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教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临床医学PBL教学研究
本文作者:罗碧辉 陈倩 黄君瑶 黎毅敏 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运用PBL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有学者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自学教育,在医学教育初期,PBL应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2]。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传统授课基础上融入PBL教学理念,联合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可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平台,探讨“强强联合”的实际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实施
1.1成立教师课题组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概要总结。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分析工具,对2011至2020年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检索统计,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等维度进行进展分析。研究发现知网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视角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未来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需要走“外语+医学”跨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以培养更多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网络教学研究
摘要:通过比较肺炎疫情期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发现现阶段的网络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需要给学生和教师接受与磨合的时间,现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可作为特殊时期的暂代教学方式,或者作为传统线下教学的补充。
关键词:肺炎疫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网络教学
目前有关部门认为肺炎在无防护下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密闭的空间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存在一定的传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的难度[1]。为有效防控疫情,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被迫停止,同时为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以录播课程为主的线上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的方式探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6级与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6级69人作为对照组,2017级68人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生33人,女生36人;实验组男生26人,女生42人。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前期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1.2.1对照组实行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授课内容。课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讲解医学影像技术课程内容,结合多媒体口授、适当板书,学生听课、记笔记。同时师生之间适当进行随堂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课讲完进行随堂实时测试。课后,教师布置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在适当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最后,组织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1.2.2实验组实行以录播课程为主的网络教学。课前一周,教师将授课章节对应的录播课程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并预习任务。课程开始时,组织学生签到。课中,随时跟进学生上课情况,进行必要的随堂在线互动,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回答学生的提问。课讲完进行随堂在线测试。课后布置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最后,检查学生录播课程观看情况,并组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1.3评价指标。1.3.1随堂实时测试成绩统计两组医学影像成像理论、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随堂实时测试成绩。1.3.2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共发放6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1.3.3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使用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
循证医学内科教学研究
本文作者:王科 丁晓梅 陈若平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脏内科
本文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与传统方法进行实习医师内科学教学后,观察学生的内科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情况,探寻如何把循证医学融入内科学教学之中以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2010届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实习医师2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4人。实验组采用循证带教法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带教方法教学。2组学生实习前内科学考试成绩及英语水平考试经比较无显著差异。
1.2研究方法与项目
1.2.1教学方法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①进行循证医学知识培训:在实习开始时讲授有关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循证医学定义、特征,循证医学实践方法步骤,常用医学数据库检索,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②分组入内科各亚专科实习,专人进行专科典型病例讨论,启发式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要求实习医师上网进行文献检索,根据循证医学的评价标准,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诊疗方法;观察该诊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积累个人经验并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进行评价和交流。③各亚专科派专人在教育处技能操作间定期进行专科临床实践技能带教。④各个亚专科派专人定期应用英语进行多媒体幻灯带教。对照组采用医院及科室定期讲座、教学查房、科室病例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用自己的临床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临床诊疗。
1.2.2观察项目2组均在实习结束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专业英语考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均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和病例分析,理论考试题目由医院标准题库随机抽取,施行教考分离。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基本操作技能、影像学读片、心电图分析、急救技能4站,每站由专科副主任医师双人分别考核,取各站平均分求和。医学专业英语考试为医院标准题库抽取。
医学检验体液实习教学研究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医德医风
实习阶段带教老师首先要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实习生建立救死扶伤、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检验科工作人员稍有不慎也会卷入医疗纠纷,如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的结果(性传播疾病和早孕等)、不恰当的解释检验结果、标本搞错、不合格标本未拒收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可靠性等。而要避免医患纠纷,必须让实习生学会与临床医师、患者沟通的技巧,恰当合理地解释检测结果等,并且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和不好的工作习惯应及时批评指正,多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学习过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实习生解除心中疑惑。通过以上措施,让实习生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带教中必须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和培养生物安全意识
