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义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知识的教学,能够逐渐产生审美意识,并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逐步构建对于美术的兴趣,进而培养其对于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就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而言,美术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性格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实际的美术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足。而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优秀教学模式,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中的种种问题能够做到有效地解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美术课堂学习效率方面,互动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互动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是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获得优质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对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是提升自身能力以及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关键任务。

关键词:美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一、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1.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理论上讲,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之间寻求切入点,将教授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在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体验。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以保障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构建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机融合也能够做到精准把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对于课前准备以及课后延伸教育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缺失。而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局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完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需要将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拓展,从课前到课中进行分别规划,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创造更多可能。就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而言,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在美术相关方面的真实兴趣取向,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对以上两点有了明确把控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进行有机融合,为课堂实践中互动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这源自于教师前期充分的准备,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互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长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建立对于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实际学习效果。

2.义务教育美术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互动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其本身具有良好课堂互动性的同时,也兼具内容上的包容性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为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环节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对于教学内容产生“疲乏感”。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教学理念陈旧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新意,长期处在这样教学环境中,学生也容易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美,更无法完成美术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并且让学生在“沟通”中学习,也能够使其更容易感受到美术中的“美”,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乃至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利好作用。对于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兴趣具有极高的需求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实际需要,并且还能够通过更加广泛的教学内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体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为保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

(二)基本目标

到2014年,全区城乡义务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全省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管理制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入学机会均等化,城乡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全面接受国家教育督导验收。到2018年,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阅读全文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浅议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与奖励性支持;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十一五”期间,在各个部门的大力努力之下,这一改革得以行之有效地推行。2006年~2010年,国家用于改革的财政拨款已累计达4588亿元,其中2510亿元为中央财政,2078亿元为地方财政。与1999年税费改革前全国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重的67%相比较,2009年已提高至93%。2011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将从财政预算中拨款566.3亿元用于保障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其中,免费教科书资金129.4亿元、公用经费补助资金335.3亿元、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58.7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42.9亿元。保障机制剩余部分资金,待全国人大批准2011年预算后,按程序下达地方。

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城镇化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迁移的过程,是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被视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城镇化并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减少和城镇规模扩大,它向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提出了挑战,这其中就包括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大批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镇,他们改变了农业劳作的生产方式,转而成为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成为城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截止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4亿人。根据有关部门的推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说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发展和扩大,这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产生直接影响。

当农村人进城务工时,他们会将子女一起带入城镇,因此在迁移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跟随父母一起离开农村的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他们的离开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生源的减少,即使留在村里的适龄学生也因教学质量的因素纷纷选择村外较大的小学就读。在我国,农村办学以行政区为基础,即“乡办初中,村办小学”。这些学校,有着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尤其是自然村内的村办小学。城镇化的发展,生源的减少,使这些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学校陷入了生源稀少的困境,村内学校办不下去。在未来,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趋势将持续存在,这些学校的适龄生源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人去楼空”的景象。另外,农村人口的流动,给农村带来的影响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转型,还有村庄数量的减少。城镇的高收入,优越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这对农村村庄的规模和数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劳动力离开农村后,往往选择在城镇定居,仅有年老的长辈留下,这不仅使得村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减少,更使农村建设的劳动力缺失,农村的发展因此而减速。尤其对于那些原本就分布偏远,零散,人口数量小的自然村,人口的迁移甚至将造成几十年后部分自然村的消失。那么,自然村内的学校也将随之消失。

这些不断“瘦身”或是将消失的农村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受惠者。国家对这些“瘦小”的学校建立了新校舍,配置了新的硬件设施,补充了师资力量。而实际上,由于在校生人数的减少,享受这些硬件设施条件的学生人数远低于它们本身可以承载的学生数量,学校的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在那些人口明显减少的村庄里新建学校,更是在将来会出现教育资源闲置的局面。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和维护投入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事实也证明了它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人口迁移而引起的适龄学生离开农村现象的出现,如果只是盲目地对所有的农村学校采用统一无差别的财政投资方式,对国家的教育经费是一种浪费,将使政策的投入无法发挥可持续使用的作用。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将面临着投入大,回报小且无法持续使用的浪费情况。因此,当城镇化的发展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提出挑战。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它在一段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方案。回顾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历史,它正是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得以完善的。因此,必须保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与时俱进,适时做出调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可持续性,以满足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

