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健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生健康教育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健康教育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必要课程之一,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未能受到普遍重视,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我们选取不同专业的的医学生进行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从前期教师备课、教学手段、教学形成性评价、师生互动等多方面改进,使学生的多项能力均有明显改观,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和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达到了此次课改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预防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践能力
健康中国,是我国为应对日益突出的各种疾病问题提出的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新时代的医学生,作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储备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必须拥有较高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健康促进技能,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3]。《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然而部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学效果仍有改善的空间。由此看来,《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应形成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增进专业技能,本文将此次课程改革过程总结以供交流参考之用。
一对象与方法
1.针对学习《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学生,由2015级临床全科专业40名学生作为对照,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仍然延续原来的教学方式,不做改变。以同级预防专业36名学生作为本次课改的实施对象,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其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实施前期:教师在备课阶段,适量增加时事案例、科学研究前沿的成果,以真实案例、具体研究结果讲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现况、存在的问题,掌握在各种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知识。(2)项目实施中期:①教师指导学生应用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对本校学生所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②要求学生针对调查出的实际健康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③对所开展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④学生撰写项目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对自己组织开展的健康活动所得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理论知识。(3)项目实施后期:课程结束后,对上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开展师生互评,学生对本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与学生座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和建议;期末成绩综合学生整个过程表现予以评定。对学生的期末成绩以百分制进行考核,课改组学生加大平时成绩(占30%)和调查实践评分(占40%)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其中理论课闭卷笔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以学生在授课时的考勤纪律、团队合作情况、信息收集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等这些方面由教师评估打分。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掌握情况、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态度转变及课程讲授方法接收程度等多个方面,请学生匿名调查,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目的,数据用途、保证信息保密,请学生对此次课改作出主观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数据采用SPSS20.0直接录入,双人校对后进行分析,计算两组学生期末成绩,集中趋势用均数表示,离散趋势用极值描述;将定量资料进行转换区组,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学生成绩分布状况和对此次教学改革过程的主观评价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得出学生结课成绩,课改组学生平均成绩76.78分,最高92分,最低65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成绩70.02分,最高85分,最低60分。由图1所示,从两班学生成绩分布来看,课改组学生成绩分布优于对照组(c2=9.385,P=0.025)。2.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过程的主观评价,与对照组的学生比较,课改组学生的学习氛围、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探索研究精神、学习形式、推广价值、教学满意程度均有明显改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情绪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于健康教育月活动前后,对456名学生焦虑分级法和抑郁分级法进行评定。焦虑分级标准:无焦虑<50分,轻度焦虑为≥50且<60分,中度以上焦虑≥60分;抑郁分级标准:无抑郁<50分,轻度抑郁为≥50且<60,中度以上抑郁≥60分。本校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咨询医师和校心理专业教师针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即对观察组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恋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心理防御的措施”、“应急与心理健康”、“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和“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为内容等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每周安排1次,每次2~4h。采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或讲座。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与问题解答形式相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统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体验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针对问题深入讨论,尽可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把自己日常生活感受与课堂知识相融合。对照组学生不安排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1.2统计处理
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干预前焦虑、抑郁状况456名大学生焦虑、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16.72%,评分分别为(38.68±8.54)、(40.25±10.19)。轻度焦虑者18人(7.96%);中度以上焦虑者24人(10.62%);轻度抑郁者26人(11.50%);中度以上抑郁者18人(7.96%)。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医学高校图书馆社区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2016年吉林省社会科学课题“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省联1641-9)和2015年吉林医药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临床医学生信息处方教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y2015xy09)。
摘要:
高校图书馆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开展全面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医学知识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医学高校图书馆发挥医学资源优势,可以为社区的健康教育提供服务。本文在调查社区居民对健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医学高校图书馆;社区;健康教育
一、引言
医学健康教育论文(共3篇)
(一)
一、分析与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接受一个月的治疗后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控制较好的有6例,控制一般的有16例,控制较差的有10例,控制率为68.75%。观察组控制较好的有20例,控制一般的有10例,控制较差的有2例,控制率为93.75%,两组患者控制良好率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二、讨论
利用健康教育法对哮喘病患者讲解有关致使哮喘病发作的原因以及防治控制等方法,让哮喘病患者了解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向哮喘病患者讲解放松治疗方法,因为放松可以促进患者心率稳定,呼吸平稳,血压降低,减少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促进药物在身体内的良好吸收及释放。目前,根据我国现有的医疗水平,哮喘病还不能完全根治,但哮喘病可以被控制和治疗,可以消除患者思想上的顾虑,但哮喘病的治疗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合理地安排生活,听从医护人员的嘱托,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使病情不断好转。健康教育对哮喘病患者治疗要从根本上进行干预指导,例如,在平常生活中注意不要接触花粉、尘土等容易过敏的物质,不要过分接近宠物家畜,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在饮食上要嘱咐哮喘病患者多食用清淡素食,多吃蔬菜水果易消化吸收的有营养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吃酸辣苦冷等刺激性食物。告诉患者要多喝水,防止便秘。要时常加强锻炼,根据自己的病情及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保持室内通畅,空气新鲜,注意气候温度的变化,适当地增添衣物等。使人自觉地改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从心里自觉地采纳健康的生活,减少哮喘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三、结语
