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欣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化中学语文分层教学法运用
摘要:
分层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改革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分层教学法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信息化教育环境的结合应用,促进高中生的全面性发展,本文从高中语文角度,对信息化环境的分层教学法的运行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学语文;分层教学法
引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支持。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性教育改革,分层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的新型教育手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同步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高中生的语言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社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形式。
1分层教学法概述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其人文素养与做人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选课在教学和管理层面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公选课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以河北唐山某高校为例,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公选课管理、整合公选课教学资源、提高师资水平的可行性措施,以期能更好发挥其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管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高校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自主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由于高校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校有3万余名在校本科生,每学期开设约200门次公选课,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素质拓展课程,另一部分为技能提升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又分为11类,分别为:哲学历史类、语言文化类、经济管理类、法律法规类、自然环境类、信息技术类、艺术欣赏类、医学保健类、创新创业类、交流沟通类和品德修养类;技能提升部分包括语言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实验类等4类。本文从教学管理角度,对我校公选课的开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公选课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设课程随意,追求数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校公选课的开设流程,主要是由教师本人申报,所在学院进行审批,最后由教务处审核通过后,面向全校开设。为使公选课尽快成为门类齐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规模化、体系化的课程类别,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2]等目的,政策倾向于积极扩大公选课规模,鼓励尽可能多的教师开设课程,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所在学院对于申报教师的授课资格审查较为宽松,尤其对艺术欣赏类课程(古诗词鉴赏、音乐欣赏等)和沟通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类课程(大学生礼仪、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等申报人数少,却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的开设申请更是一路绿灯。在不能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公选课开设管理办法的情况下,致使一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对所报课程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规划,盲目申报,开课随意,缺乏课程建设的稳定性。这样就导致所开设的公选课往往只是为了开而开,教师对于公选课的建设过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备课、授课、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影响了公选课的授课质量,进而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偏低的出勤率。同时,公选课的师资力量缺乏,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教授、省(市)级教学名师、校级优秀教师等忙于专业课教学和科研,不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选课的教学任务中。以我校为例,2015年共有87名教师开设公选课。可以看出,在87名教师中,有大约10名没有独立上课资格的助教在独立承担着一门公选课,助教和讲师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多,而授课经验最丰富的教授只占总人数的20%,大约有17名,在所有的授课教师中只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市级(校级)优秀教师。
2.学生选课盲目被动,学习态度不端正。首先,学生在选课之前,对于待选课程的信息量了解较少,仅仅是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地点和一段简单的课程介绍,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盲目选课,开课之后才发现授课内容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最终导致听课不认真甚至是旷课现象的发生。在对我校参加选课的13794人进行的关于选课影响因素[3]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如图2)。随大流、挑热门和易拿学分两项占了总人数的53%。选择随大流的学生大多出于从众心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相对较差,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选择了什么课程,自己就选择什么课程,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选择、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选课之前向师哥师姐了解情况,寻找日常管理与最终考核较为松散的课程,他们选课的目的是学起来轻松,考试容易通过,最终能够轻松获得选修课学分。此外,学校为了避免公选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冲突,尽量扩大学生选择目标课程的机会,大部分公选课都开设在晚上或周末。这种开设方式的弊端是授课时间与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重叠,导致本来就盲目选课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以各种理由缺席,逃课现象严重。
3.考核制度不严格,缺乏教学评价。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监管不够,我校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没有把校公选课纳入进来,比如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讲稿、教案、作业和试卷等教学检查项目并不包括对校公选课的检查;教务处聘请的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抽查式听课,也将公选课排除在外,致使公选课处于无监管状态;其次,学校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大力提倡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多样化,希望授课教师找到最适合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但在学校对考核方式缺乏必要的评估监管的情况下,授课教师逐渐将考核方式简单化,大多为平时成绩加主题论文的方式,平时成绩多为课堂出勤率或者随堂测验,而课程论文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授课教师在备课不充分、考核形式化的情况下,为了能在最后的学评教中获得高分,往往会不顾学生平时成绩的好坏、论文质量的高低,主动帮助学生顺利过关,是否上课,学习好坏都是一个结果,这样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公选课的教学评价部分不受重视,学校方面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探索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特点
1.重视音乐基础教育,增加课堂音乐实践机会
