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概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国外医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方法及课程设置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统一教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医学教育下的学生创新能力
一、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四、丰富实践教学
新教材案例教学新模式构建
一、《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不足
当前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已经普遍的采用,其优势是可以很好的讲授教学难点和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构造相应的教学情景,较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关于《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检索,近五年来,国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不多,仅为20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有邵锦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陈斌:《〈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外在制约因素分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徐发生、郭起浪:《对“概论”课案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于长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改革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张小明:《案例教学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运用》《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7期。郭健:《〈思想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教育探索》,2010年第12期。陈晓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控制———以概论教学为例》《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等。从目前研究现状看,一方面学界对于《概论》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定义、注意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实效控制问题等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未能就《概论》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坚持的原则和理念、具体的实施环节、案例选择等方面做充分的论述。研究的时效性不强,从研究现状看,关于《概论》课程新教材的案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成果不是很多。特别是明确提出和论证《概论》新教材“”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新模式的论文不多。
二、构建《概论》新教材“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总体上是好的,但是距离让学生“真听、真信、真行”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四门思想政治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但是由于《概论》课内容的特殊性1,加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众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是很感兴趣,仅满足于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当前《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存在三大矛盾。其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90后一代大学生无论是知识面、思想观念,还是思维方式都和以往的80后一代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思维灵活,喜欢上网,思想激进同时会缺少理性。他们思想独立,渴望尊重,表现欲强烈。如果教师不能先学一步,及时更新知识,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更上形势,固步自封,就会在教学中和学生产生矛盾,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知识陈旧、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其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兴趣多样性的矛盾。《概论》课程作为一门主干思想政治课,理论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宣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理论和原理,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三,信息化时代教师多媒体技术相对薄弱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选择取舍的矛盾。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目前普遍拥有电脑和手机。他们的手机基本上都有上网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海量的最新信息。总体而言《概论》课程的教师属于文科教师,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是很熟练,主要采取的是PPT为主的教学,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强调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课堂40分钟内容短暂,而社会生活的政治内容非常丰富,如何适当的取舍,展现于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形成了考验。
第二,这是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新修订的2013版的《概论》教材虽然吸收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在内容和章节上有很大调整。但是书本和现实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概论》课程和其他三门课程相比较,和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结合最紧密,最贴切。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学习和讲授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中,使之进课堂、进学生大脑。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另一方面,新修改的教材教学内容和章节有很大调整,由原来的15章变为12章,生态文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三型政党建设等提法都进课本。但是教师原来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有的已经陈旧,有的提法已经过时,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已经变为“决定性作用”。这些都说明需要《概论》课有必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及时补充和更新案例,从而才能更好的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生物医学概论生物化学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生物医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生物医学概论课程的开展,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当今医学发展方向,提升教学层次,尽早培育学生的科学理论素养,为其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皖南医学院生物医学概论课程由生物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神经生物学基础等三部分组成。文章总结在生物医学概论中生物化学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物医学概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研究,使得人类对于生命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人体的正常机能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并给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在此背景下,生物医学的概念和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医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的理论、方法来阐述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生命活动本质的学科,可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也可以看作是连接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2]。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医学课程,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当今医学发展方向,提升教学层次,尽早培育学生的科学理论素养,为其后的医学和其他方向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3]。为此,我校已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为部分非医学专业试验开设生物医学概论课程。针对开设本课程的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医学特色的体现,本校开设的生物医学概论课程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为主体框架进行整合和设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完善,目前生物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有机整合了各部分内容,确立了整个课程的课程大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建立了综合性、以课程结束测试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评体系,为我校建立适应学科和特色人才培养发展的生物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在生物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承担了生物化学基础部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工作。在此文中,我们将总结在生物医学概论中生物化学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为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课程设计
生物医学概论课程突出一个“概”字,力求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整个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是一个挑战。以生物化学基础为例,目前医学专业类似课程的理论学时为80个。而生物医学概论课程中,需要在不到20个学时完成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课程设计难度可想而知。根据本课程和授课专业的特点,我们将该部分内容分为五个章节,保留基本的骨干内容,压缩、删除过于繁琐的理论,插入联系实际的案例,尽可能使内容“接地气”,使学生乐于接受[4];同时合理引入课堂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其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5]。
1.1生物化学绪论
对于生物化学绪论部分,之前类似课程仅做简略介绍,学时一般为0.5个学时。在本课程中,将此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内容扩充为2个学时,让学生在一开始对生物化学的总体知识有一个感性的了解,同时插入实例和最新进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之后内容的学习。在讲解生物化学的概念后,重点讲解了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叙述生物化学阶段的内容中,穿插了可溶性催化剂-酶的发现等案例,激励了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在动态生物化学阶段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三大营养物质的概念,同时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在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内容,着重介绍了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即发现双螺旋结构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介绍了重组DNA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学等新进展,以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也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发展中的贡献,如吴宪提出的血糖测定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tRNA、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然后,再结合研究历史,介绍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是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第三阶段阐明);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是物质代谢(一些代谢的调节和合成代谢在第三阶段讲授);第三阶段的研究内容是分子生物学,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一个主要内容。三个阶段正好对应生物化学的三部分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再介绍生物化学和医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促进作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家庭合理用药》教学
