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教育标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教育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等医学教育标准
1、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意义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包括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急需专业发展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教育包括任务和目标、教育计划、学生的评价、学生、教学人员、教育资源、教育项目评价、行政管理以及不断的补充和更新共9项内容。《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代表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准,它参照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的基础医学教育部分,该标准从本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办学标准两方面出发,规定了有关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与技能、办学目标与宗旨、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和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中的各项要求,与全球标准中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它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桥梁。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需要。对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口相对较少,医疗资源丰富,国家比较富足,有足够的能力和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全民的免费医疗。与之相比,我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设备不完善,医疗资源较少并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必须能适应我国医疗现状,这就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没有先进医疗设备的辅助条件下,只凭借现有条件准确诊断出病人症状,对症下药。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也清晰呈现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首先规定了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医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35项基本要求;其次明确了我国所有本科医学院校都必须达到的10个领域,43个项目中的各项要求;同时指出了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的实际需求;最后重申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医学教育主导思想。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医疗条件优越,西部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加上部分院校对于中西医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并未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而是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和发展的空间。
二、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历史上,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专业认证首先出现于美国的医学领域,由医学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下属机构)与医院协会(the 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 andHospital)联合试行。他们花费了2年时间,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共同对医学各专业和学校进行了鉴定评审,最终在1907年公布了一批经认可能够提供适当预备教育的医学院校名单。认证机构同时也规定了未经过专业认证学校的毕业生不得参加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这一要求促使各个医学院校纷纷提高教学质量,以通过认证来保证毕业生可顺利就业。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医学领域教育质量的重视和认可。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临床教学质量评价
摘要:目的基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分析探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为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借鉴。方法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8.0对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政策文本质性分析,提取对临床医学毕业生与临床教师的要求。结果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本科毕业生的要求体现在临床操作、职业道德等6个方面,对临床教师的要求体现在教学方法模式转变、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等5个方面。结论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强调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前提下,更注重医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同时对临床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教学质量;评价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带动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2008年,我国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并以此为准则对医学院校进行审核与评估,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1]。为适应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2016年我国修订实施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6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不仅是新一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标准,更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产生了直接影响[2]。《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专业认证结果作为高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3]。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探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教学以及质量评价的影响,对于推进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网站及相关网站收集资料,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为主要政策分析文本,该标准涵盖了40个亚领域、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并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2012年修订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文本分析作补充。
1.2研究方法
社会责任视角下医学教育再认识
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都面临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发展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合理医疗卫生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替代策略?强化作为医疗人力资源直接来源的医学教育的内在社会责任性已经成为各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选择。2010 年,来自全球130 多个组织的代表和专家齐聚加拿大,围绕医学教育的责任、专业化的原则和政策开展了三轮德尔菲分析,就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应对社会未来医疗卫生挑战的能力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了2010 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Global Consensus for Social Accountabilityof Medical Schools,GCSA2010)。本文将从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基础、多层次的社会责任划分等方面回溯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标准共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卓越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行再认识。