阅读全文

国内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比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种族、性别、语言、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其国内地区间发展间的不均衡。源于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又因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的均衡发展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这就使得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并且为致力于本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本文将对美国、英国、南非、韩国四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1.美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美国在均衡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方面的财政政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计划。联邦政府用于学区最大的义务教育拨款计划是标题Ⅰ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为低收入学区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教学帮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因其家庭贫困而降低学业成绩。这项拨款计划的分配范围很广,全美大约有2/3的小学生得到此项拨款。联邦政府拨款的第二部分为集中拨款,其目的是为贫困儿童集中的地区集中的地区提供额外补助,以满足特殊需要。二是州政府推进学区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财政补助计划。为弥补地方政府即学区政府的财力差异,美国州政府对下辖学区实行财政补助。衡量补助的指标主要有学区财产价值、学区财产税率、学生数。从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比例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   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均衡状况,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旨在通过对州和学区的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善农村学区的教育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为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提高教师质量,联邦政府也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为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许多州的农村学校都根据学生情况差异提供各类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为家长发放边远地区教育补贴,学生寄宿补贴,家长陪读补贴等。   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也施行了资金辅助计划。联邦主要是通过各种计划、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如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异法案计划等。州政府主要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如2000—2001年,得克萨斯州为教育服务中心共拨款9370万美元,用于扶助薄弱学校。   2.英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英国政府均衡区域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核心政策是建立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英国中小学的开办和维持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实施国家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规定设置了新型的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根据该法规定,任何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学校都可以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的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主权。中央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的实施,隔断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关联性,从义务教育供给源头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英国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方面,制订了教育行动区计划,并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项计划立足于“不让一所学校失败的目标”,旨在帮助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地区、教育标准低下的学校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摆脱困境。在改造教育行动区薄弱学校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指导薄弱学校资格的认定、举办和考核;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展薄弱学校改造的资金来源;在教育行动区内创办“特色学校”,政府投入资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   3.南非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南非政府主要是通过均衡分配公式促进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均衡。均衡分配公式是根据国家收入中各省所占的份额对各省的收入进行分配,反映了几个省级变量,包括学龄人口规模和公立学校学生入学数量、各省农村人口规模,以及根据贫困指标确定的社会保障金涉及的人口规模等。政府的均衡分配公式通过建立在相对需要和需要解决事项的基础上在各省之间对全国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促进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均衡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李银萍国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比较及启示教育经费均衡。   南非均衡校际间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通过教育预算分配实现均衡。“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非人员经常性经费分配,目的是使学校非人员经费支出方面取得平等。1999年,“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成为一项全国性政策,2005年南非对其进行修改,确保全国范围内贫困程度相似的学校都能获得相同的贫困倾斜投入,从而进一步缩小全国范围内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问题,而不只是省内校际间均衡的问题。   4.韩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韩国中央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依法由中央政府依据地方政府不同的标准财政需要和标准财政收入来分配的“国库补助金”和“地方负担金”。“国库补助金”是依据《关于补助金的预算与管理的法律》的规定设立的经费补助。“地方负担金”是由地方教育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入金构成的地方教育经费。其最主要的部分是依据《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制定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是中央政府把地方设置、运营的教育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所需经费的全部或一部分,向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转入教育税是把教育税拨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用于教育机关及教育行政机关的运营的经费。#p#分页标题#e#   韩国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历史上韩国政府选择免费义务教育首先从岛屿、偏僻地区开始的。1967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岛屿、偏偏地区教育振兴法》,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来保障振兴岛屿和偏僻地区义务教育,使所有地区的儿童都能接受同样的教育。1985年韩国政府政府公布了《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决定首先从经济困难的岛屿、偏僻地区的居民子女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再向邑、市地区推行。1985—1987年期间,政府拨款425亿韩元首先对偏僻地区的初中生实行免费教育。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又逐渐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学校餐,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减轻贫困地区家庭教育负担。   为了消除薄弱学校,促进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韩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实施包括私立中学在内的一切初级中学的平准工作,消除学校之间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的差距。撤销一批“名门中学”,增加拨款大力改善“不利学校”。在加大对“不利学校”拨款的基础上,规定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均衡。   二、共性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虽然是纷繁复杂的,但是透过其外表却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很多内在一致性,这些内在规律对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有裨益。   1.以法律为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从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基本是上升到法律层面,依靠法律来推行的。比如韩国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基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也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正是这些建立在相关法律基础上的教育财政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政策的执行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相关政策主要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直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才把义务教育均衡上升到法律层面。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努力程度也相应大打折扣。   2.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财政投入责任。比如美英等国均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当中的财政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同程度出现了中央化的趋势。从美国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2003年韩国地方教育财政来源构成中央与地方比率为72.7%:27.8%。相比而言,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和不超过10%,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速度较为迟缓的重要原因。   3.打破既得教育利益格局义务教育非均衡条件下的教育财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教育利益群体在教育财政资源上享有不平等的格局,一部分人成为原有政策的教育利益的既得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必然涉及对教育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比如韩国平准化政策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南非“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就是根据地区和学校的贫穷程度决定国家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贫困地区的贫困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支持。这些都是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重要举措。而我国推进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既得利益格局的合理存在的前提下,在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的增量范围内给现有利益格局中利益受损者象征性的补偿,缺乏从根本上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而这也正是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城乡间、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差距扩大态势的原因。   4.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管理的责任与自主权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上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的同时,仍然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的责任与自主权。因为义务教育的举办者与管理者主要是基层政府,他们更了解本区域公众的义务教育需求,上级政府并不能够以财政支持的理由过分干预基层政府的自主权。大部分国家尽管州与中央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但均未改变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的基本模式。同时上级政府在对基层政府进行财政支持时,一般把基层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以县为主”有弊端。

