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文化集训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谈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设计实践能力具有指导作用,但因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庞杂性、知识覆盖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现阶段艺术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实践,该文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思考;艺术类院校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设计学科的公共课程,在综合型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均有开设。其课程名称由于不同院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中外工艺美术史等名称[1]。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同行的交流经验,发现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难以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进而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学生来自各大美院附中或美术学校。这类学生接受过长期正规的美术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但文化课成绩相对薄弱。第二类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在这类学生中,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将美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定期参加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进入高中后,因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鉴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集训,进而考取理想的院校。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兴趣淡薄,没有参加过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但因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考取理想中的本科院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升学选择以美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高中后期阶段才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过长期或短期的美术培训或集训考取相应的院校,在大环境下接受艺术氛围熏陶,对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作为一门知识内容丰富、庞杂,涉及面广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较为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与掌握复杂、系统的艺术史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艺术史论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2.课程课时设置少,导致轻视态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优化
因为社会和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水准的设计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来讲,怎样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超高的职业能力,在毕业以后可以顺利创业与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通过龙头专业形成合力
院校需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学生就业情况、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创业率以及薪资情况,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专业指导方面、科研提升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进而构建一个优势专业。高职院校可以把艺术设计专业当作是中心专业,在建设实践中,需大力引入优秀的教师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养。在具体建设中,能够通过专业优势带动其他专业发展,让各个专业间实现密切合作,从而推动专业建设长期稳定发展。
二、专业细分和定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在以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细分和定位中,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创建具有属于自身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并设置满足当地经济的课程,提升专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深入到市场中,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参考行业数据,对专业方向进行确定和设置。高职院校还需要精简课程,把不符合毕业要求的课程进行除去。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对市场定位进行明确,使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通过这样的专业方向研究,有助于学生对更多的专业内容进行学习,还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定位。最近几年,电商经济发展迅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都是选择电商设计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整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新媒体软件能力、商业摄影能力,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例如,淘宝推广、APP设计、淘宝设计等等,进而实现传统教学和新传播媒体进行融合,实现构建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和企业同步的设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把设计和营销进行有效融合,注重教学假装设计和施工监理,把原有的设计教学进行精炼,转变成为以教转为设计为主的教学,重视设计理念的,使学生不仅仅善于设计,还善于沟通和营销。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在就业目标的设定中,可以设计施工为主,使学生可以成为具有较强施工能力和设计能力,并且成为会干和肯干以及能干的监理人员。
三、对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来讲,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工作室项目课程;2.行业标准课程;3.行业认知课程;4.企业现场课程。针对工作室项目课程来讲,可以对设计企业或单位的内部员工进行引进,进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先进理念和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行业强化集训。通过具有较高强度和密度以及参与度的形式和行业要求进行结合,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强化,进而对创意设计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和执行能力进行深入体会与感受,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提高。行业标准课程属于认定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行业通行的标准进行掌握,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针对行业认知课程来讲,以实践类课程为主,通过相关企业,把岗位中涉及到的知识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可以对代表行业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可以对相关行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以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针对企业现场课程来讲,以企业中教学为主,以企业的办公室与会议室为课堂,讲师为企业高管和设计人员,要求学生在企业现场,对讲师的课程进行听取和学习,对企业文化、办公环境进行亲身感受。总而言之,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使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使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传统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新性应用