一、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基础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离不开日益显著的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引发的开放式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管理透明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维持经济增长与社会正义间的平衡的呼声愈发强烈,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资源。医学教育机构跨越卫生与教育两大领域,对于解决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承担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医疗管理和医学人力资源分配作用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常,一个国家国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充分关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反馈,且不断提高其内在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并将这一价值理念内化到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意义[1]。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有针对性和统筹协调的服务措施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公平性意味着社会中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针对性是指优先关注民众最需要和最普遍的医疗问题以及社会弱势人群。效率则是指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来帮助普通大众。由此,形成了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所涉及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四个价值衡量维度。
(二)医学院校的行业与社会影响力医学院校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通过其外铄和内隐的行业与社会影响来实现。那么一所医学院校如何通过其所蕴含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最大影响力呢?图1表明一所医学院校在“计划”、“执行”、“影响”三个阶段应有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社会责任[2]。以教学功能为例,计划阶段对于公平性的关注可以通过是否具有解决不同地区和领域医疗卫生不均衡发展的培养计划体现,具体而言,即为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地区和领域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执行阶段则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专题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于某些特定地区的能力或为一些卫生领域急需项目的医疗、教学、研究进行相应资源的再分配来体现。影响阶段包括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协商,拓展社会急需卫生领域的岗位,以聘用更多的毕业生。目前,随着对于教学、科研、服务活动的环境、共同一致的基本价值观、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和同其他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视,医学院校获得了更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产生积极影响力的条件。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并不完全仅取决于卫生服务体系,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生物等一系列因素。这也就决定了医学院校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需要诸多因素采取共同和协调的行动。例如,通过毕业生的质量和数量对医疗服务产生影响就需要卫生政策制定者、卫生服务提供者和卫生从业者本身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协作行动。
二、基于多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
(一)社会责任层次划分基础Boelen和Heck在1995年提出,有必要建立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医学院校社会责任促进标准,并将其作为诸多国家医学教育评价认证方案设计的内在指标性元素[2]。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在于,通过推动有意义的实践来努力实现服务社会的计划目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获得卓越,以期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这说明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医学教育追求卓越的社会性基础条件。因此,WHO 将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定义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应优先满足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和公众共同确定且是社区、地区或国家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1,2]。当然,这是一项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任务。虽然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的初衷都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但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教育和卫生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适应系统,加强和改善原有的医学教育。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在 2004 年提出,建立分层分类社会责任履行模式,促进医学教育探索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同正确的伙伴进行正确的医学实践,以培养优秀的医生[3]。然而 Neusy 等人认为,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不会出现一种固定不变的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路径和评价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一种具有反馈环路的分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4]。
(二)社会责任层次结构根据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提出的分层分类原则,社会责任感(SRb)、社会响应力(SRv)和社会责任标准(SA)三种不同分类代表了社会责任实现的三个不同层次[5]。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是指能将对于社会职责的认识转化为行动;而社会响应力是指努力专注于在课程中付诸行动来回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标准则扩大了行动的范围、增加了医学院校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书面说明文件要求,通过书面阐述行动理由,说明付诸行动可能获得的结果和前期论证结论,并且强调作为医学院校回应社会责任行动重点的优先解决事项需要各利益方共同参与完成。社会责任图 1 不同阶段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由低到高呈现梯度化发展。图2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满足不同梯度社会需求从“隐性”到“显性”的飞跃[6]。其中社会需求必须通过患者、公众、家庭、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等在广泛范围内进行理解。图 2 社会需求分层反馈[6]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由图 2 可以看出,在第一层次即社会责任感状态下,内隐性地表明学校的任务目标并不直接来自于对社会需求的仔细分析,存在着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高风险,且无法解决目前评估或认证机制中社会责任评价的缺失。例如,就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而言,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虽然能提供包含对医疗卫生不足和差异产生影响因素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相关的课程,但不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接触到该领域的真实生活情境[6]。而一所有社会响应力的学校则不会局限于社会责任感状态,而会鼓励学生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活动并将之贯穿到课程当中,借此来评估学生能力,鼓励学生更多地服务于最具有需求的人群,引导毕业生流向医疗卫生欠发达地方。如图 2 所示,从学校培养目标到毕业生结果又返回目标的反馈环路作为补救措施而存在,因而形成了一个改进后的社会需求响应系统。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其“社会需求”是管理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7]。学校通过参与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活动项目,并论证前期预估的目标结果是否通过毕业生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当然这一反馈循环模式也可同样用于医学院的研究和服务功能。#p#分页标题#e#
三年制专科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摘要:从医学职业教育“供需”的视角,采用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输出端的医学职业教育和需求端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分析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规模、结构,以及发展区域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研究对比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及需求发展变化。在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三年制专科医学职业教育在内外环境的趋势变化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向未来,分类、分层建立我国医学教育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单一学历教育”转向“学历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标准和执业资格认证并轨”;教育观念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多元”。实现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化。
