的要求,更是成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内在需求。医学人文分为3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法律层次,要求医务工作者依法行医,这既是对患者的保护,也是对医务人员的保护;第二层次为伦理层次,要求医务工作者依德行医,即在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行医,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实施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医疗行为;第三层次为医学人性化层次,要求医生有一颗仁爱之心,尊重患者人格尊严,尽一切努力,治愈患者的身心疾病,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周全的服务,表现出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6]。目前国内没有专业的医学人文老师,人文思想教育课程一般由人文社科老师或医学其他专业老师兼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未来几年应着重培养医学人文人才,组建专职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人文课程虽已在各大高校开设,但由于重视力度不够,效果差强人意,要增加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专业医学院校理科生居多,文学氛围薄弱,学科环境单一,创建独立的医学人文组织机构、明确人文教育目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这些均有助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落实[7]。层次化、个性化、系统化地安排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增加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从而培养出知识面广、多方位发展、高人文科学素质和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医学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阅读全文

国外教材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价值

作者:张凌凌 白玲 罗德刚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础工程。特别是一些国际间通用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更应尽早实现国际化,为我国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需要的专业人才。而医学正是这样的学科,因其研究对象是生命本身,较少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域间同一性强,国际间可比性强,使医学领域全球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也使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任务更加紧迫。目前,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已经出台,使医学成为所有学科中唯一具有国际统一教育标准的学科,也给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1]我国的医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培养符合《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与国际同步[2],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及医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内医学教材与国外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精心选择、充分论证后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因本土教材落后而引起的教育滞后,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享用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影响,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可以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国外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促进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材是教与学的直接媒介,是学生专业知识的首要来源,所以对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精确性必须做最高标准的要求。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常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比如《格氏解剖学》目前已是第39版,其权威性、成熟性是国内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该教材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名著。而且国外教材多注意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以教学反馈和科学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长期的精心打磨使教材内容的取舍更加科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编写方式更符合教学规律,使教师更易教、学生更易学,使医学专业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顺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的检验,有些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几乎已成为发达国家医学生的通用必备书。我国的医学生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也应该首先从知识的来源方面与国际同步,与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学习同标准的东西,采用同水准的教材,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同时,也应该充分接触这些人类医学和教育学发展的结晶,充分享受国际经典教材所带来的益处,促进自己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2传递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教材不但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者。引进医学原版教材,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国外教材的引进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中外医学教材的比较学研究,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必将自觉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差异有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国外原版医学教材,特别是国外专门为教学准备的针对医学生的权威教材,实际上本身就是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的应用范本,认真挖掘,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近日引进的《格氏解剖学:教学版》,它既保留了《格氏解剖学》的权威性,又专门针对教学进行了重新编排,从内容和结构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外医学教育的鲜明特点。

2.1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实施综合性课程

阅读全文

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

探索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对2013级3个中医学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术语和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可以为中医学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中医学英语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中医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既精通中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中医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医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其中医学英语术语是中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侧重于中医理论术语翻译的教学,而忽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很多中医知识的翻译都是中文式英语,而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传播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成为概念沟通的唯一途径[1]。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力求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中医学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中医学英语水平,为国内其他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阅读全文

计算机教育中医素质培养

本文作者:胡珊 刘燕 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医院诊疗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医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学习阶段培养信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拓展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是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让信息素养在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学者质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如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入学以后能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的则不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重复吗?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一是把握基础。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依然遵循它固有的原理和规律,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软件的时效性给学生带来的疑惑,学习的重点应该以“培养思维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将传授知识转化为传授基于知识的思维方式[1]。二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计算机知识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此概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三是以学生未来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和医药学科学及临床实践交叉结合,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素养在学生身上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学生的工作和科研拓展道路;因此,总体来说,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模块。同时,再辅助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1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教学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