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聘请校外音乐专家进校辅导,开设了“声乐技巧训练”“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程,把音乐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弹琴、学生唱歌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唱和演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机会。例如,“艺术欣赏与实践”课,教师在解析某一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学生先进行个体视唱,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不少学生经过提示,其自然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会显现出来,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和谐。示范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研讨,共同得以启发和提高。
2.完善学生艺术团等音乐艺术实践载体
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学校既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又要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不同的实际,强化实践,具体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合唱团成员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节目编排上,可适当回避难度高、技巧复杂的大作品,而去选择曲调悠扬、易于上口的“小节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在实践中进行普及式引导。信息科大学生合唱团从尝试排练十几个人的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Downtotherivertopray到有50人参加演出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金色的光》等节目,校管乐团也在总政军乐团一级指挥范四亭的指导下,注重实践训练和演出并多次获得好成绩。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合唱、管乐、舞蹈、话剧、艺术教育论文等各类项目,共获得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合唱团和民族舞蹈团还被吸纳为北京青年艺术团成员,在春节前深入基层,为全市一线青年举办专场慰问演出。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社团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之中对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采取日常活动与全校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参与率
创建一个有利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艺术实践参与机会,是高校音乐艺术实践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科大采取院系音乐活动与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举办的“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新年音乐会”“新生风采大赛”“红五月艺术节”等音乐实践活动;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类声乐歌舞、戏剧话剧等联欢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艺术团、相声社、广播站、吉他协会、音乐联盟、街舞社、动漫社、电影社团、手酷社、书画社、网络电视台等十余个艺术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层面,给予了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全面认识。学校还积极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全面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吸引人、凝聚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高校旅游专业可行性茶文化论文
一、茶文化课程的设置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简述音乐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中的影响
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特点
在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方面,根基丰厚、传统优良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有着较为成功的做法,他们不但开设了多种音乐教育类课程,还面向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设立不同系列与层次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北京大学组建有大学生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清华大学拥有合唱团、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11支队伍,是国内大学中规模最大、综合艺术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体,这对全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和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示范作用。清华大学试行的“十分钟课堂音乐会”很有实践意义。
刘欣欣教授认为,“针对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才能的情况,也为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挤出约10分钟的时间,设立课堂音乐会,激励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参加表演者的现场表现记为平时成绩之一,从而带动课堂的互动和热烈气氛”。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加入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心理素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科大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将“重视艺术教育,尝试多种音乐艺术实践形式”确定为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文化工程,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重视音乐基础教育,增加课堂音乐实践机会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聘请校外音乐专家进校辅导,开设了“声乐技巧训练”“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程,把音乐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弹琴、学生唱歌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唱和演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机会。例如,“艺术欣赏与实践”课,教师在解析某一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学生先进行个体视唱,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不少学生经过提示,其自然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会显现出来,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和谐。示范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研讨,共同得以启发和提高。