关键词:三年制专科;医学职业教育;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制专科层次医学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医药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历经了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国家职业教育系列宏观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高等医学职业教育顺势而为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但规模的快速增长确难以掩盖内在的教育困惑和外在的需求尴尬,特别是在面临重大突发疾病以及疾病多元变化趋势和医疗服务需求高质量的新挑战下,使得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专科层次的医学职业教育该往何处去”值得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基于“质性研究”和“调查研究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供需”为研究考察点,通过对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状的描述性统计研究,在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剖析三年制专科层次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外环境、趋势变化,以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提高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理念落后;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传授,缺乏整合与能力培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等。上述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非所用,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制约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医学院校对教学认证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各医学院校教学方式上大都采用三段式: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方法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小组实验或见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认真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探索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科研思维训练,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的必然性
上述教学改革的实施使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在许多方面仍无突破性进展。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实际需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理念落后,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轻人文德育教育,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未普遍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不够;考核评价方面,重视知识测试比重,忽视技能、态度测试比重;PBL的评价方法不完善;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日趋显著,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面对国际化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南,紧紧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研究探讨具有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发展需求的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从而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推动我国地方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研究《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试点性评估,积极推进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改革,本着逐步推进、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指导思想和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我国现有190余所医学院校,其办学历史不同、水平不一,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几乎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地方医学院校的水平与特色,又缺乏具体要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因此必须突破以上限制,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以更新理念、促进改革、保证质量为目标,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积极推动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讨以适应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创新和改革模式,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
医学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
1体制和机制方面
1.1管理体制
从2000年以后,我国原来由原卫生部主管的西医院校除中国医科大学交由地方管理以外,其他12所全部归口教育部主管。这种合并的目的在于依托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层次,完善综合大学的学科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医学教育归教育部负责,而卫生部门最了解医疗卫生领域对医务人员的需求数量和层次,但医学生的招生数量由教育部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部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做良好的沟通与规划,确保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保持合适的规模。解决这一问题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中华医学会或相关的行业学会可以承担起对医学教育的调研、规划、认证、评估并估算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量等工作。同时鼓励民间慈善基金会参与医学教育改革并资助医学教育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过程,呼唤类似于美国Flexner报告的中国版医学教育改革报告的出台,并能付诸行动。实际上,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是科学中最人道的。医学的显著特点是其为一门横跨所有领域的科学,将其划归为自然科学中的分支,势必造成医学发展的严重缺损,导致医学教育在内容和方向上的迷失。因此,必须明确医学院合并进入综合的重点大学的主旨应该是依托大学的综合优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优势,加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1.2专业设置与学制
中国人口众多使得其医学教育体系是世界最大的,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集中于临床实践,但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可能具有的任何医学及相关专业,主要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药学、制药工程、医学信息学等专业。就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有三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另外,也具有一个递进式深造体系,即本科生经过3年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B.A),然后再经过3或3年以上可以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或科学博士科学学位(Ph.D)。无疑这种体系曾经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但这种复杂的教育体系已经难于与发达的欧美医学教育接轨,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及广大群众对医药卫生服务的要求,需要彻底反思,积极改革。针对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以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区别定位不清等问题,应尽快制定科学规划,统一临床医学教育学制。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必须使我国医学专业的设置规范化和学制标准化,医学应该按通才模式培养,专业设置按专业门类,分设医学、牙科学、公共卫生学、护理学及辅助卫生科学等;在一段时期内暂时保留临床医学三年制,大力发展五年制,重点保证八年制,应该考虑取消七年制和六年制。加大临床医学博士(M.D)或科学学位博士(Ph.D)的培养,理顺医学教育体系,以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
