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舞蹈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蹈艺术论文:秧歌舞文化内涵分析
本文作者:任力 单位: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踢鼓子”流传于榆林地区西北部横山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在场中大鼓的两旁,又放置着数量相等的小鼓,舞者可用鼓槌击鼓作舞。舞至高潮,表演者可跳上大鼓,用脚踢鼓作声。动作刚劲有力、洒脱大方,气势不凡。颇象陕北出土的汉画象石中的“盘鼓舞”,纵跳盘鼓之间,时而“却蹈”、时而“反弹”的舞蹈形象。“安塞腰鼓”流传于延安市区安塞县。它以其热烈欢快的节奏,粗犷奔放的形象而闻名中外,观后给人以振奋和鼓舞。“安塞腰鼓”是反映古代驻守边塞军旅征战、习武时的一种军阵乐舞,传说古时的将士征战,人人皆备两件武器,即“弓箭”和“腰鼓”。腰鼓的作用在于击鼓报警、击鼓助战和击鼓欢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具有强悍粗犷的民间舞蹈形式。安塞县位于延安北部,古代因其是边陲要道,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因而史书上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据考古专家对由陕西咸阳至内蒙阴山秦直道考察结果证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安塞腰鼓,出自安塞县西河口乡的山王河村,该村立于秦直道的边缘地段。就目前该村的建筑风格民俗习惯来看,仍然保留着浓厚的秦汉风格。
“小缠腰”、“十梅花”等典型动作,更是热烈奔放,大有古代将士驰骋疆场之势。另外鼓手的服装和头饰,都具有古代将士英武古朴的风姿,与驰名中外的安塞民间剪纸艺术、农民画等粗犷豪放的秦汉艺术风格,颇为一致。“洛川蹩鼓”是新近从延安南部洛川县挖掘出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舞蹈。洛川蹩鼓可由几十人组成,舞者个个头扎英雄巾,背扎四面靠旗,腰束战裙,扎裹腿,胸前横挂一面大鼓,双手握槌,上下频频击鼓的同时,双腿呈马步蹦跳不止。舞至高潮,大有猛虎下山和万马奔腾之势,犹如一幅古代军卒操练、习武布阵的壮丽画卷。仿佛将人带到在古时军卒征战的沙场上,观后颇使人为之振奋。洛川在历史上就是关中通向边塞的交通要道和战略重镇。该县至今尚留存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魏长城和汉墓群、烽火台等古代文化遗址。广为流传的洛川妇女群众的剪纸、面花、刺绣等民间美术工艺,更以其独特的秦汉艺术风格而著称,受到了中外美术家和考古学者们的的赞赏。“龙灯舞”是长期流行于陕北各地秧歌队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至今我们常以“龙的传人”、“东方巨龙”做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而“龙灯舞”则明显的具有我国古代图腾舞蹈的印记。黄帝的氏族原本以“蛇”为图腾。
由于诸多氏族的不断联合,给“蛇”的身躯又不断地增加了诸如鹿角、马尾、鱼须、鱼鳞、鹰爪等,使“蛇”成了一虚拟的综合性神灵———即“龙”,做为我们华夏民族最受崇拜的图腾。在民间流传“龙灯舞”,以及在陕北大秧歌中经常出现的“龙摆尾”、“双龙出水”等队形图案,均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古代图腾影响的一种表现。“厉鬼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它流传于陕北米脂、绥德、子洲、子长等县,由古代“傩舞”演变而成[1]。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阼阶”。就记述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孔子就已身着朝服敬立在迎候宾客的阼阶上,观赏过乡人所跳的“傩舞”。“傩舞”传至汉代宫廷,被称为“大傩”。唐代的“驱傩”其规模较之汉代有所发展,宋代宫廷的傩仪,将传统的方相氏率十二兽改为土地、门神、判官、小鬼等人物,使傩仪更贴近现实生活。这种古老的驱傩一直流传至清末,并在民间也广为传播。如《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的“装神鬼”与至今流行于陕北民间的“厉鬼”,就是“傩舞”的一种活动形式[4]。
“厉鬼”是由吹鼓手于每年秋收之后,受人之邀去进行表演的。表演“厉鬼”时只有四人,一个吹唢呐,一个击马锣,一个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个身着红袍,头戴面具和鬼帽,手拿黑虎鞭,狂奔乱跳,以求祈神祭祖、消灾免难、欢庆丰收、保佑平安,这和宋代民间舞队中的“装神鬼”非常相近。说明当今陕北流行的民间“厉鬼”,和古代“傩舞”是一脉相承的。陕北绥德、米脂等地曾挖掘出土了四百多块我国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它不仅再现了东汉陕北的社会生活和礼仪风俗,又栩栩如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乐舞和百戏等许多形式,是研究我国古代舞蹈和陕北民间舞发展的珍贵活史料[1]。1982年在绥德出土的一尊东汉舞俑,高达9.5cm,系一北方胡人形象,其造型颇似当今“踢场子”中挂鼓表演的“金鸡独立”动作。它的出土既证实汉代的陕北亦有类似当今“踢场子”的舞蹈活动,又说明陕北舞蹈与北方少数民族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此证明限陕北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民族多元化因素。东汉画象石中还有“七盘舞”、“建鼓舞”以及“巾舞”等形式。
“巾舞”源于周代的“?①舞”。郑玄注《周礼•地官•鼓人》说:“列五彩缯为之,有秉(柄),皆舞者所执。”[5]说明周代“舞”,以五彩缯为道具。“舞”传到汉代,据郑玄注《周礼•春官•乐师》说:“、析五彩缯,今灵星舞之持之是也。”[5]说明汉代的“巾舞”是由周代“舞”演变而来的。“巾舞”传至汉唐时所出现的“长袖舞”“白?①舞”,以及当今陕北秧歌中的扭红绸、舞彩绢、红绸舞等,均具有古老“巾舞”的表演遗风。1983年在延安地区南部的甘泉县距离城百余里外,雨岔乡李圪崂村出土的宋金秧歌画象砖,是陕北秧歌渊源考证的一件重要文物史料。砖上画有一陕北小伙子手握彩绸扭秧歌的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类似现代陕北秧歌的风姿神韵[1]。由此可见,古代的“巾舞”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繁衍过程后,又从宋代“扑旗子”演变为甘泉宋金画象砖上所表现的陕北秧歌舞绸形象,不仅证实我国宋金时代的陕北已有类似当今民间秧歌活动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证实陕北秧歌的绸舞与汉唐时代流传的“巾舞”有着密切关系。宋代的民间舞队,是我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广为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在继承汉唐乐舞艺术的基础上,走向更为通俗和普及的过程。宋代民间舞队表演不仅规模大,而且已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教仿十三部中“色有色长,部有部头”[3]。#p#分页标题#e#
当时无论表演百戏或杂剧,先后次序均有严格的规定和形式。从百戏杂剧表演中派生出的“竹竿子”,即由一个人或二人,手执竹竿拂子,执行着勾放的使命,念“口号”、“致语”、“祝辞”与“花心”问答等,这和当今陕北人秧歌中“伞头”(一或二人)执伞领唱、对唱、轮唱、祝辞、指挥高度犹为类同。“竹竿子”和“伞头”不仅是表演的组织指挥者,同时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起着桥梁作用。1943年,在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剔除了秧歌舞中原有的封建迷信、打情骂俏等内容,代之以革命内容和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其贴近实际,反映革命斗争生活,表达了工农兵的思想情感,娱人育人的功能集于一身,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2]。新秧歌运动是在《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发掘整理,修编改革的结果,如安塞腰鼓被带回延安后,改编为集体舞———“胜利腰鼓”,之后这雄壮的腰鼓舞舞向全国,被称为“解放秧歌”、“胜利腰鼓”,那震天的鼓声,飞舞的红绸,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走向解放的决心,也成为陕北民间舞蹈走向舞台的开端。
表演艺术视域下的舞蹈教学论文
1舞蹈表演艺术的内涵
1.1舞蹈演员要有表演创造的精神
