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学门类艺术教育路径探讨
摘要:自2011年3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开始,艺术学就成为了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标志着我国的艺术教育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今天,本文主要就课程研究的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路径之思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路径,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艺术学门类;艺术教育;路径;思考
从2011年5月开始,一级学科的大调整中,艺术学科最为调动最大的调整门类,一共下设了五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可授艺术学、工学)。这表明艺术学开始在中国教育界中得到正名,表明了艺术学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与取得的实际成果相矛盾的教学现状。足以证明研究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路径之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研究基础
(一)学科门类的涵义
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引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科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工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我国的学科分类
学科建设论文:艺术学科创建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李荣有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现状简析
关于艺术学门类下相关一级学科的设置,最初国务院学位办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提出最好设置3个一级学科的意见。应该说,从传统的学术文化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此意见无疑有着深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为了解决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各种矛盾,经不同层面的多番研讨和论争,最终突破了这一限制,通过了艺术学科评议组提出的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的议案。之后,为了兼顾相关学科的需求和要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又将美术设计艺术学一分为二,成为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共计五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确定后,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艺术学理论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艺术学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设,属于史无前例、无从参照的新事物,这就只有依靠艺术学理论界集体的智慧,一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审时度势,迈好关键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和秉承传统学科发展完善的理论理念及其长期实践的经验,兼容并蓄、提炼升华,客观科学、扎实有序地实现传统与现代接轨这一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命题。在此用“史无前例”一词,可能会遭到质疑,因为百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了艺术学的学科概念,中国的艺术学也是得益于西方艺术学理论理念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学科。但若进行系统地分析即可看到,处在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中西方艺术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定义、对象、范围及其精神实质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如贡布里希所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3]
比如说西方人口中的“艺术”惯性指向于美术,中国的“艺术”则包含所有的艺术门类;西方的艺术学仅仅作为造型艺术的一般性理论,中国的艺术学则包含着多个艺术门类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实体运作系统。故此“艺术学”与彼“艺术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属于世界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不仅要尊重二者之间永恒的共性特征,又要尊重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起步之脚才能踏向实处。在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设置的酝酿过程中,如凌继尧先生所强调,大约遵循了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传统的原则,第二个是现实的原则。所谓传统的原则,即根据传统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学术名称、研究对象、范畴、命题、概念、术语和问题域等设置相关二级学科。现实的原则,即拟设置的二级学科,一是能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并且确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二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业绩,我们应该给予它合法的地位,从而促进它更好地发展;三是这个学科涉及多种艺术门类,而不仅仅涉及某一种艺术门类。根据以上关系准则,提出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两个传统意义的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应用理论二级学科的主张。[4]目前统一的学科设置标准尚未出台,不过据了解,在各高校自主设置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中,已经涉及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创意、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
些许思虑
负责任地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既是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艺术学科确立自身价值的大好机遇,又是对中国艺术学人的智力、魄力与理智的严峻挑战。因为学科建设是百年大计,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最要紧的是要选准方向、定好目标,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5月于杭州举行的“2011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向度暨对策研究高端国际论坛”主题发言中也再次强调:“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1]8并谆谆告诫老师们“千万不要去抢地盘”,不要“为了整合资源,把人家人文学院的、历史学院的、哲学院的等其他学院的老师全部拉过来申报。本来就是独立门户了,要以我为主了,结果又反客为主,这不行”。“有的时候,本校校内的资源的共用也是可行的,这得有个度,不要搞成了拼凑。”[1]14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等多种矛盾的存在,在截至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如仲呈祥等学者担忧的一些抢地盘、拼资源等现象。比如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在现行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中,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故各高校无不希望借此机会扩大自己学科点的数量,以致在学科设置过程中出现“化整为零”、东拼西凑现象。更加值得深刻思考和检讨的是,艺术学理论本是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此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学问。这一学科的突出特征是综合性。