1.3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
近20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对医学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表现在部分教师和医务人员不重视医学教学、不重视医疗质量、对病人缺乏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缺乏职业责任感,同时像国际上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的医学院一样以科研成果作为钢性的金标准,并以此获得名誉、地位、金钱,而对教学的要求实际停留在文件里,表现在语言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临床类医学教师重视医疗效益、床位周转率和获取的经济利益,而对教学投入不足,也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而学术型医学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科学研究,没有充裕的时间从事临床实践,也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而学生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学医的目的容易出现功利性倾向,就是希望以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丰厚的收入,对医学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职业责任不够重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是对报考医学的考生要进行面试制度,只有具有同情心、责任感、平和的心态、具有良好沟通及协作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而不是单独的凭借考试分数录取;其次要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在整个医学生涯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加强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再次需要改革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考核体系,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对医务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的教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积极投身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国外现代医学教育系统的启发
作者:法晓艳 季晓辉 单位:南京医科大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历经多次变革与调整,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为此,通过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找出其共有的特点,必将为完善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提供重要启示。
一、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
尽管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讲大致可分为两大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模式。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模式[1],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2]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3]。美国学生报考医学院一般有以下要求:高中和大学时期各方面发展均衡;在与研究人体机能相关的课程中有良好的表现;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获得学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术表现,特别是具有较高的平均绩点分(GPA)(一般为3.5—4分);参加医学院入学联考(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并取得优异成绩。此外,还要向申请学校表明自己有学医的志向,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同时要有教授的推荐信[4]。符合上述要求后,由医学院校独立进行新生录取。因此,美国医学教育起点高,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英国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位体系尽管比较复杂,但出入灵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培养目标明确,医生职业定位清晰,结果使其90%的毕业生走上了医师培训道路;另外,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明确分开,侧重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临床资格的认可,而且与毕业后教育———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颇具特色。
亚洲地区受英国影响较大,印度、东南亚、中国香港地区的医学教育都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模式。法国的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具有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淘汰率高、注重临床、注重自学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5]。与英国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法国的医学教育有以下特点:(1)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与PhD的培养完全分开,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不相同,学位也不同。(2)第三阶段的学习培训由院校组织和考核,把临床学习和住院医生(全科和专科)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了由院校一体化实施完成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6]。(3)筛选严格,学生进入医学院后通过两次国家会考,绝大部分的学生被淘汰,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最终成为专科医生。德国医学教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曾经培养过世界上最优秀的临床医生,其特点为治学严谨,注重能力培养,办学质量高,实行“精英”教育。德国医学教育体系的特点包括:(1)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2)学校内医学教育完成时可获医学博士学位,即将医学博士培养融入6年医学教育之中,这又与美国模式相似。(3)住院医生培训与学校教育完全分开,属毕业后教育,但学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和严格的医师准入制度有很好的衔接。
二、欧美医学教育体系与我国医学教育的比较
(一)欧美医学教育所呈现的共同规律
谈地方继续医学教育现状
一、现状
1、继教活动
随着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各级领导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显著提高。2012年,全省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64项,获批132项,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32.3%和23.4%。继教项目涉及二级学科43个,覆盖率为43.9%。举办单位17个,较“十一五”末的12个增加约41.7%,其中市级单位5个。参加人数17654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67.8%。2012年,全省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05项,获批453项,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24.1%和27.2%。继教项目二级学科覆盖率100%,市级及以下单位举办项目数达168个,占项目总数的37.1%。参加人数37097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1.5%。2012年,由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提供的网络继教项目和双卫医学技术培训中心提供的视频继教项目总数突破千项,参加人数38192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2.4%,并已实现16个地市全覆盖。目前,全省每年均组织开展多期送教下基层、卫生局长和乡镇卫生院长培训班等针对不同继教对象的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各市卫生局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也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教需求。
2、信息化建设
截至2012年底,全省24个省直医疗卫生单位中有17个安装了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软件系统(ICME),占70.83%;16个地市中有12个安装了ICME系统,占75%,其中有6个地市已经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通过ICME系统举办继教项目、审核继教学分,并以电子授分形式替代市级II类纸质学分证书。目前,全省纳入管理系统的继教对象168990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218475人)的近77%。现代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也有效缓解了继教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和工作量巨大的矛盾。2010年,我省顺利完成卫生部和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任务。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考评组的现场考评验收。
二、存在问题
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行10多年来,尽管在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