演员应该是个艺术家,不应该是个“艺匠”,艺匠只会模仿、复制,而不懂得创作,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就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3]。舞蹈之不同于别的艺术,是因为舞蹈演员按照舞蹈的艺术特怔,用演员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感情作为材料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他们是艺术家,也是艺术工具。演员的艺术创造不仅要创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让观众去感受。外来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内容,人物的动作和行动首先是依据人物的某种生活状态和某种心理设计出恰当的动作形象,有时他们反过来也是从形体动作入手,从动作中去感受一切,以达到角色创造的目的。
1.2舞蹈表演艺术要有审美规范
舞蹈演员塑造舞蹈形象,要经过形象的积累、寻觅,形象的体验、感受,形象的创造表现这三个层次[4]。积累、寻觅除了从平时生活的形象积累中去寻找有关的形象外,还要有目的地从舞蹈、原著等去寻觅与角色有关的素材,体验、感受是要求演员自我逐渐生活在角色中间,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使单纯的动作形式转化为表演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语言,这也就是把单纯的动作形式变成有意味的舞蹈形式。
1.3舞蹈表演艺术的主要性格特征
不论是小孩、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在跳舞的时候,都是在抒发他们内心的的情感。情感是舞蹈内在的生命核心,无论舞者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都是在特定的生活中去表现、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语言艺术舞蹈教学论文
一、教师应具有的口头语言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专业的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表现在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以及语调等多个方面。舞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运用特定的专用名词和术语以及概念。舞蹈教师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应该掌握的动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调如何,并且通过教师的阐述使学生清楚舞蹈动作应该达到的效果。由于口头语言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在讲授舞蹈动作时,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比如动作如何做、动作要领及舞蹈的风格特点,必须清楚地讲授给学生。在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时,应该清楚地讲解这一动作的做法及其表现的特定内容以及感情基调。口头语言还要生动形象,语言的生动性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师应尽可能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描绘得尽可能生动些,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感染学生。当然,教师在授课前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做好进行口头语言阐述的准备。在教授舞蹈动作和技巧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授课,力求做到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
二、教师应具有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也可以叫做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完成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口头语言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沟通目的。在这里肢体语言只包括运用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学习舞蹈和学习文化课知识有比较大区别,必须亲自实践也就是需要亲自做动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意思,要求学生做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达到的某种程度,却没有任何示范,学生常常不能比较好地领悟动作要领。舞蹈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示范,让学生亲眼观察并感受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如何衔接。肢体语言能够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舞蹈的感觉,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觉,一支舞才会可能演绎的精彩。舞蹈是肢体语言,它能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肢体示范,不仅仅要求学生动作如何做到位,还要求学生把舞蹈的情感通过动作的衔接进而流畅的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要教授新的动作,还是要复习老的动作,舞蹈教师都必须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将规范的、科学的动作用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完成部分授课环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肢体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任何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实施完成。”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传输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过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舞蹈教学水平有非常大地帮助。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师首要必备的条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审美性。只有准确的肢体语言学生才能理解到正确的动作,才能进行正确的舞蹈,可以说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学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其次,舞蹈教师优美的肢体语言还应该达到启发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顿悟的目的。当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其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集中体现,向人们传递各种美的信息,还能够使人们的认识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具有审美性。
三、教师应具有的表情语言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舞蹈演员的形体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物质载体,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身体的动作,因此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动作来展现出的。但只有身体方面的舞蹈动作远远不是舞蹈艺术,还必须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舞蹈的动作、肢体表达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观众将会感觉非常乏味,观众也更是无法理解和领会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学中,表情语言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却更容易让观众领会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可见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才能够提高舞蹈的舞台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表情语言的重要性,动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表情,并且在动作示范过程中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从内心而发使其面部表情也在变化。