摘要: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表达成为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常常探讨的命题。而传统元素的介入是创新性教学思路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传统器物实用与装饰一体的特点,从意识、主体和表现几方面探索传统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键词:素描;传统;创新;设计;教学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本课程需要解决三个阶段的问题:观察、认识和分析形体的能力,表达形体的能力,以及实现自由表达的能力。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对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和表达,因此一般会忽略掉空间、光线、表面质感,甚至色彩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而呈现出线的特质。画家通过不断的临摹、总结,逐渐理解事物的本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符号,在绘画中表达出主观的意象。而西方重实验这种科学精神放到绘画上就表现为对形体结构、色彩、空间、质感、光影等的客观分析和表达。传统素描教学从西方体系而来,注重对事物的客观分析,依循一定的表达规范和程式,甚至是评判标准,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模式。而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表达成为教研中常常探讨的命题。目前,设计素描课的课程设计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抛开光影,只表现描绘对象的结构,以更理性的分析代替素描的主观表达,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把素描作为工具,而放弃了素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优势;另一种方式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素描课,教师往往会在设计素描的具体教学中增加创意的环节以突出“设计”,而对于完全没有进入到专业学习的新生来说,创意的构思和表达都显得幼稚和粗糙,使得课程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既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也缺乏素描应有的美感。因此,如何避免该课程和之后的图形创意、透视学、效果图等课程内容重复,明确教学目标,这都是设计素描课教学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基础教学部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1建立主动学习的创新性思维
学习艺术的考生,在模式化的考前集训中学会了很多所谓的方法和技巧,是一年级设计素描课一开始就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总是需要费很大的工夫。因此,我们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主动和主观把握画面的主体意识,摒弃目的过于单一的应试思维,使学生了解素描学习的意义所在,明确素描作为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及其对后续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学生将来要从事设计工作,需要在素描教学中获取不同于传统素描教学的新思维、新眼界。他们在高考集训中习惯了很多程式化的手段和表达,需要打破这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灌输新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很快用多样的方式欣赏、理解描绘对象,并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分析的乐趣。让学生发现残缺的、粗朴的美,改变看待周围事物的眼光;发现真实物象和虚拟画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把握画面;发现材料对画面效果的影响,从而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偏好,更加乐意尝试自由表达的乐趣。
2成为设计理论知识的有力补充
传统素描课的分类通常按描绘对象的不同而分为静物、石膏、人像、人体、风景等。这种分类的局限体现在,教学的关注点在于对象的不同,而容易忽略掉素描的本质以及素描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课往往学分较少,在较短时间内,要快速地引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统素描描绘对象到万物皆可画的创造性思维。素描课应选择既具有传统素描对象的具象主体,又具有发人深思有意味的形式主体。我院现有的设计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都开设有设计史课程,但通常的设计史是沿用西方设计发展史的思路来讲解的,对传统中国设计、工艺美术史很少提及,据考察,大部分学校都是如此。传统艺术创作是对当时日常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中的自然、天真、智慧和想象,是引领艺术设计之门的指路灯。因此,作为设计史的有力补充,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主动接触和理解这些民族形态和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唐代金银器,宋明陶瓷等,这些艺术品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于传统冷冰冰的静物,这些凝聚着智慧的物品与观者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引导并帮助同学们进入到设计的状态中来。在基础课程中引入传统元素,相较理论课堂更易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理论课的讲解是被动的,只有真正进入分析、解构,甚至重构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更主动、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器物的设计思维,这是一举两得的专题练习。学生在描绘对象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对描绘对象进行前期的背景知识收集,并提炼出关键性的描述语句书写在作业上,增强理解。
动漫人才培育形式探究
作者:魏三强 陈秋 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系
一、“园中院、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意义
随着动漫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用型、技能型动漫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面对动漫人才的市场缺口,部分开设动漫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创新和改革,探索出一些契合市场的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操作和动手能力,并结合自身特色,与一些知名动漫企业对接,开设大量实践课程,实现教学与生产“两条腿”走路,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然而,这些高职院校动漫人才模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与动漫企业的供需矛盾仍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破解。笔者在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对安徽A、B、C等9所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的“毕业剩”人数(此处特指没有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和a、b、c等9家动漫公司急缺动漫人才的数量进行了市场供需的访谈调研,调查的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一方面,动漫企业需求仍很大,但招不够或招不到合格的动漫人才,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动漫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为培养动漫人才付出的成本高,但制订和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只有一部分动漫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了业,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变成了“毕业剩”,被拒在动漫企业的门外,就业难的问题仍无最佳的良策来解决[4]。针对以上存在的“需大于供、供中还剩”问题,笔者对“园中院、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高职院校中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试图探索出最佳的创新型动漫人才培养方略,培养更加适应动漫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从本质和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科学实现高职院校的动漫人才培养目标。
