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一体化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发展

一、关于“人”的问题

尚未进城农民的收入增长主要通过农村经济的“三大合作”(即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等方式富农,同步视条件和规划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社保逐步并轨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村落集中、土地向规模化集中,最终逐步实现用地集约化、农业现代化、环境优美化、服务均等化。农业现代化主要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品牌化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至少应达到城市主流工薪阶层的中等以上收入水平,让务农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在转变中,新型家民的培育、培训和农业科技化的应用、农业种养植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是关键。

二、关于“地”的问题

“地”是“三农”问题的根,现有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规定事实上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到的非改不可的时候。事实上,各个地方都在通过种种探索,变相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把它变为资产和资本,用以解决城镇化建设用地问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是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三权流转、抵押融资功能。可逐步探索地票交易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征用制度改革;以此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探索地票交易制度,主要指农民宅基地退还为耕地后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即城市发展中通过购买地票用以增加城市征地指标,以此实现大农村和大城市之间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城市反哺大农村。地票交易制度的根本,一是没有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以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问题;二是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差距,土地的价值有巨大差异,中间的价差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地票交易收入的大部份留给农民,其余分配给集体),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三是解决农民进城后或集中居住后原有宅基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改革,核心是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唯有如此才有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流转后可以向农村的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也可以向农业产业化企业集中经营。重点是土地性质不能改变,流转价格的确定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农民积极性的调动。

三、关于“资金”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实现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最棘手也是最大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要按照规律,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先做好规划和测算后,综合运用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政府和市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多个渠道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思考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投入产出比?现金流如何平衡?如何保证不坏账不烂账?如何实现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一是政府层面: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比例,研究财政投入、政府相关规费减免、土地出让金支出、上级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部份资金。二是市场层面:可通过政府成立相应投融资平台,发挥母基金的引导和适度杠杆作用,再通过资本市场和银行、信托、担保、社保、公积金、金融租赁、小贷等多渠道进行间接或直接融资。关键是政府和企业负债要控制在适度合理的负债比例范围内。如政府公租房的建设资金筹措,一方面由政府划拨土地和通过其他的土地出让金中解决一部份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可通过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向国开行或社保基金、公积金中心、商业银行等渠道融资。资金平衡中,大体租金收入可以覆盖融资利息,融资本金可通过未来出售部份公租房和公租房建设中配套商业用房的出售来偿还。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种方案是改革农村土地金融,允许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确权后用于抵押融资;另一种方案是参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做法,依靠政府性金融支持下的合作金融,比如成立村镇银行,打破没有有效抵押物不能贷款的商业银行规则。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四、关于产城融合的问题

阅读全文

矿业工程一体化建设探究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团队和平台等方面基础薄弱,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导向,正在践行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道路。作为新建本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内涵式发展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围绕矿业工程学科,依托“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理论框架探索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矿业工程;内涵式教育;一体化建设

党的以来,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1]。会议强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突出专业优势学科特色、汇聚各方办学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流动,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自生发展动力和新活力,中西部高校要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走出具有西部特色的教育发展路线。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2],以及2019年新建本科高校统计推算,截至2020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为724所,较2017年增加了159所。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加速发展的体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建成的本科院校正在践行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导向的发展新思路。

1新建本科学院的发展思路

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历史、行业渊源和办学特色,成立资源工程学院[3]。资源工程学院要转变为应用型学院,就要充分把握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首先办学定位应该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学院的专业体系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对接,具有应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采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模式,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队伍要结构合理,创建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有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能力[4]。资源工程学院作为新建本科学院,依托“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理论框架,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

2“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理论

“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理论由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龙奋杰教授于2018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率先提出。该理论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的核心思想,深入挖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及团队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关键的“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6]。新建学院践行一体化建设,主要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可以通过规划统筹、全局发展、减少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凝练办学特色,优化资源提升办学质量。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日臻成熟,有力地促进了蚌埠技师学院内涵发展,增强了学院办学实力,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相通,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契合。技工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学院的长远发展,运用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共同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特色专业建设,是引领技工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特色和品牌”应该是在多元化办学的基础上,保障技工院校一定办学规模的品牌和特色。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技工院校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贯穿始终,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发展。