学生进入临床体液组实习时,必须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因为临床检验体液组承担着该院患者尿液、粪便、痰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临床体液标本的检验工作,是各种潜在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老师应讲授日常工作中需注意的基本常识,如正确使用各种生物防护设备和用品、如何做好日常消毒、各类意外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等,并且要多举一些工作中或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实例增进实习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使实习生明白检验科的实验室与学校的实验室有本质区别,学校实验室里老师准备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是经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和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阴性的标本,所以学生在学校实验室上实验课时丝毫未把生物安全放在心上,而在临床体液组实习时,其标本来自临床患者,各种传染源都可能出现,应指导学生改变意识,牢记潜在的生物危害时刻在自己的周围,必须学会采用科学的手段加强自身防护,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禁食,目的是杜绝粪口传播疾病,如甲型肝炎、痢疾、轮状病毒等;另一方面是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等基本防护品,这样能有效阻止经过体液等途径传播的疾病等。通过对实习生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培养实习生的个人安全防护的意识,实习生均能按要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近年来在该院体液组的实习生,从未发生过生物安全事故。
3熟悉标本的接收制度、工作流程和SOP文件
实习生转入临床体液组的第1天,带教老师应首先介绍该专业组的工作流程,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检测、结果报告、标本保存都要让实习生学会规范操作。对于标本的接收,要把标本留取的要求全部教会实习生,拒绝不合格标本,并告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以免耽误患者的诊治。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注意该项检测方法的特点、对检测标本的要求、影响因素、局限性,这些知识在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实习生应提前几天预习,熟悉该组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样,实习生到新岗位学习时,掌握该岗位学习内容的速度就会很快,实际操作起来也更有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4检验自动化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的影响
生物医学电镜PBL教学研究
本文作者:罗子国 廖晓岗 徐晨 许舸 范京川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Bar-rows首创,目前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1]。它强调在学习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组成学习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不同于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2-3]。近年来PBL教学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其中部分医学院校已在医学各学科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尝试,PBL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明显提高[4-5]。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电镜)教学的情况。
1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镜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已有近70多年时间,其应用范围已不再仅仅是形态学科;除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外,还涉及免疫、临床病理、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本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基础》,电镜属于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因此,电镜技术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增加了细胞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改变教学的难度[6]。在电镜技术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医学生物理论知识缺乏,对反差、分辨率、空放大等概念感到抽象。因此,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当务之急,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电镜技术部分的教学引入PBL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二是应用现代网络优势提高教学质量[7]。
2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构想
PBL的教学特点在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课程中涉及的问题。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学习小组为解决问题而搜集相关的知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完善,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小组汇总搜集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分析不足与收获。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中采用PBL教学,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15人1组,每组安排1个小组长。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其建立电镜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电镜技术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通过适当联系电镜在医学上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可通过网络和参考书寻找答案,这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3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临床医学神经解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前期梳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录制课程视频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神经解剖学教学方案。根据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不同特点,承载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增加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通过三个周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完善了教学设计,也摸索出一套针对该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考核的方法。实践证明,基于现有的教学设计的神经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行性和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解剖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课程管理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脑的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是构成脑科学的核心。目前在各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脑的结构解剖是学习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精神科、老年医学、神经影像的基础,因此,系统介绍脑的结构、帮助医学生了解脑的形态特点和关键脑区的基本功能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有关脑的形态以及功能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新技术(如光遗传技术、光纤记录技术、脑透明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该领域知识的更新,如何在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前沿内容,实现课程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神经解剖学课程建设的关键[1-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日臻完善,因此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原有教学生态和课堂生态,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为载体,着重强调素质和能力的提高[4-6]。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了神经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针对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实施过程、现存问题、改进措施作一总结。
1课程设计
1.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两类目标:①基本目标:掌握脑的发育与分化;掌握神经元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脑的不同部位外形、内部构造及基本功能;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分布及功能。②能力与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建构性学习能力以及规范的科学思维能力。
1.2目标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