二、“园中院、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高职动漫教育进入内涵式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范唯处长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已走到了非生即死的关键时刻”的观点之后,各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当务之急,要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自身发展早谋出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DualSystem)职业教育、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英国的“三明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SandwichEducation)等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典范[5],结合我国当前动漫教育的实际,在宏观层次的“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微观层次上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园中院、院中园”模式。即把学院的课堂搬进园中的企业,创办“园中院”;把园中的企业引入学院,创办“院中园”。“园中院”与“院中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交叉关系,在概念上与形式上可以分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则密不可分。正是在动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之下,源于一种对动漫文化与生命意义的激情和感悟,源于一种将专业素养和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责任感,源于一种对动漫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针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笔者对教育部提出的“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进行深度的理论细化研究,并紧密地联系实践,响应读图时代的动漫产业文化形态转变和动漫教育需求,在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将文化素质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从共享到共生”等核心学习理念、信息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之上[3],初步提出“园中院、院中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园中院、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方略。
(一)“园中院”模式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德国经济高效增长的秘密武器便是其颇有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5],它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德国“双元制”的运作机制较为规范,它的推行为现代化企业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园中院”模式正是借鉴其成功之处,扬长避短,并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改进,有效地应用到高职动漫人才培养实践之中。“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模式、见习学习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具体的内容是:学院在产业园中的动漫企业建立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学院选派优秀动漫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工学结合期间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选派教师指导动漫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并参与管理工作,学院专门为园中企业输送“订单式”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共建园中的动漫学院等。“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的突破点是让动漫学院真正融入产业园的动漫企业中,绝对不能流于形式。通过创办“园中院”,达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提前实现预就业,企业也因此得到其急需的动漫人才。“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是在同地域的校企间推行,且校企间应具备资源“互利互补”的条件,这种便捷、高效的合作将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建立的“园中院”合作关系为例证,说明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只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同在宿州市内,合作十分方便。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数字影视动漫公司,拥有一批中高级技术精英和动漫设计制作人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正在打造的院级重点专业,由学院专业教师与中卡通公司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结构较为合理,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校企之间进行“园中院”模式的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地方动漫产业应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中挖掘财富与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地方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互助互乐、互供互需、互利双赢”的“四互”合作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宿州动漫产业发展做贡献的目标,合作开发以宿州地方特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系列动画片《楚汉风云》,切实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之路。学院和公司共同制订“你供我需、我供你需”特色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专门为公司输送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经过五年磨一剑的努力,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在国内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2012年1~2月间,通过对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130名毕业生进行“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种类型,发放130份问卷表,收回有效答卷表128份,问卷调查结果是:108名毕业生对“园中院”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表示非常满意;15名毕业生表示满意;3名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2名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如表2所示)。#p#分页标题#e#
(二)“院中园”模式英国的“三明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典范之一,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其“1+2+1”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动漫教育的“2+1”模式实情,将实践教学比重调整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对动漫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互动、课程模型的分层和融合、课程资源的多元立体化体系三个方面[6],创建独具特色的“院中园”模式。“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包括培训技改模式、产学研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具体的内容是:产业园中的动漫企业与学院共同冠名招生,共建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动漫实验(实训)室。动漫企业派高级工程师兼职学院动漫专业核心课程的讲师和实验师,动漫企业在学院中进行生产经营等。