“教师在舞蹈示范时还要注意到舞蹈表演中的眼神等表情要比生活中更夸张、更具戏剧性,表演者与观众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这些都决定着作品的美及观众的审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表情对于舞蹈表演效果的好坏非常重要,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太过夸张,也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相比于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外,表情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教师除了在示范动作时要表情丰富,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具有较丰富的表情。因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向学生传递非常多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使老师的面部成为学生的视觉最容易集中的目标,教师要善于用表情语言给学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赞许、鼓励,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表情语言并注意适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义。在舞蹈教学中,口头语言让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应该掌握的动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调如何,并且通过教师的阐述清楚舞蹈动作应该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口头语言贯穿于舞蹈教学的始终,是必不可少的。而肢体语言作为舞蹈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占有基础地位,准确的运用肢体语言非常重要。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表情语言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学生艺术表演力舞蹈教学论文
一、阐述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舞蹈是一个享受艺术的过程,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舞蹈时,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使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更加投入的去表演。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要重点发觉学生的独特之处,针对每个学生有不同是风格,制定相应的舞蹈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的独特情感与舞蹈技术相结合,学生也必须要根据已有的舞蹈风格体系和舞蹈表现形式去发现适合自身的舞蹈形式,努力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舞蹈训练,使舞蹈基本动作成为每个舞者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开发和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为舞蹈表演动作赋予自己的理解,然后将自己的舞蹈意象添加到舞蹈表演中,进而对舞蹈表演有更加完美的诠释。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通过将舞蹈表演动作和自身情感想象融为一体,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表演风格,从而推动了学生在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快速发展。
二、分析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艺术原则
结合当代的舞蹈教学发展历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舞蹈。
(一)舞蹈教师必须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情节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一点一滴中,使学生在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理论都能完全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更要鼓励学生在舞蹈领域要大胆创新,舞蹈艺术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支撑舞蹈艺术逐渐进步的力量是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艺术内容。因此,舞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是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艺术院校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1营造良好的民间广场氛围
艺术院校的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主要就是传承者一定历史的环和氛围,那么教学过程中的民间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忽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间广场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良好的民间广场氛围的基础上学习民间舞蹈,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内涵的理解,因为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其质量不仅体现在肢体语言上,还包括面目表情,学生只有对民间舞蹈的内涵理解到位,才能真正的把感情投入到舞蹈中去,这样学生在跳舞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吧民间舞蹈的含义真切的表演出来,使其表演更加具有灵性。例如,艺术学院民间舞蹈教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把班级布置成类似于民间广场的环境,营造民间广场氛围,另外在教学和组织学生练习舞蹈时,再播放民间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间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跳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良好的民间广场氛围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在环境和氛围上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
2为学生介绍民间舞蹈的背景
每一个舞蹈都蕴含着某种情感,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可以说我国的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情感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和提供民间舞蹈的背景是非常必要地,每个民间舞蹈都是不同的情感和背景。如,社会背景和风土文化等,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背景时,要采取有效的形式或者氛围,即可以用音乐作为讲述和介绍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想听有趣的故事一样,随着音乐的旋律波动起伏,将学生引入忘我的聆听状态中去,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民间舞蹈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通过这样的感性化教学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且能够让学生根据民间舞蹈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发挥想象力,从而对民间舞蹈进行更好的改革和创新,体现出更加风韵的民间舞蹈的姿态。