按照传统的一般性学理结构原则,人们常有“史、论、评不分家”的说法,因为三者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而在这个学科尚未拧成一股绳的初级阶段,就简单化地将其拆解开来,或者更多地将一些本来的三级学科(专业方向)强化为所谓的“特色性”二级学科来建设,极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学界都以崇尚学理规范、学术规范等为基本标准的时代,在作为“百年大计”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起跑线上,中国艺术学界需要清醒头脑,谨慎从事,不能够让暂时的利益冲破了理智的防线,因为这个天平一旦倾斜,矛盾和困难不但不会消减,而且会纷至沓来。目前值得思虑的核心问题约有以下几点:顾名思义,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理论,也是学术文化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规律支配下,经我国许多代人共同努力而开创的一个新局面,二、三级学科的设置更应体现综合性原则。然而,倘若我们在做法上继续沿袭已经过时了的“科技文化为中心”模式进行切块分割,则恰恰是违背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理念和学科宗旨,形成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走向。我们可以草草地算一笔账,比如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可设置六到八个,音乐舞蹈学等一级学科则可设置十四五个,那么,同一所学校如若同时建设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起码要建50余个二级学科,按每一个二级学科设一个三级学科(专业方向)需3位教授计,至少要有150余位教授,而在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建制的音乐、美术及至新建的设计院(系)中,能达此指标者恐怕寥寥无几,必然出现空巢现象,这就势必要做那些拉郎配、拼资源等不应该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战国策》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5]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据悉,在关于学科设置问题的酝酿过程中,艺术学差一点被取消了资格。除诸多客观原因以外,本学科在十余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表象上的繁荣,缺乏学科内聚力的夯实打造应是内因所在。中国是个文明的国度,自古就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等美誉,西周时期就制定了国之礼仪“五礼”,截至如今,许多传统的伦理纲常,依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的理念之中,成为约束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保持社会群体间井然有序的基本砝码。艺术学理论一、二、三级学科的设置,理应遵循一个基本的伦理关系准则,不能够成为无“礼”取闹,如若伦理关系错位亦将贻害无穷。#p#分页标题#e#
艺术学科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艺术学科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具有综合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在艺术课堂中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操作,培养良好使用工具的习惯。艺术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养成其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艺术学科;安全意识;自我保护
在艺术学科中,如美术、书法、设计等学科,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若偏重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若偏重操作,又极易发生安全问题,导致教师处于两难之间。笔者从艺术课堂安全问题的角度展开分析,从而了解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为安全教育提供借鉴,期望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的安全能够得到切实有效保障。
一、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艺术学科的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教材条件,可以将教材中出现的事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挖掘潜藏在教材中关于安全教育的因素,寻求突破口,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在行动上付出努力。例如,在学校教学阶段,美术课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使其在亲身体验后了解如何处理安全问题,掌握安全技巧,学到实际可用的安全知识,使学生的安全教育从“静态教育”转变成“动态教育”,更具备实效性。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艺术学科安全教育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一)艺术教师安全意识不强
艺术教师了解安全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和日常生活经验,对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到位,而且对于教师培训多为教学方法与技能等方面,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在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艺术教师由于缺乏应对经验以及处理事故的能力,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安全。
大数据时代下艺术科研管理研究
摘要:艺术科研管理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有效的科研管理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大数据时代艺术科研管理面临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带来新的认知和思维启示,分析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能够以新的视角探讨新时期如何按照国家要求推进高校艺术科研管理。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科研管理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艺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需要大发展大繁荣。高校艺术科研管理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艺术学科的综合实力如何,与其自身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有效的科研管理,对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
(一)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