阅读全文

市政办义务教育发展意见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建设城西学城,打造教育名县”的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   1、深刻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是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县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各镇(乡、街道)、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强县和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的高度,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大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为重心,按照“农村教育城镇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教学优质化”的战略要求,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城西特色的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使全县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到相对公正、平等的教育,使每所学校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到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完善校园网点布局,全面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   4、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按照“高中教育集中在县城、初中教育集中在中心镇、小学教育集中在中心村”的原则,结合生源及地域交通等情况编制小学、初中教育网点,实现一个乡镇建一所中心小学、两至三所完小的目标,实施初中教育相对集中在中心镇的教育网点布局。新建居住区和旧城区改造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用地,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教育规划用地,或改变教育用地性质。   5、全面建设标准化学校。根据省定学校建设标准,按照“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学校园内建设思路,对全县布局调整保留的学校进行校园总体规划编制。当前,着力抓好县城六中和七中的校舍建设,确保两年内全面实现县城学校标准化,使之成为全县校舍建设标准化的典范。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结对帮扶力度,通过整合、重组、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区域内优质学校支持带动薄弱学校全覆盖,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6、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省里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相关优惠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规划,年以前,县域内40%以上乡(镇)中心小学具备寄宿条件;2020年以前,县域内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具备寄宿条件。要重视完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使之达到相应标准。逐步完善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场地、器材等条件,按照规定标准配齐图书;逐步完善师生生活设施,特别是食堂、住宿、卫生等设施。全面推进校园美化文化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的净化、绿化和文化建设工作,按照“60%以上学校达到‘森林学校’”的标准,创建一批绿化标准高、生态质量佳、环保意识强的“绿色学校”,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7、加强城镇中小学校建设。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把中小学建设切实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明确责任,加快改造、新建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实现新建、改建居民区的学校设置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年前,在老城区,以县中为中心,东面扩建一小,西面规划建设县六中、县八小及第三幼儿园,形成教育园区,同时,在城北新建县七中,城南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达到大型教育设施共享。年前,在城南新区新建教育园区,规划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同时在县城北区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县四小、县九小,彻底解决城区教育大班额问题。   三、实施“三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8、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招聘培养力度。深化实施教师队伍专业化战略,按照“国标省考县聘”的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新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农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和“硕师计划”,做好小学教师师范生定向培养,化解、清退代课人员,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   9、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县财政按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县教育体育局、各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按照农村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教师培训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水平和校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加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培养考核机制,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p#分页标题#e#   10、完善教师增补机制。要对义务教育学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要按照实际学生数和编制标准配备教师,严禁有编不补。在编制总额内,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及学生人数变动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师,确保村小和教学点按照每班1.5名教师的编制标准配备教师,在编制范围内每年的教师增补人数不少于上年教师的自然减员人数。严格执行城乡中小学统一岗位结构比例的规定,认真解决好农村学校英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11、完善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完善公办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班学习、城镇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和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12、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优惠政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实行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岗位结构比例、评优评先等方面,继续实行向农村学校倾斜的优惠政策。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工作,逐步提高对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标准。按照省、市部署安排,实施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食堂等生活条件问题。   13、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绩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津补贴标准等同。公办学校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资金要按国家政策予以解决。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规定,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为教职工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解决现有代课人员问题,坚决制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14、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要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公共投资计划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县级新增财力要重点用于教育事业,确保在中央和省级教育投入增加的同时地方教育投入同步增长。   15、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预算执行和年终决算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建立和完善防止发生义务教育新债务的机制,把义务教育建设项目纳入政府统筹范围,未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申报、发改委立项,不得擅自建设义务教育基建项目,确需建设,按照职责,由政府安排资金统筹解决。今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债建设。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根据中央、省统一部署相应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多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完善学生资助中心工作职能,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推进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1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中央、省、市、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全部及时落实到位。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县级统筹,并纳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管理。上级下拨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部门必须及时、足额划拨给教育部门使用,任何部门都不得挤占、挪用。