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基础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从学科素养培育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认为,当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的医学化学基础教学难以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有助于促进医学院校学生基础化学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将其纳入到教学改革之中,符合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为此,本研究从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视角,展开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探讨。探讨学科素养培育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围绕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展开,通过提升专业教育、构建一流的教育教学课程,开设专门教学论坛、拓展医学化学知识空间和完善课后指导、加强沟通来实现。
【关键词】学科素养;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素养培育;教学改革;对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担负着医学本科学生基础化学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为促进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2]。因此,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效果与质量,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发展来看,自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依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均对基础化学教学展开了改革与探索,而所取得的成果也有效的推进了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3-4]。但当代医学和化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得教学中已有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更新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单纯的以知识传输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通过培育学生的学科素质进而带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从学科素养视域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为促进其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1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与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关系
学科素养是指,学习个体在某一学科领域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自我研修而形成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能力和综合性学养等[5]。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一方面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既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品格素养和合理运用学科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自我研修,既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发展的需求主动的从事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与在学习。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学科素养不再单纯的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通过传授与应用,将学生知识的掌握拓展至不仅要学、更要会用、还要用好的境地,以此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与理解[6-7]。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认知,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不仅需要其胜任现有的工作,同时还要能独立思考、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进行终身学习,但现有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还仅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虽然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诸如头孢药物与酒精的严重过敏反应、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排斥等,医学中化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但教学内容中与医学实践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还相对较少,对于提高学生对医学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还较为有限[8-9]。这不仅制约了学生医学关键能力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将新型的学科素养教学理念融入到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之中,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
2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医学人才的社会所需,从专业教育与自我研修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首先,完善教学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当代,学科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使得学生要在毕业后胜任相应的工作,其对知识的掌握就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当代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结构[10]。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品格就必须不断的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涉及的学科种类调整知识结构,以不断完善知识内容与结构,提升学生知识的涵盖量。其次,提高学生对医学基础化学课程的认知水平。在当前教学中很多学生仅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这不仅难以理解化学中的反应变化机制,同时也极易造成知识的遗忘[11]。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就要相应的减少背诵式的知识学习方式,通过相关医学化学案例的分析与讲解,提升学生对于不同章节知识的认知,以理解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知识,为更好的提升学习成效奠定基础。第三,合理的引导学生展开自我研修。基础化学课程教授的主要是基础类的医学化学知识,这使得课程内容很难涉及到医学领域内较深的化学问题。由此,不仅制约了学生对医学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可根据学生的所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形式的课后辅导。让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本专业领域内的医学化学问题,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医疗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基础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目标,针对基础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经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组团队式实践学习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等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摸索出适合实际学生特点的基础化学教学方案,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医学与管理系成立于2016年9月,下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因此,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门学科课程建设的力度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我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提供参考。医学的发展与化学密切相关,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现象的实质。基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大学课堂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1]。然而,我系学生入学前,普遍化学基础参差不齐,习惯了题海战术,学习主动性不高。基础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系统、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容易让学生感到茫然焦躁,影响着后续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因此,优化基础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摸索出适合我系学生特点的基础化学教学方案,是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教学内容设计
基础化学教材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谢吉民主编的《无机化学》,该教材重点阐述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医学专业实例介绍现代基础化学的新进展,既拓展学生视野,又突出检验专业特点,满足我系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需要。教学课时共72学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各占36学时,其中,理论课重点讲授水溶液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基础、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内容主线贯穿四大基本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前两章学习水溶液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学习溶液和胶体,重点讲授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在稀溶液的依数性特别是渗透压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力求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章学习电解质溶液。有了溶液的知识,接着学习酸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此后,安排化学热力学基础和化学反应速率两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时的热效应、方向和限度,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化学平衡的知识,再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而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则让学生从关注宏观现象转向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再引出配位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配位反应的学习。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验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实验技能的培养与化学实验的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实验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实验操作习惯,树立严谨的实验室安全理念,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包含验证性实验项目9个,分别是:化学实验基础操作与练习、分析天平与称量练习、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摩尔质量、重结晶与过滤、胶体及高分子溶液的制备与性质、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酸碱电离平衡及沉淀平衡、、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氯化钠的提纯和生理盐水的配制,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2个(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和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考虑配合理论章节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加胶体及高分子溶液的制备与性质、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和氯化钠的提纯和生理盐水的配制等实用操作使用性强的实验,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教学模式实践