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是这个时代赋予广大艺术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艺术学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必须将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艺术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这就离不开合理规划、周密组织、综合协调和高效运行的艺术科研管理。只有正确认识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才有可能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艺术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当前,艺术科研管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艺术科研管理范围的复杂性。学科是人类对知识体系或知识系统的归纳分类。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表明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性。艺术学下设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并存。5个学科下共有33个专业,每个专业有不同的形式和载体,成果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第二,艺术科研管理对象的特殊性。艺术专业教师是高校从事艺术科研的主力军。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因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观念,以及受艺术院校以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业务和教学技能,但是科研的意识不是很强烈,科研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科研的能力和素养不是很强。第三,艺术科研管理制度的宽泛性。作为学科门类中的一颗新星,艺术学独立不过6年的时间。独立的学科门类并不意味着科研管理制度的独立。艺术科研管理整体上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思路和设计,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原则性的内容很多,但针对艺术学规律和特点的细化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特性的构建,指导力和标准性有待加强。第四,艺术科研管理模式的模糊性。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和思路密切相关,是管理部门的具体实践,也是管理发展的内生力。艺术科研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职能定位尚不清晰,对学校内部,是行政部门还是教辅单位,对学校外部,是单一沟通还是联合协作,这些都尚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带来的管理模式上的模糊性,直接影响到艺术科研资源的配置,影响到艺术科研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能力和素质。
(二)艺术科研管理的发展要求
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新趋势
【摘要】“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着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样式。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审视,传统通识教育模式必须适应传播渠道的变化,与新的技术和思维进行深度融合,主动求变。于是渠道的变化带来了主体、内容和效果评定上的转变。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通识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突破为例,试图探索出适应新时代教育传播学的新门路。
【关键词】教育传播学;网络传播;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变换过程。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教育目标、渠道改变了,对原有通识教育培养模式产生了冲击,对相关的教学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教育领域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1]。具体而言,互联网在与传统的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管理模式相融合之后,既可在教育影响力范围上产生极大突破,又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做到个性化。这直接提升了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管理的效率,“物联网技术能够提升教育环境与教学活动的感知性,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泛在网络技术能够增强跨组织边界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云计算技术能够拓展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共享性。”“互联网+”思维下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
一、“互联网+”思维下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以瞬息万变之势革新了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对各行各业提出新的需求与目标。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互联网+”思维对我国经济形态的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思维下教育也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适应时展。首先,从横向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相较于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一流大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高校人才的输出不仅仅要进一步契合各个产业发展所需,更要与时俱进,立足民族,具有全球化视野以及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其次,从纵向的政策方针角度而言,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通过并由国务院印发;2017年9月,《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紧接着10月,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2018年,“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重点对中央两部委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工作考虑做了说明。因此,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在新趋势下需审时度势,顺应时展与政策要求。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状况,以实现一流大学为目标,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突破点,一方面致力于为新时代培养出创新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致力于探索出实现时代教育传播学的新路。
二、渠道变化下教育技术的迭代
“互联网+”首先建立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因此教育传播学的变化体现为“数据驱动学校,技术变革教育”[2],即技术将与教育深度融合、与个体的人相配合,硬件条件的更新,直接推进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演变。对于传播过程终端的学生而言,新的传播技术让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大大扩容。
艺术学和艺术史