[摘要]目的了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教学效果。方法介绍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考核方式。选取2019年春季选修《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从问卷调查和考核结果两方面探讨课程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得到大部分同学的好评和认可。从考核成绩来看,学生的总体成绩理想,课程平均成绩为(83.26±11.64)分。结论《家庭合理用药》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为开设该课程或者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
家庭合理用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1]。如何合理地使用家庭备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由于用药知识普遍匮乏,自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用药认知度均不高,我国居民的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2]。大学生作为接收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其合理用药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多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医药学专业大学生用药知识缺乏,用药依从性差,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之处[3-5]。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医药学及相关专业,专业教师缺乏,开设合理用药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多。大学生仅有的少量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多是通过网络获取,所以有必要开设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家庭用药知识教育,使其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合理用药知识。自2017年春季学期以来,我们面向青岛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春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选修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61人(49.2%),大学三年级学生59人(50.8%)。
1.2教学目的
药学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
随着中国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新药品及新药理不断出现,国内急需将本国现有医药学发展成果介绍给世界,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医药学信息,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因此,目前多数国内药学期刊论文要求中文药学期刊标题、摘要、表格数据等内容需要英文对照,以提高本国药学期刊国际化程度[1]。英文编辑的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科技论文在推广创新成果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2],这就对英文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我国虽然是学术、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学术期刊强国[4],药学期刊英文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亟待提升。因此,本文就当前我国药学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讨论,寻找影响药学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药学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现状
目前,我国药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工作主要承担方式有3种:(1)外包给专门的翻译公司或翻译人员;(2)医学类院校大学英语老师兼职编辑;(3)英语水平较高的药学类专业人才或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全职编辑。陆建平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内地学术期刊英文编辑的年龄结构以70后和80后为主;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为主;专业方向主要为与供职期刊所在领域的相关专业,其中不乏本科、研究生主修英语的人员;一半以上为高校教师兼职。同时,我国学术期刊英文语言规范和编辑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编辑或校对等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由于作者和编校人员语法、结构、用词等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缺失形成的差错[5]。目前,我国药学科技期刊编辑仍存在以下不足:兼职英文编辑因受自己本职工作、时间等因素限制,流动性较大,且医药学知识和医学英语知识薄弱,导致书面表达能力欠佳,难以高水平地完成英文摘要的翻译、润色和编校工作;药学专业人才虽然拥有专业的药学知识和大量的医药学词汇,但缺少对医学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和技巧的了解,导致译文生硬且不符合英语习惯;医学英语专业人才接受过专业的翻译技巧训练,对医学英语文体也十分熟悉,但在医学上只接受过医学基础概论、临床概论等简单的学习,缺乏专业系统的药学知识学习,在专业词语的选择上会出现不恰当甚至错误。因此,我国药学期刊英文编辑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因素
(一)缺乏扎实的编辑出版知识
药学期刊中已录用稿件的作者在其研究方向上有较高水平,但部分作者英文水平欠佳,且不够重视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图表英文等在论文中的作用,需要期刊英文编辑利用其英文及编辑业务水平,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提出合理的修改或补充意见,以确保论文高质量的发表[6]。但药学期刊英文编辑多出身于英语或医药学专业,未接受过编辑出版学知识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培训。期刊全职英文编辑每年可通过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弥补编辑出版知识,但兼职的英文编辑不可能参与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英文编辑不熟悉出版要求、不了解出版流程、用词模糊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语言质量。
(二)不具备过硬的翻译技巧
医学通识教育结合体验思索
本文作者:金仕琼 李忠 彭雷 刘学年 雷淑媛 单位:沈阳医学院 沈阳大学
当前地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通识教育实践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由于缺乏通识教育目标的引领,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体系,往往是单纯的课程学习,不能很好地解决“通专”教育相融的问题,两层皮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大部分院校通识课程的选修课不多,可选修的内容非常有限,这就造成有些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喜欢学但也不得不选,以至于选后不好好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得选修课学分,以应付毕业,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第三,缺乏通识课程选修课的具体学分要求。学生一般是哪门好过选哪门,全然没有对学生通识教育的有益指导。学生的通识教育学习很盲目。而且由于是选修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不把选修课当回事,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极不理想。第四,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少,学时数也相对较少,通识教育课多为考查课,对其效果缺乏有效评价。地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显然未能很好地解决“通专”教育相融合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通专”融合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转变医学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要认识到医学的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医疗实践证明认为医学就是自然科学、医学就是医学技术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技术,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何伦、王小玲主编的《医学人文学概论》指出“医学是人文性学科,它通过医学所表达的对人类和世界命运深切的终极关怀,说明它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文属性”[2]。医学必然要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也要以重视医学技术的训练与提高为要义。然而,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的目的必须把人而不仅仅把病作为核心和出发点。以此为认识前提,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就是医学教育的题中之义。第二,学生学识与能力、人格修养相统一。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生命价值、与社会相适应、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富有人格魅力的“完整的人”。
第一,拓宽淡化专业原则。专业划分过细,使大学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对应于具体的职业,这不利于综合性人才培养。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使社会和学生家长克服对于专业优势和技能的迷信和短视,树立通专融合大视野,才能实现通专教育真正融合。第二,综合化原则。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综合化的趋势,科学与社会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通专融合教育,形成合理、完善知识结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知识与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让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统一,学生既要有基本的专业和自然、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又有较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既有较高的医学专业技术和技能,又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3]。第四,互动发展原则。通专融合教育不仅仅是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实现,更需要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渗透“通专”相融的理念,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中渗透专业思想和精神,使通专教育实现双向互动的发展。第五,模块化原则。以“通专”融合为目标,在进行通识共通性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求,对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模块教育,这有利于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实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获得较好地教育效果。
地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