3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简单的,同时也可以把课外的资源迁移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事业,还可以将较难的知识点化为简单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牢记。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气氛,课堂的活跃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例如,在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舞蹈课程中的动作和表情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先把本节课的民间舞蹈用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民间舞蹈的表情动作等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民间或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氛围等,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民间舞蹈资源,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民间舞蹈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组织学生赏析优秀的民间舞蹈视频
大学生艺术素质舞蹈教学论文
一、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增进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了解。
舞蹈是高雅的艺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但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感受舞蹈的美感。舞蹈教学能为每个学生接受舞蹈知识创造便利,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对舞蹈基本知识有更为全面了解。学生也只有在对舞蹈基本知识由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感受舞蹈的艺术美,逐渐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文精神、美学艺术、哲学思考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促进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名族、东西舞蹈文化的差异,陶冶情操,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高尚品格。
(三)推动美学教育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舞蹈是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能感受舞蹈的外观美和内涵美,加深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舞蹈还能美化学生形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在欣赏舞蹈过程中,能更为深入的了解舞蹈内涵,精神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满足,带给学生心理上愉悦的感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积极作用。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正是艺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是目前各艺术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从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专业不同、志趣不同、特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势必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在一所高校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专业将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以中国画为主,书法、设计为辅进行宽口径教学,通过“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优化以重实践、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课程结构突出综合化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最基本单元,设置什么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结构上,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群。 如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素质拓展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创新实践等层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上,应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开设数量足、水平高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质量上,既应重视单门课程的质量,也应关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挥课程整体质量。学校应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凸显素质与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多元、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总体上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素质拓展为指导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可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二是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融人民族艺术资源。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实训课时、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还可将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为学生积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富足的创作素材,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舞蹈类专业可尝试“取材于民间、应用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课程开发思路,将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作表演,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体现精讲多练。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例如,可将每课时50分钟调整为每课时40分钟,变更教学工作作息时间表,每天可净腾出1~2个课时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从事科研创作、社会实践提供宽裕的时间。 三、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之根在实践”H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的相互融通与相互促进,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教学体系。 (一)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1.依托课堂,加强课内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模块组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利用多维的活动形式,拓展课外实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为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承接的大型社会工程项目以及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实践项目,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会展设计”等,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p#分页标题#e# 3.