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从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培养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完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强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介绍培训过程考核管理的实施重点、总结其主要成效,并就过程考核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管理论文
1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下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摘要:通过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不仅可对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帮助医学院校认清当前教育教学水平与国际医学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可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指向。针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有关教育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济宁医学院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现状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方面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相关经验更可为其他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比较严峻,这些毕业生的群体也是相当庞大的,面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就影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各类专业性大学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近百所医学院校中无一例外都开设了一些非医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技术、社会工作、生物工程等等,还包括一些教育部公布的“最难就业专业”。大部分学生通过调剂进入到这些新兴专业,无论是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都存在许多不足。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现状
相对于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低、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不符、就业层次较低等情况,另外,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医疗领域单位进行实习,这一点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择业范围。政府、学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逐年增加的毕业生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局面。而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薄弱、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同样成为了限制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校方只有明确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存在的优势及劣势,抓住教育发展为非医学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够改变非医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局面。
二、非医学专业就业SWOT分析
1.Strenths(优势)。第一,具有良好的学风。医学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严谨好学的学风,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同样会具备这一优点。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一态度恰好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对毕业生日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具有优越的知识背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都接触过基础的医学知识,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方面更具优势,特别是从事与医学有关的行业。
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实践
摘要:目的: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胜任力的实践与分析。方法: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选取西安医学院实习生、毕业生各200人及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各50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我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情况,包括临床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医学知识、团队合作能力等8个方面。结果:临床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分别在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评价较好;实习生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带教老师的评价有一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业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评价有一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专业本科实习生和毕业生在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在其他几个方面自我评价和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评价有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与改进。
关键词:一流本科;医学生;胜任力
全球医学教育第三代改革提出“以卫生体系为中心,系统为基础,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理念[1]。目前在医学教育中主要存在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广大患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如何满足卫生系统对高质量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人才,一直是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如何将“岗位胜任力”的目标引入目前的医学生培养当中,对落实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目前对学生岗位胜任力实施的情况及效果,进行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及方案。本研究通过构建并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调查分析我校临床专业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在校生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情况。根据“一流本科专业”要求及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和要求,通过了解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情况,分析临床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现状,以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2017级实习生200人,2015、2016级该专业毕业生200人,实习基地教学及管理人员50人,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10家医疗机构的人事部门及科室负责人50人。
1.2研究方法
新医学教育下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目前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之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医学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前者以临床实践培训为主,后者以科研能力训练为重。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培养模式,如何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教学优势,成为了医学教育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学术型研究生进行科研的经验,探讨搭建连通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实验平台、组建专职科研人员团队、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优化考评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让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扎实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优化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临床科研队伍;创新型人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至今,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新型模式将研究生划分为两类,分别为专业型研究生(专硕)和学术型研究生(学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学人才的分流[1]。前者主要接受临床思维与技能的训练,而后者则专注于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到科研,在进行方向选择时,专业型研究生成为了大多数医学生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因此,进一步优化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提升科研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优势。
1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
1.1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是“5+3”医学教育模式,即5年的医学本科教育,3年的硕士研究生教育[2]。在我国有部分医学生是七年制的本硕连读或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分别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3]。部分国内高校还开创了特色医学培养模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出的“4+4”学制,前4年学生主要接受非医学本科教育,后4年为医学专业教育,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我国医学生学习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就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当前硕士研究生主要分为医学专业型和学术型。前者要求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实习[2],同时做少量以临床为主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以临床内容为主的毕业论文,临床考试和答辩合格后即可获得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2013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将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以尽快培养一批临床技能合格的医学生。专业型研究生在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俗称“四证合一”[4]。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四证合一”的诱惑让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当之无愧的首选。学术型研究生,对临床轮转实习无硬性要求,主要任务是发表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论文。国内多数高校都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一般来说要求发表SCI论文,并有具体的影响因子指标,达到相应指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仍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相比于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条件似乎更严苛,因此成为了医学生们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5]。
1.2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问题
探求临床医学专业预实习模式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年龄18~21岁,均为五年制本科生。其中50人作为观察组,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预实习模式。50人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执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第1~5学期不安排实践教学,在第6~7学期安排配合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见习,在第8~9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在第10学期安排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即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两段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2)预实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