健康教育治疗法不仅缩短了哮喘病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科学合理地治疗哮喘病,降低了病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实践治疗水平,进一步推进了对哮喘病的临床研究,升华了整个治疗哮喘疾病的护理模式。医护人员也要时刻与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沟通交流,向他们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以及对哮喘病的介绍与防治,密切了解哮喘病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发展。比如,哮喘病发病前会出现咳嗽、咽喉痒、流鼻涕、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家属看到这些症状,要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同时,要给予哮喘病患者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与信心。健康教育在哮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护理方法的治疗观念,提高了哮喘病临床治疗的护理质量,确保了健康教育对哮喘病治疗的有效护理,为哮喘病治愈成功率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因此,健康教育在哮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
健康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共4篇)
第一篇
一、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机教育方式介绍糖尿病常规的疾病知识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对患者采取一对一交流的形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按照统一制订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时间和内容要求,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护士长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价。
1.入院教育(入院当日)
1.1入院当天,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使用、作息制度和探视制度、就餐时间,责任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的姓名,讲解有关制度的内容,给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并讲解相关内容。
1.2进行检查前,介绍检查的项目、目的和注意事项。
1.3介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然后明确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会面临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的心理压力,为此需要进行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了解目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解决措施。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和复杂[1]。医学专业比较特殊,学生的职业有更强的定向性,所以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医学院校的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也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比其他专业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医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工作的责任很大,而且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也要具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给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专业程度更高,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重,不仅需要学量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保证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临床技能[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从技能上成为医生,也需要从心理上成为医生,让学生逐渐转变角色,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保证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够对病人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行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理性,客观地分析病情。同时,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具备足够高的道德素质,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病人。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医学院是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心理素质是医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是现阶段医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阐述了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详细评价了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希望能够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医学院作为向社会输送优质医务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以此满足行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医学院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形势下,医学院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构建起新的、符合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积累,医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当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配套机制缺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必须承认的是,医学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虽然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但是仍旧容易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医学院在进行学生教育的时候,往往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往往缺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缺乏有效的教育疏导,越积越深,对健康成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针对当今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方法、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评价及体系机制内容等方面,提出高校有效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所遭遇的压力和冲击亦越来越大,其在价值取向、心理活动及心理健康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医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心理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特征,使其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及考试压力,还要面临就业与医疗环境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代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对于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医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海量信息充斥的时代,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其内心空虚缺乏信仰、价值观念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功利倾向明显。(2)自尊心和惰性心理较强、言行易受情绪感染、情感脆弱及抗挫折能力较弱。(3)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和标新立异的生活,怀有强烈的被关注欲和自我表现欲,使其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而偏激、情绪多变、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及独立自主能力较差。(4)个性鲜明、求知欲强及个人发展目标预期高,因思想发展不完善和社会经验缺乏,使其独立自主而又相互依赖,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应对方式较单一,心理抗压能力较差。(5)独立自信、个人主义浓厚和成就动机强,缺乏计划性,惰性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及人际关系淡漠。
1.1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实效性。在一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校管理到学生辅导工作均未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且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依靠学生部门或思政部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落实提高学生生活与学习效率及满意度、培养积极而良好的个性及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1]。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由心理学教师、学工干部、思政辅导员等组成,由于师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及从业资格和岗位能力不对等[2],使这支队伍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所诱发疾病的病情。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高校往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局限于对已出现明显人格缺陷和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心理救助或心理咨询,并为此投入较多时间、精力和财力,而对大学生常态化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整技能训练则较为忽略[3]。此现象实际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缩小和功能的弱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心理测试(智商、个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测试)、心理咨询(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等障碍性问题;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发展性问题;困惑、焦虑、冲突等生活性问题)、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心理素质和技能训练等内容[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