“院中园”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的突破点即是让产业园的动漫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动漫学院中,以学生为本,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校企联动、水乳交融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为动漫创新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为动漫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独特的优秀题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对动漫影片创作的关键作用是拓展了创作空间,丰富了创作风格,提高了作品内涵,创新了作品内容。“院中园”模式围绕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繁荣的主线,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的实践,以期实现创新型动漫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为了宣传魅力宿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精心打造宿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宿州的绿色GDP,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宿州凹凸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院中园”合作关系,合作研发“符离集烧鸡”、“天下第一石”、“砀山酥梨”、“霸王别姬”、“埇桥马戏”、“泗州戏”、“萧县书画”等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动漫文化宣传片[7]。以校企合作开发成功的“砀山酥梨”动漫宣传片为例,通过调研与考核,结果显示,参与制片的动漫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了,参与的动漫企业赢利了,参与的学院动漫专业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学院的动漫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正是企业、学院、学生“三参与”合作的成功,实现了学生、学院、企业的“三赢”:学生在“院中园”校企合作中实现了“双身份”,企业在“院中园”校企合作中实现了“双效益”,学院在“院中园”校企合作中实现了“双丰收”(如图2所示)[8]。为了检验“院中园”模式的实践成效,2012年4~5月期间,对“院中园”模式的相关人员(共200个调查对象,其中动漫专业教师占17%,动漫企业员工占32%,动漫专业学生占51%)进行问卷调查(如图3所示)。就调查的综合数据可以看出,有97%的调查对象认为“院中园”模式培养体系基本完善,能够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3%的调查对象认为“院中园”模式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对能否提高对口就业率持怀疑态度。“院中园”模式基本上能够实现学生、学院、企业“三赢”的目标。
建筑制图项目教学法研究
1《建筑制图》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目前很多院校艺术设计类进行了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以具体的设计项目(真实或虚拟)为驱动,模拟设计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质,大量运用于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中.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在其后续专业课教学时首先要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事倍功半习惯.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基础课程即实行项目教学法,在学习初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征.
艺术类考生更有个性、更强调自我,感性思维较强,对感兴趣的事情热情度高.《建筑制图》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很多艺术生因自身文化课较差而自卑,缺乏学习本课程的信心;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原有的课程内容经过删减和重组,设置为循序渐进的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目,并灵活运用小组竞赛、个人抢答、黑板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装饰艺术等艺术设计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必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而艺术生在高考前的术科学习中,更多的习惯独自思考,并且90后自我展现欲很强,对团队合作的涵义理解尚不深入,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在“入学”初期将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今后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艺术教育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艺术教育与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教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艺术专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也初具规模。此形式下,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为学生实际就业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内容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受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多数学生基础较差,普遍失去学习兴趣。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基地,需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积极寻找有效教学方式,让学生拓展创意思维和知识层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为大众服务。本文以平面设计竞赛为教育切入点,浅析职教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
【关键词】平面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改革促使高校竞技次数不断增加,艺术教学的基础就是平面设计,竞技赛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利用竞技赛,不断吸收借鉴比赛经验,能有效提升学生良好的设计能力。随着行业领域对专业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教学与生活结合。现阶段,职教研究多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势入手,对平面设计竞技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论证平面设计竞技比赛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平面设计竞赛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艺术与社会生活关联,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人才,如何让学生服务于社会,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设计环节。犹豫没有实际制作案例,面对突发状况,学生往往力不从心。职业院校一般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在教学设定中,虽然强调实践性和学生能力培养,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基础课的占比又相对较多,职校专业课程之后,学生接触专业知识太少,往往还没来得及掌握专业知识,就参加设计竞赛,竞赛临时抱佛脚,最终变成了应付。将科学化的竞技赛引人入课堂教育,能很好解决实践弊端,让学生在实际创造中,获得知识感悟。学生如果积极参与其中,就会心生创作渴望,一旦在竞赛中获奖,会在自我激励的同时,展现自身价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探究获奖作品,不仅能优化新知识,也能让课堂教学不断升级,实现“传”、“受”共赢。
二、平面设计竞赛反应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中注重实践,却从未在根本上解决实践问题。传统模式与实践对对碰,显露诸多弊端。如,基础课程复杂,专业实践课程较少,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设计中。平面设计竞赛,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能提升学校知名度,但每年竞赛过程中,相对优异的作品较少,大赛变成程序化的平台,为了获得奖励,学校往往通过集训和选拔的方式,集中培训学生,没有彻底让学生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平面设计技术发展和内容更新较快,学校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现在诸多学校的教材,依旧停留在落后的软件和老旧案例中,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发展。
美术专业国画教育的革新措施
一、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
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