2.完善学生艺术团等音乐艺术实践载体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学校既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又要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不同的实际,强化实践,具体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合唱团成员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节目编排上,可适当回避难度高、技巧复杂的大作品,而去选择曲调悠扬、易于上口的“小节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在实践中进行普及式引导。信息科大学生合唱团从尝试排练十几个人的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Downtotherivertopray到有50人参加演出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金色的光》等节目,校管乐团也在总政军乐团一级指挥范四亭的指导下,注重实践训练和演出并多次获得好成绩。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合唱、管乐、舞蹈、话剧、艺术教育论文等各类项目,共获得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合唱团和民族舞蹈团还被吸纳为北京青年艺术团成员,在春节前深入基层,为全市一线青年举办专场慰问演出。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社团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之中对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采取日常活动与全校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参与率创建一个有利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艺术实践参与机会,是高校音乐艺术实践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科大采取院系音乐活动与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举办的“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新年音乐会”“新生风采大赛”“红五月艺术节”等音乐实践活动;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类声乐歌舞、戏剧话剧等联欢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艺术团、相声社、广播站、吉他协会、音乐联盟、街舞社、动漫社、电影社团、手酷社、书画社、网络电视台等十余个艺术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层面,给予了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全面认识。学校还积极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全面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吸引人、凝聚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思考
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
一、茶文化课程的设置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探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该文研究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提炼民间文化精髓,并探讨在民间文化视角下如何构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该文旨在借助荣昌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构建一套较为成熟的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基于乡土美术资源的民间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精品课程,有利于开展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美育资源;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秀民间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促进“非遗”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遗”教育新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荣昌历史悠久,素有“海棠香国”和“渝西明珠”之美誉。在荣昌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荣昌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荣昌有着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如:荣昌夏布享誉内外,扬雄曾在《蜀都赋》中赞叹“筒中黄润(夏布),一端数金”,如今远销东南亚各国;荣昌陶瓷历史悠久,其中安陶素有“泥精”之美称,在陶瓷行业中独具特色,其产品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而享誉中外;荣昌折扇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深受人民喜爱;荣昌桥、荣昌猪、荣昌海棠花等都是荣昌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此外,还有路孔古镇、河包白塔、清升罗汉寺牌坊等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为民间文化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荣昌具有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为我们探索中学美术课程新路线提供了文化基础。因此,在现行美术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探究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1.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途径发生巨大变化,书籍、报刊、电视等途径已逐渐被网络所取代,各类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家呼吁学生的审美方向回归传统,强调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继承传统的文化符号元素。回归生活,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的乡土美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途径的有效探索。首先,师生要“走出去”。教师要走出课堂,到民间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逐渐完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实地体验和田野调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荣昌安富陶艺小镇考察、调研,参观荣昌陶艺博物馆,了解地方陶器发展史;参观夏兴古窑遗址;还可以走进镇上的陶艺手工作坊,感受能工巧匠的精思妙想,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其次,学校要虚心地“请进来”。荣昌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荣昌折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子福、荣昌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梁先才、荣昌区陶艺实践基地的陶瓷艺术家赵宁宁老师等。邀请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讲座,同时邀请他们举办展览、现场演示等各种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在享受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高校园林设计个性化研究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强调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也是近年来各高校顺应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除了在知识内核上作出相应调整外,外在硬件的个性化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顺应高校园林的时展趋势,结合当下高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环境作出高校园林设计的个性化分析。
[关键词]
高校;园林设计;环境;个性化
1高校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个性化
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是核心。高校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园林设计也就成为高校建设的支架。园林设计的最基础材料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自然的、朴实的、简单的存在的[1],在高校园林设计中要想利用好这些自然淳朴的材料就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别是针对高校中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环境欣赏者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对美的绝对渴望。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就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这里要体现写意般的美感,用较高的审美标准及严苛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自然景观的美感。千篇一律的简单规整显然是满足不了以上较高的要求,所以本文提出以功能性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形式的改变。比如对区域的划分,着重强调实用性为准。自然交通道路更是有很大的个性化文章可作,这是一个校园的灵魂所在,是校园园林建设“不起眼”的关键。所谓这“不起眼”是因为它不以自我存在为主导,它不是一道主要的风景线,但却联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处风景,可以是林荫路,可以是鹅卵石道,无论怎样的存在都是设计和建设中的关键一笔,而结合校园交通建设更需要个性化的体现。所以这些自然景观的建设设计如进行个性化的释放,那么基础的色彩就不同于其他了,也为整体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园林设计与人文环境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