积极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和财务公开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编制学校预算,将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17、加强对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税务部门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支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由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8、计提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要根据财政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要求,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支付破产或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支出、支付土地出让业务费、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含县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学校设备购置以及其他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开支。   19、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教育部门和各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立节约型学校。加强教育经费监督检查,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建立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公告制度,每年在县内重要媒体公告上一年度全县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执行情况,#p#分页标题#e#   20、督促和指导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继续增加投入。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要求建设校舍和实验室,根据需求更新设备,补充器材,添置图书。要充分保证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合理开支,保证按国家要求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特别要为德育、体育、教师培训等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整体水平   2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六个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各类公益性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快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年以前,完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投入使用,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2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国家、地方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和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课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要创新举措,开设有本县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引领学校走“规范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3、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开展“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基本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系统管理,完善中招录取将中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指标比例,“十二五”期间达到60%。改革对教师和对学校的评价办法,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育科研,加强教学指导,在分片教研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和教学合作组织,共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2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义务教育生源调配,明确每一所学校的服务范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考试、竞赛、表演等形式进行选拔性招生。不得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为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严格控制热点学校借读人数,尽快使小学、初中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非重点班,不得擅自举办各种名目的实验班。学校不得违规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教师不得进行有偿家教,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建立与全省学籍信息化管理相衔接的学籍管理制度。   25、切实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的安全,全部消除D类危房,及时维修加固B、C类危房,杜绝危房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事故发生。积极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快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安全网络建设,改善学校安全保障物质条件,增设现代安全防范设备,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校长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安全管理的分级责任机制,强化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开设安全教育课,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要重点加强交通安全、饮食饮水安全、用火用电安全、学生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校安保力量配置,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安保人员,村完小要至少配备一名由教师兼职安保人员。要加大进出校园人员的管理力度,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和在校园门口制造伤害事件。各镇(乡、街道)和公安、教育部门要及时、妥善处置校园伤害事件,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26、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深化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按上级要求安排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教育主管部门要专款专用,义务教育学校要将不低于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升级优化县教育城域网,对边远地区上网条件差的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基本建成全县村完小以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和学校信息化管理。构建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县级信息数据库建设,使学校管理在年以前基本实现信息化。   27、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工程,确保在年投入使用。同时,做好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   28、巩固普九成果。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提高巩固率,严格控制辍学率。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实行“普九控辍”七项制度,继续推行“五证”监督制,继续实行“双线三级保学控辍责任制”。#p#分页标题#e#   六、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   29、加强组织领导。各镇(乡、街道)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县政府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对镇(乡)政府、政府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政绩挂钩。要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政府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报告和监督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目标。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30、明确部门职责。教育部门承担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管理工作,要把该项工作列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发展规划、资金安排、人员调配、生源分配等方面予以落实。发改委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从先、从快、从优予以落实,每年都要安排一批发展项目。财政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落实相关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资金实行倾斜政策,优先安排;要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情况,对于预算、决算执行结果达不到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要建立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有效使用。规划、国土、建设部门要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提供必要的用地和其他建设条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与新建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防止城镇化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不足,出现盲点。各镇(乡、街)、村委会要配合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调整工作,并为学校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和其他必要的支持,有效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公安、工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电信、供电等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   31、强化督导检查和监测。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建立和完善对镇(乡、街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按照省里确定的评估细则和标准,定期进行督导评估。要重点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问题。县政府每年将对区域内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分析,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实行目标管理,防止学校出现教育质量滑坡。   32、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坚决制止对学校的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行为。继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治安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教育的风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阅读全文