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些知识领域对它进行研究。但是,专门研究艺术的科学———艺术学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而艺术学在我国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则是近几年的事。90年代中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中增列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与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电视学、艺术设计学等并列)。在此前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相继建立了艺术学系。由于学科初创,我国的艺术学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怎样从事自己的研究?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艺术研究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保持纯正的品位,并从自发走向自觉。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依然困扰着艺术学研究者、或者在实际操作上令人含混不清的这些问题,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由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美学家、现年94岁高龄的马采先生作了确切而明晰的回答。我国最早关注艺术学独立运动的学者是宗白华。1925年他从德国留学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旋即更名为中央大学),1926~1928年他作过艺术学系列讲座,并写有两份相当完备的艺术学讲稿。不过,这些讲稿在他生前未能发表,90年代才收进《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马采于40年代初期写了6篇艺术学散论,其中带有纲领性的第1篇于1941年发表于《新建设》第2卷第9期。这6篇论文都收入马采的《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这6篇论文迄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们表明马采不愧为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先驱者。 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过程直接制约着它在相关学科中的定位、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及艺术学的产生,人们都会提到德国学者德苏瓦尔于1906年出版的名著《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本著作中译本收入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译本和它所依据的英译本都很不妥当地把书名译成《美学与艺术理论》。殊不知对于德苏瓦尔来说,“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不仅是一个书名,而且是他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他开展了艺术学对美学的独立运动。在他的这部著作出版的同一年,他创办了与他的著作同名的刊物《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该刊现更名为《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年刊》。作为国际上权威的美学刊物,它反映了德国20世纪美学发展的历程。1913年,他又在柏林主持召开了题为“美学与一般艺术学”的第一届国际美学会议。翌年,出版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会议报告》。德苏瓦尔认为,传统美学研究两组问题:审美价值和艺术活动。由于这两者的区别,现有必要把艺术活动单独归入艺术学的门下。尽管对德苏瓦尔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尽管美学仍然继续研究艺术活动,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艺术学是作为美学的一部分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而最初主张艺术学独立并从事艺术学研究的,正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批美学家。马采艺术学散论之一的标题《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就表明他洞察国际上这股学术潮流的发展,并极力主张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过去以为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一切美的对象,并不限于艺术,即凡是能够给予我们美的感受的自然物以至人类的行为,无一不在研究之列。”“因此,就是美学者自己,也不得不提出限制研究对象范围的要求,主张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应该获得独立。”(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第1页。下文凡引述该书的,只注页码)。在这方面,马采的观点和宗白华的观点相吻合。宗白华在20年到:“艺术学本为美学之一,不过,其方法和内容,美学有时不能代表之,故近年乃有艺术学独立之运动,代表之者为德之MaxDessoir(马克斯•德苏瓦尔———引者注),著有专书,名Aesthetikandallgemeinekunstinseeschaft(《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引者注),颇为著名。”(《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511页)。 一门学科只有确定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它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不会被其他学科所代替。顾名思义,艺术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那么,凡是对艺术的研究,是不是都可以称作为艺术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理解德苏瓦尔的一般艺术学的概念。 一般艺术学是相对于特殊艺术学而言的。“特殊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个别的本质、创作、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事实的科学”(第8页)。它们是音乐学、戏剧学、诗学、美术学等,其中有些已具悠久的历史。关于一般艺术学的对象,马采作了一个相当精到的说明:“一般艺术学就是研究那些关于艺术一般的本质、创作、鉴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创作和种类的原理和事实的科学。特殊艺术学的知识,即各种艺术史和各种艺术学所提供的资料,虽然不断被参考被利用,但一般艺术学的研究决不是对戏剧、音乐等特殊现象的直接的探讨,也不是对宋代绘画或顾恺之等某一时代某一作家的具体作品的解剖分析,而是以艺术一般的抽象的概念作为对象作理论的考察”(第9页)。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学就是这里的一般艺术学。显然,远非对艺术的一切研究都可以称作艺术学,只有对整个艺术现象的综合研究才配的上艺术学这个名称。马采具体研究了艺术、艺术家、艺术活动(创作与观照)、艺术美的类型、艺术源流(发生与发展)等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例如,他提出“创作与鉴赏正是艺术理论不可分割的两面。没有不被创作的艺术,也没有不被鉴赏的艺术。鉴赏便是创作,创作便是鉴赏”的见解(第695页),曾得到冯友兰、贺麟、金岳霖等人的赞赏。 艺术学和美学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除艺术学外,美学对艺术最为关注。美学和艺术学都研究艺术,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马采缓引了格罗塞在《艺术学研究》中的有关论述:“艺术学为了最后认识艺术的特质,必须采取和旧的艺术哲学完全不同的方法。”“艺术的真正科学的认识,只是从对艺术的实际感情产生出来。因此不论是创作者或鉴赏者,只有能够认识艺术的人,才能真正感受艺术”(第17页)。艺术学研究既要反对“集满堆庞杂的资料”,又要反对“设计其冒险的空中楼阁”(第7页)。马采强调指出“还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这在当时是美学,同时也是艺术学———之所以能永葆其不朽的青春,而布瓦洛之所以不堪莱辛之一击,就是因为前者是以艺术的事实为基础的归纳的理论,而后者却只不过是演绎的空中楼阁而已”(第18页)。