二、积极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

1.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催生新的特色专业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特色专业要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课程实施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改进课程评估方式,构建以就业为核心,以技能为重点的教学评估机制。构建和实施参照行业、企业评价标准的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形成以实践技能、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通过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学院学生两年来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共取得国家级奖项7人次,省级奖项18人次。通过技能大赛,实现了“两个转化”:一是将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二是将参赛选手的能力培养手段转化到全体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各专业得以拓展校企合作空间,面向企业和院校承接了多个工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与市内4所职业学校的500多名师生开展技能集训和技能交流;为地区18家企业6600多人次的员工到校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企业工艺改善、设备改良、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较好地提升了各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院在原有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或促进多专业融合。如形象设计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餐饮工艺与营养专业、汽车驾驶、汽车钣喷、汽车装潢与美容、汽车模特、物流管理、LED幕墙设计与安装、无人机操控与维修等。学院还牵头成立了多专业的技能研修社团,让各专业技能人才有相互沟通和团结互助的空间。通过多专业融合的“学业+创业”教育实现成功创业,如“形象设计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创业教育”实现学生自主开设公司创业。

2.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阅读全文

新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分割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仍面临着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城市房价过高;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等等。

1.户籍制度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享有不同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通常而言,城市户口有着较高的“含金量”,承载着较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有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身处社会底层,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教育医疗差。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城乡发展不均衡。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农村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扭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远高于世界平均比值1.5。其次,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城市以服务业、工业等为主,有着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农村以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再次,城乡人口素质差异大,农村人口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1%;城市人口以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最后,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差别很大,城市的教育、医疗、通讯、交通、文化等方面普遍高于农村,这种公共资源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

3.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阅读全文

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措施

摘要: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此能够促进企业各项信息的集中,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效果的提升,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在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财务业务一体化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内部管理;措施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运用,则能够构建对应的系统,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建设,这就能够为企业各项信息的集中汇集提供有利途径,管理者只要进入到系统中就能够对有关信息进行查询和了解,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推动企业稳定持续运行。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迫切要求其做好内部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这两个方面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都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更应当注重这两个方面的管理。不断探索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概述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含义

财务业务一体化指的是借助于软件系统和网络平台的集成IT环境,将物资采购、项目管理、财务流程等核心业务融合起来,实现数据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其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是全新管理理念的代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流整合以及共享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对应的软件系统,实现ERP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并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更新,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促进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演变过程

阅读全文

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基于当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课程中采集、处理和解释相互脱节的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地处油田勘探一线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地震勘探课程三大环节的完整衔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新工科背景下示范实践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实践课程;新工科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国家最主要的战略能源。近年来,在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导下,党中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多次强调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在国内高校争先开设东南沿海新校区的大环境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入新疆油城建设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油田一线的地域优势和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充分融合,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1-2]。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地球内部构造识别、自然资源勘探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目前寻找油气最主要的手段,地震勘探发现了国内外90%以上的油气田,因此成为国内外石油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地震勘探课程的讲授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内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地处油田一线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油田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课程教学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逐步形成了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环节一体化、校企合作一体化以及专业和思政一体化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

(一)三大环节一体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地震勘探本科课程主要以室内理论授课和野外实习相结合。地震勘探课程的相关实习通常集中于野外地震采集部分,而地震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两大环节往往缺少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对学生的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地质解释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对于地震勘探课程的全面理解和认知。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校区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充分覆盖“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各环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本科阶段开设“地震勘探原理(64课时)”“地震资料数字处理(64课时)”和“地震资料解释(32课时)”三门理论课程,分别对应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环节。后续设置为期三周的“地球物理野外实习”、两周的“地震资料处理”和一周的“地震资料解释”三门实践课程。首先,通过三周的“地球物理野外实习”课程,校区教师与油田专家指导学生掌握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方法和工作流程,然后在校区地球物理实验室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工作。完整的地震勘探理论课程和丰富的地球物理实践教学形成三个环节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校区培养应用型石油人才提供了保障。

阅读全文

工业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探究

[摘要]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更好地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以此更好地达到《中国制造2025》对机电一体化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现在我国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思考,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的实训中心,将人才培养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在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不断的建设当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为新的时代带来适应性强且专业化的人才,更容易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阅读全文

高校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摘要: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方式。文章对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图书馆和档案馆作为高校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主要渠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以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一体化的服务为发展目标,节省用户在获取信息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伴随用户需求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和档案(以下简称“图档”)信息资源的价值。

一、高校图档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一)用户需求方面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服务的用户结构组成主要是在校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这样的用户结构相对稳定,便于明确用户的需求。在当今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如何让师生在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准确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而无需在图书馆、档案馆两个馆藏地重复搜集工作,高效辅助师生作出知识和决策方案,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从图档信息中挖掘出高度相关的资源,加快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合理配置,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最终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根源共性方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