国外义务教育推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种族、性别、语言、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其国内地区间发展间的不均衡。源于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又因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的均衡发展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这就使得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并且为致力于本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本文将对美国、英国、南非、韩国四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1.美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美国在均衡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方面的财政政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计划。联邦政府用于学区最大的义务教育拨款计划是标题Ⅰ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为低收入学区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教学帮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因其家庭贫困而降低学业成绩。这项拨款计划的分配范围很广,全美大约有2/3的小学生得到此项拨款。联邦政府拨款的第二部分为集中拨款,其目的是为贫困儿童集中的地区集中的地区提供额外补助,以满足特殊需要。二是州政府推进学区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财政补助计划。为弥补地方政府即学区政府的财力差异,美国州政府对下辖学区实行财政补助。衡量补助的指标主要有学区财产价值、学区财产税率、学生数。从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比例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均衡状况,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旨在通过对州和学区的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善农村学区的教育教学环境。除此之外,为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提高教师质量,联邦政府也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金。地方政府为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许多州的农村学校都根据学生情况差异提供各类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为家长发放边远地区教育补贴,学生寄宿补贴,家长陪读补贴等。   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也施行了资金辅助计划。联邦主要是通过各种计划、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如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异法案计划等。州政府主要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如2000—2001年,得克萨斯州为教育服务中心共拨款9370万美元,用于扶助薄弱学校。   2.英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英国政府均衡区域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核心政策是建立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英国中小学的开办和维持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实施国家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规定设置了新型的中央直接拨款的学校。根据该法规定,任何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学校都可以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的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主权。中央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的实施,隔断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关联性,从义务教育供给源头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英国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方面,制订了教育行动区计划,并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项计划立足于“不让一所学校失败的目标”,旨在帮助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地区、教育标准低下的学校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摆脱困境。在改造教育行动区薄弱学校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指导薄弱学校资格的认定、举办和考核;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展薄弱学校改造的资金来源;在教育行动区内创办“特色学校”,政府投入资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   3.南非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南非政府主要是通过均衡分配公式促进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均衡。均衡分配公式是根据国家收入中各省所占的份额对各省的收入进行分配,反映了几个省级变量,包括学龄人口规模和公立学校学生入学数量、各省农村人口规模,以及根据贫困指标确定的社会保障金涉及的人口规模等。政府的均衡分配公式通过建立在相对需要和需要解决事项的基础上在各省之间对全国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促进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均衡和教育经费均衡。南非均衡校际间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通过教育预算分配实现均衡。“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非人员经常性经费分配,目的是使学校非人员经费支出方面取得平等。1999年,“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成为一项全国性政策,2005年南非对其进行修改,确保全国范围内贫困程度相似的学校都能获得相同的贫困倾斜投入,从而进一步缩小全国范围内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问题,而不只是省内校际间均衡的问题。   4.韩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   韩国中央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依法由中央政府依据地方政府不同的标准财政需要和标准财政收入来分配的“国库补助金”和“地方负担金”。“国库补助金”是依据《关于补助金的预算与管理的法律》的规定设立的经费补助。“地方负担金”是由地方教育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入金构成的地方教育经费。其最主要的部分是依据《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制定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是中央政府把地方设置、运营的教育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所需经费的全部或一部分,向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转入教育税是把教育税拨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用于教育机关及教育行政机关的运营的经费。#p#分页标题#e#   韩国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历史上韩国政府选择免费义务教育首先从岛屿、偏僻地区开始的。1967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岛屿、偏偏地区教育振兴法》,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来保障振兴岛屿和偏僻地区义务教育,使所有地区的儿童都能接受同样的教育。1985年韩国政府政府公布了《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决定首先从经济困难的岛屿、偏僻地区的居民子女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再向邑、市地区推行。1985—1987年期间,政府拨款425亿韩元首先对偏僻地区的初中生实行免费教育。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又逐渐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学校餐,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减轻贫困地区家庭教育负担。   为了消除薄弱学校,促进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韩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实施包括私立中学在内的一切初级中学的平准工作,消除学校之间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的差距。撤销一批“名门中学”,增加拨款大力改善“不利学校”。在加大对“不利学校”拨款的基础上,规定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均衡。   