这些使我们想起德苏瓦尔的观点,他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中既不满意哲学美学“自上而下的”方法,又不满意心理学美学“自下而上的”方法。他主张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所谓“自外向内的美学”,“即以相同的分量去艺术地感觉和科学地思考”(德苏瓦尔《美学与艺术理论》第6页),从分析具体艺术出发,走向艺术哲学的高度。例如,被日本竹内敏雄主编的《美学事典》称为“艺术学之祖”的德国艺术学家费德勒在分析同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式理论。他把自己的理论看作为一种实践美学,他的理论首先面向艺术家,对20世纪初期西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产生很大影响。我们认为,美学研究各种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的普通规律,艺术学研究作为审美价值的艺术价值的特殊规律。这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美学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其研究带有哲学意味,美学研究比较思辨、抽象。#p#分页标题#e# 而艺术学研究艺术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涉及美学范围,具有不自觉的美学性质,艺术学研究比较实证、具体,它比美学更加关注艺术实践。马采为艺术学作了准确的定位:艺术学是“联系美学和其他特殊艺术学的一门科学”(第2页),“艺术学到了艺术哲学,便最后进入到本来的美学的领域了。艺术哲学在艺术学中是最接近美学的,即受美学影响最深的科学”(第18页)。 半个多世纪以前,马采就对艺术学的独立坚信不移:“目下正在发展过程中的这门新兴科学,难免不受一些眼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人的非议和反对。但只就方法论方面说,这门科学独立的必要性却是毫无疑义的。”(第1页)在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兄弟院校已经建立了艺术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的逼人形势下,在艺术学研究中曾着先鞭的中山大学是否有新的举措和动作,我们且拭目以待。
兴趣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初中美术也逐渐受到重视,实施创新教学。在中学,艺术是需要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促进师生互动,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艺术知识和技能,突出学生艺术学习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教学
应用了解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有效整合理论、技术、情感等教学模式,这可以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主要因素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对美术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降低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不利于美术课程对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兴趣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充分,积极参与,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和审美素质,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为以后的相关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借鉴。
一、初中生对艺术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一)受教育事业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学生和教师较为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主修科目上,对不需要考试的科目不够重视。部分学校的艺术课堂较为放松,教师让学生随意画画,缺乏实用的绘画技巧教学。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在一段时间后直接取消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附属科目,让学生专注于升学考试的科目,以取得优异成绩,升入高中,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事业的影响,学生对艺术学习不感兴趣。
(二)学校不重视艺术教育
谈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设计实践能力具有指导作用,但因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庞杂性、知识覆盖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现阶段艺术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实践,该文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思考;艺术类院校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设计学科的公共课程,在综合型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均有开设。其课程名称由于不同院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中外工艺美术史等名称[1]。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同行的交流经验,发现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难以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进而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学生来自各大美院附中或美术学校。这类学生接受过长期正规的美术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但文化课成绩相对薄弱。第二类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在这类学生中,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将美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定期参加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进入高中后,因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鉴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集训,进而考取理想的院校。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兴趣淡薄,没有参加过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但因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考取理想中的本科院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升学选择以美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高中后期阶段才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过长期或短期的美术培训或集训考取相应的院校,在大环境下接受艺术氛围熏陶,对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作为一门知识内容丰富、庞杂,涉及面广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较为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与掌握复杂、系统的艺术史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艺术史论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2.课程课时设置少,导致轻视态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