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艺术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建设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可与工厂、企业、演出团体、公司、媒体、风景区等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布局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四年本科教育,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在完成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内容提升到课程层面,把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融入各教学环节。这对推进实践教学实施是极其有效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课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与度、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中期检查,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终结考核,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考核,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毕业环节是以强调综合能力考察为基础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环节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改革毕业环节考核机制,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一套毕业环节考核方式并严格实施。 (一)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 我国学位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环节形式是多样的,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显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形式来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形式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改变千篇一律按照普通人文学科的毕业论文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环节方案。例如,侧重理论类的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论文形式;侧重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设计形式;侧重创作表演类的绘画、舞蹈、影视表演等专业可采取毕业展演形式。 (二)严格践行毕业环节考核机制 首先,强化开题报告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都应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拟定工作方案,在二级院系范围内组织召开毕业环节开题报告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题: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审核小组成员提问、学生回答一审核小组讨论审核提出意见。其次,重视答辩评分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一直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成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评分工作。 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会场可设在作品展览厅、音乐厅等,与作品的展示同步,要求学生从创作主题、作品分析、创作成效、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作品陈述,接着是问答环节,最后由评分组老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综述、作品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五、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管理实践学分”四个板块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一支大学生创新活动导师专业辅导团队,搭建一个校内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科研创作、专业竞赛、行业服务、社团活动等引进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此外,还可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评价机制与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改革结合,把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当然,种种路径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全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保障。
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
【摘要】在舞蹈教学中掌握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不但能够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满足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保证舞蹈教学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从目前舞蹈教学来看,舞蹈教学应当重点做好乐感的培养,同时还应当注重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最后,舞蹈教学还应当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才能够保证舞蹈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舞蹈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舞蹈教学;着力点;侧重点
前言
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乐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做好乐感的培养具体应当从合理播放背景音乐、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等方面入手,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乐感培养取得积极效果。同时,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在肢体训练和协调性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肢体训练并且教会学生舞蹈技巧,还应当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通过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目的。所以,掌握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舞蹈教学应做好乐感的培养
在舞蹈的基础教学课堂上,我们必须时刻培养学员的坚强意志和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使学员养成一个良好的训练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严令禁止消极怠慢、意志消沉、漫不经心的思想意识出现。
1.舞蹈教学应合理播放背景音乐,培养学生的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