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检验导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
摘要:通过设计构建一套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树德育人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方案并应用于教学,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培养学生对检验专业的工匠情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快了解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需求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将检验专业知识与德育智育授课目标进行融合,把德育智育有机融入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学与行业联系不紧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不足等现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169名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2017级与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
1.2教材。教材选用龚道元教授2016年主编的第一版《医学检验导论》。
1.3教学内容。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12章内容分为3个模块开展教学,第一个模块为介绍实验医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医学实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模块二为实践参观;模块三为师生交流关于实验室和临床的关系、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多维分析
摘要:目的从多方面分析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方法对新疆某高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一本科生医学导论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运用问卷调查、成绩分析和资料分析等多种方式,从学生的成绩、学习感悟、教学满意度,以及教学前后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医学价值观影响等方面进行医学生学习效果的多维分析。结果结课后学生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课外思政实践活动是实现专业课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结论医学导论课程思政可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素养,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医学价值观,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既是对现实的正视,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强基务本之举”[2]。本研究在医学导论课程开展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以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育人目标为导向,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思政主题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利用QQ群、雨课堂进行课程思政主题的线上学习和讨论,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课程综合成绩、思政实践作业感悟分析,以及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认同、人生意义、医学价值观认知变化等方面,分析课程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案提供实证,为其他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案例与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新疆某高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11个班共364名大一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参与医学导论课程融合思政主题的混合式教学。
1.2研究方法
知识内化在护理导论线上教学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在护理导论线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3—5月,选取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护理专业7个班级的高职学生452名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52)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将传统线下教学方法沿用到护理导论的线上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进行线上教学,形成课前问题引导、课中问题解决以及课后问题拓展的知识内化教学流程。比较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和网络学习环境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在护理导论线上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导论;线上教学;知识内化;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病毒肺炎病例,为保障教学正常运行,2020年1月29日,国家教育部发出倡议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精准在线教学,帮助学生居家学习”。随后,全国各高校先后开始了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帮助学生进行居家学习[1-2]。护理导论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临床护理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以传统讲授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教学效果较差。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将知识内化教学策略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4]。因此,本研究将知识内化教学策略运用于护理导论线上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线上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20年3—5月,选取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护理专业7个班级的高职学生452名为研究对象,排除休学者。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个班级,共252名学生;观察组3个班级,共20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男22名、女230名,平均年龄(19.54±0.78)岁;观察组学生男25名、女175名,平均年龄(19.58±1.50)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及大一学年的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高职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护理学导论桥梁课程特色,坚持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高职护理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学导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思想品德与人文科学素养[2]。高职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职业精神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文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
1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护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课程思政融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路径
2.1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深入了解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进行护理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认知与理解护理、护理相关概念、护理理论与模式、护理工作方法、护理职业安全。教学内容安排适应护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以人、环境、健康与护理为框架,内容涵盖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护理学先进思想和临床护理新知识、护理学理论等方面。结合5个模块内容,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及素质教育穿插渗透,培养护生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思维、慎独精神等。护理学导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图1,基于立德树人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卓越人才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面临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就业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培养、转变就业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满足就业岗位多元化需求,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
关键词:卓越技能型人才;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操作减少,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它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但目前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加,而二级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就业单位需求减少[2],就业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针对以上形势,为培养具有卓越技术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课题。
1卓越技能型人才概念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卓越”的解释是“高超出众”,也就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要落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上,从而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学历划分上,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四个层次。中专层次医学检验人才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专科层次的检验人才将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生力军。但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面临以下问题。
医学创新论文:口腔医学教学创新思考
本文作者: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所有计划结束后要对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客座教授的执教、创新课程内容的讲授三方面总体的问卷调查,检验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反映情况。项目问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请教授的授课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口腔医学知识;创新课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科研知识的了解。通过核对问卷,学生反映良好,并且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PBL教学法已逐步在我院的其他学科(比如正畸科等)中应用,并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临床病例的导入、国内知名专家的授课、创新课程及内容的充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利用循证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5]、临床和科研一体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论PBL教学对护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采用PBL教学法的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包括:①准备讨论提纲:在每一章节学习开始前,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堂讨论提纲。②学生分组预习:学生按每6人划分为1个学习小组,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内容,并查阅参考文献,仔细思考并讨论提纲中的问题,做好笔记。③课堂集中讨论: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其对提纲中若干问题及所选临床病例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可以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④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由教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评价指标研究所用工具为CCTDI,此量表是由美国的Facione等人于2011年发展成的六级评分问卷式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及比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3]。其信度系数为:总量表0.81,各子条目信度系数在0.71~0.80之间。量表的75个条目包含7个方面的子条目:①寻找真相;②开放思想;③分析能力;④系统化能力;⑤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⑥求知欲;⑦认知成熟度。量表的判断及评分标准为:每个条目的回答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为“6、5、4、3、2、1”,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根据各条目计算结果总分在20~420之间,如果总得分在210分以下表示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210分~280分以下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28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以上表示具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每个子条目的综合分在10~60之间如果得分在10分至30分以下表示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0分至40分以下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4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50~60表示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PBL教学法是致力于使教学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最终达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框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PBL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鼓励学生以特定的方式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表1显示,实施PBL教学之前,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实施PBL教学之后,说明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授之以鱼,学生只是等待教师的“灌”与“输”,从而产生惰性心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PBL教学法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护理学导论》课程的始终,以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它以学生为中心,即授之以渔,问题是学习的内容,教师以广泛收集、仔细筛检的临床病例作为主干,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学生亲自评估服务对象,收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共享彼此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神秘、陌生和成就感等积极力量,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启蒙课程,涵盖了当前护理学中先进的护理理念、护理理论和护理基础知识,教材中探讨纯理论的内容较多。运用传统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会削弱学生对《护理学导论》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PBL教学法中,教师选择与临床实际相关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大家运用护理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倾听他人观点、质疑对方的意见,形成互动,学会借鉴,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了思维空间。表1所示,在接受PBL教学前、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值的变化,已验证了上述观点。
有利于创造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在PBL教学中,教师由“真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前的设计者、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者、课后的反馈者和反思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由“幕前”转向“幕后”,学生则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分析、思考、审视、创造、表现及成功的自主空间,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作者:肖晓燕 任佩姝 李伟梅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摘要:
本文基于对人文、人文教育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内涵的梳理,分析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整体偏低之因,进而给出相应对策。认为:文化断层、市场经济、相应师资水平配备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因。为此,应完善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配备水平,着力抓好临床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断层;市场经济;师资水平;实践教学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日益成为国人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对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渐渐疏离了所应同时对其施行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致使其整体人文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时代的新要求。为此,探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医学研究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何为人文?至今尚无定论。相比较而言,我们倾向于如是的理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1]我们可由此人文的定义,引伸出人文教育以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相关教育途径,使人成为具有完美理性和德行的人。医学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的延伸。而且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医学这一特殊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但与普通的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没有一般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有医学人文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2]可见,医学人文教育与普通的人文教育的内在理念相同。一个具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进入医学领域往往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一旦进入医学领域也往往难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