二、共性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虽然是纷繁复杂的,但是透过其外表却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很多内在一致性,这些内在规律对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有裨益。   1.以法律为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从各国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基本是上升到法律层面,依靠法律来推行的。比如韩国政府均衡区域间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基于《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的“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和依据《教育税法》、《地方教育转入金法》制定的“转入教育税”。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也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正是这些建立在相关法律基础上的教育财政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政策的执行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相关政策主要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直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才把义务教育均衡上升到法律层面。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努力程度也相应大打折扣。   2.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财政投入责任。比如美英等国均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当中的财政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同程度出现了中央化的趋势。从美国公立中小学系统的经费来源来看,联邦政府分担的经费在10%左右,州政府分担的经费所占比例超过学区政府,接近50%。2003年韩国地方教育财政来源构成中央与地方比率为72.7%:27.8%。相比而言,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和不超过10%,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速度较为迟缓的重要原因。   3.打破既得教育利益格局   义务教育非均衡条件下的教育财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教育利益群体在教育财政资源上享有不平等的格局,一部分人成为原有政策的教育利益的既得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财政政策必然涉及对教育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比如韩国平准化政策是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南非“国家学校经费规范和标准”就是根据地区和学校的贫穷程度决定国家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贫困地区的贫困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支持。这些都是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重要举措。而我国推进义务教育的财政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既得利益格局的合理存在的前提下,在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的增量范围内给现有利益格局中利益受损者象征性的补偿,缺乏从根本上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而这也正是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城乡间、校际间生均教育经费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差距扩大态势的原因。   4.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管理的责任与自主权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比较成功的国家,在上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投入的同时,仍然保持和加强基层政府的责任与自主权。因为义务教育的举办者与管理者主要是基层政府,他们更了解本区域公众的义务教育需求,上级政府并不能够以财政支持的理由过分干预基层政府的自主权。大部分国家尽管州与中央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但均未改变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的基本模式。同时上级政府在对基层政府进行财政支持时,一般把基层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以县为主”有弊端。

阅读全文

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巩固提升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巩固提升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确保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全省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稳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全省义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二、工作举措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1.持续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合理划分省以下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义务教育支出结构,经费使用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倾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经费使用重心从硬件建设向软件提升转移,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合理性研究

摘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是多年来始终存在较大争议的热点话题.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变革,也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未来发展的实践;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但也会对学前教育非公办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从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体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予足够的保障条件,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体系;合理性

关于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很大一部分认为这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使政府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会导致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面临倒闭的危险.然而,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属性,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获得公正的教育机会,可以保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正规的、良好的学前教育,这对于学生顺利过渡到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产生的强烈冲击,也可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1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但是入园率却不高,仅能达到47.5%左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幼儿园管理缺位、政府投入有限等等,公办幼儿园具有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稳定、价格合理等优势,但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很少,入园难问题困扰着广大的家长;私立幼儿园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不得不采取底价策略,虽然价格较低.另外,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入园率低、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凸显,尚有很多学龄前儿童都无法顺利入园.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政府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密切的关系,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加之缺乏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在财政、法律和政策等方面都不能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障,也无形中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