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探索
1TBL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团队是有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去研究探讨,以完成该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及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内容为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和准备;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主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个人预习测试、团队预习测试、应用性练习等;第三阶段为总结评价阶段,主要是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2研究方法
釆用类实验性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整群抽样,通过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T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LBL教学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由若干个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构成。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根据性别、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分好小组,每个小组5~7人,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2)由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提供教学大纲,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查找文献、网上搜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预习过程中,将疑惑之处做好标记,方便在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第二阶段:(1)在课堂上由教师出题进行课堂测试,每个人独立完成。(2)按小组的形式坐好,把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拿出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向组内提出个人不理解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看看小组内其他成员有何种见解并虚心请教,同时自己也要思考其对错。在小组讨论时,难免会有一些“跑题”的现象,就是组员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完成任务上,所以这时候小组长就要负责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和讨论的重心转移回来。在组内讨论时记录好讨论的结果,讨论好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若内容有些错漏则可由组内成员进行补充)。(3)由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解决同学们心中之惑。(4)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由组内讨论解决并自己总结。第三阶段:(1)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贡献度互相评分,还有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评分(评分要求真实、合理)。(2)教师对本次课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的结果和组内评价得分做出综合评价。
4实施效果
基础医学与教学形式
作者:孙永波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
沉思当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点,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以系统、器官为核心”教学方式,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热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式实行并不顺利,并存在某些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相干问题,可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基础医学PBL教学心得
作者:吕海侠 曹永孝 刘勇 臧伟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必然产物[1],在科学高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已成为带头学科的21世纪,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教育,必然要随势而动,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对长学制医学生进行“区段整合式”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同时,将问题导向式学习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效地整合入对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PBL引导老师,不仅见证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享受了“tutorial(引导)”的乐趣,现将一些体会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1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实施
PBL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讲”、“听”、“记”为主线的传统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终身受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交流能力。PBL教学模式最早由Bloom等在1956年提出,后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U-niversity(麦克马斯特大学)将其引入医学教育[2]。目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不同程度的用于医学生教育[3]。结合“区段整合式教学改革”,在2008级侯宗廉医学实验班融入PBL教学,学生被分为4组,每组7-8名学生,教学活动在专门的PBL教室完成,由tutor(co-tutor)与同学围坐,面对面交流;每区段设立2个案例(case),每个case讨论学习4h(1+2+1),每周两次,casewriter(作者)回馈1h。
2PBL教学体会
PBL教学中学生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执行者,tutor仅仅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最初实行PBL教学时,我们的确有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还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否看懂case中的医学术语、他们会不会过度关注涉及临床的知识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等。通过本学期4个案例的学习,我们感觉“充分相信同学的能力、适时的给与指引”在PBL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2.1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一个尽情发挥的舞台
中医学基础教学革新研讨
作者:李连珍 周艳 高致明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基础教学课改思路
本文作者:马永文 盛艳丽 冯佳庆 张 玉 李菁爽 单位: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南医院
案例教学法始于1870年,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1-3],该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学生带入原先选定的特定事件中,由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结构和背景,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4]。本次通过对08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及比较,分析了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学生共160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80人,对照组80人,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内科学》。
1.2研究方法采用基础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隔次进行的方式,由接受基础教学法的学生带给下次见习组学生资料和题目,让下组学生做好预习,为下周教学做准备。
1.2.1基础教学法带教老师均根据教材讲解本科单病种常见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规范查体方法及常用治疗方案。
1.2.2案例教学法①教师寻找合适病种的患者进行教学,提前1周将患者的基本症状、体征交给学生,并提出2-3个具体问题,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结合查资料情况,提出新问题。②根据病历报告,对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由一名学生作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强调临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尚未注意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问卷分析与基础医学线上教学思考
摘要:为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线上交互讨论等形式,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文章以基础医学线上教学效果与评价的问卷调查为例,对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主要问题和建议,希望对基础医学类专业相关课程的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基础医学;线上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我校基础医学院根据《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本科生线上教学安排的通知》安排,及时转变本科教学方式方法,全面部署学院线上教学工作,使授课教师及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上交互讨论等形式,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为居家自主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障实现“停课不停学、教学不延期”,使新学期本科生理论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此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既是面对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对“互联网+”教育的一次大考,更是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1,2]。为进一步了解我院各学科线上教学实施情况,了解一线授课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并提高学院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我院于2020年3月17–20日采用问卷星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学院开展的线上教学安排、教师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开展了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实时高效能的教学效果[2,3]。
1基础医学线上教学工作的开展
1.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3月20日,共收到问卷星收集到的涉及26个专业的材料,有140名教师、4642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4642名学生中,男生约占28.74%,女生约占71.26%;大一、大二学生超过90%。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教师的线上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以及基本满意。
1.2线上教学课程的开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