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文化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艺术管理类论文
【内容摘要】“双创”新常态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师资的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现实契合度问题。文章旨在通过艺术管理类双师型师资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审视及其素质能力分析,引起相关教育人士对艺术管理类专业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关注。
【关键词】“双创”;双师型师资;人才优势
2015年由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此,“双创”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常态。毋庸置疑,人才是双创的硬核,是新常态的第一动力。为回应时代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积极踊跃地探索实践,为双创人才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中双师型师资的优势和价值
2019年初,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1]。因而,文化艺术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双师型师资,其意涵也应该是双能力型教师,既具有文化艺术管理相关理论的教学能力,也具有某种类型文化艺术机构管理或某种门类文化艺术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同时还应兼备思政教育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能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高度融合。
(一)互动汇通——理论与实践有机互补
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多来自于学校和各类文化机构。来自学校的师资,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但缺乏文化艺术机构实践经历,知识和技能与行业的实际及最新发展存在脱节。而来自文化艺术机构的师资,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对文化艺术管理现状了解,但在专业理论修养及教育教学上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经验层面的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层面的系统归纳、研究能力弱。两者各执一端,都不能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作为具有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师资,他们的学缘背景及行业实践经历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双师型师资的知识素质结构多维融合,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互动汇通,给传统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双师型师资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创新项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贴近行业实际,根据行业需求开发多个新的专业方向,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此外,双师型师资由于具有行业机构工作经验,对行业有深度了解,与行业机构的对接更有效,融入得更迅速,也能更准确地判定合作目标与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引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更好地有机融合。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论文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
1.搜集散落民间的历史文化资源。
搜集资料是基础。虽然国家管理着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但也有很多散落在民间。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渐趋丰富。民间的收藏市场十分活跃,收藏爱好者与日俱增。对于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贵艺术资料,相关文化部门应当给予相当大的关注,可以采取收购或者征购的方法,然后给予捐赠者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搜集工作不能仅仅限于国内。近年来不少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很多的文化艺术都流传在海外。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来对散落在国外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合,或者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动身去国外进行“海外寻宝”。
2.把文化艺术档案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要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首先要把它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对其足够的重视。由于部分县市经济不很发达,可能在建设文化艺术档案时缺少资金,这样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先要为其配备几名业务能力好,责任心强的专职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专业化,不至于被其他工作影响。而且要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让管理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在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上档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专职管理人员要有足够的文化艺术知识,在收录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鉴定,要取完整,真实和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考证,去伪存真,科学划分各种档案,提高文化艺术档案室的质量。
3.政府拨款。
经济是开展活动的基础。没有物质保障,建设文化艺术档案只能成为一个口号,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建设文化艺术档案,需要国家的经济支持。政府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拨款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部分专门款项来进行档案室的搭建,使艺术资料得到妥善的保管,还可以购进一些先进的设备,要求专业人员把相关文化资源以图像,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下来。
文化产业艺术通识教育探索
一、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和谐社区构建中群众艺术馆的运用
摘要:和谐社区的理念源自和谐社会,为了更好地达成“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应当加强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区,有助于提供更好的便民服务,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区,有助于建设美好家园,更好地满足当下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群众艺术馆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探讨和谐社区构建群众艺术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越来越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构建和谐社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群众艺术馆作为培育社区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念下,积极构建社区群众艺术馆,着力发挥群众艺术馆的价值,能够更好地使其服务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可以说,和谐社区构建的过程离不开群众艺术馆的支持,而群众艺术馆也通过和谐社区的构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探讨和谐社区构建群众艺术馆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和谐社区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群众艺术馆的发展。
一、和谐社区与群众艺术馆内涵探讨
1-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是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社会团体和谐相处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和谐社区的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和谐社区内营造良好的社区服务,搭建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使生活其中的人们提高生活品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
2-群众艺术馆
群众艺术馆是国家在地区设立的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机构。其主要作用是研究或指导群众开展业余艺术活动,收集与整理民间艺术财产,辅导群众的业余艺术创作,培养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和青年文艺骨干。群众艺术馆与社会娱乐性场所有所不同,社会娱乐场所更多的是商业行为,而商业行为通常与盈利挂钩;群众艺术馆则肩负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在群众艺术馆中,群众艺术馆的馆员既要做好辅导员和演员,也要做好管理、组织等多种工作,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能深入人民群众之间。总之,群众艺术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连,这一特点决定了群众艺术馆在和谐社区构建中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群众艺术馆具有自发性和自娱的特点。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吃好吃饱的单调生活,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于是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并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们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喜好搭建文化活动空间,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艺,满足自身娱乐的追求。例如,当下火爆的广场舞,以往一直是以老年群体为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群众文化。这种自发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了群众艺术馆中。当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便捷的途径获取更多文化艺术信息,也能够在互联网中观赏学习文化艺术,因此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各类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团体不再满足于唱跳,而开始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表演递进。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融入群体中,并在这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感受文化,基于文化娱乐活动对个体的发展作用,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深厚的群众文化。在此基础上,群众艺术馆将这些群众文化和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集中起来,以群众艺术馆为载体,宣传先进的群众文化,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追求,也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馆的自娱性。
3-群众艺术馆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问题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
一、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艺术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地位
以往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育形式较为狭窄,教育理念滞后,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往的艺术教学方式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降低了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当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学的要求。当今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对学生的艺术基础素养和审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建立和健全美术教育机制,把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各专业打破壁垒,促进学生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本源。公共课是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在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今天,高职高专在加强专业课建设的同时也要开发出高质量的公共课。教师应该打破专业壁垒,帮助学生建立适应时展的多元知识结构。只有核心知识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完善的,还必须以核心以外的诸多层次的知识作为辅助。辅助性知识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之配合,发挥知识结构的应有功能。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愈多,对知识间的相关性理解得就愈深,就会将知识用得好、用得活。如果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其最多只能成为适应某项职业技能要求的“匠才”,而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通才”。所以,知识结构单一的大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高专要打破专业壁垒,通过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结合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色,选取适宜的教材
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选取,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若太过专业,学生往往望而却步;若太空泛,学生往往觉得无趣。有些高校根据地域特色编写校本教材,这些院校无疑走在了地域化、民族化的前列。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在编写校本教材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他山之石。他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巴陵艺术风情》等校本教材,吸收了作为湖湘文化组成部分的巴陵文化的养分,把赛龙舟、巴陵戏、岳阳楼等传统文化艺术写进了校本教材。并且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编写的教材既考虑到了工科、理科学生的特点,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通俗又易于接受,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适合教学需要。公共艺术课程和专业建设,包括教材的选取都要综合考虑系统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公共艺术课教材的选取不能仅仅依照领导或任课教师的偏好而决定,应该既注重其内在价值,又能够弘扬传统,既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相关性,又符合学生的阶段心理特点,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1.人自身的和谐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知、意、情、行)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艺术档案管理在戏曲保护传承中运用
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意蕴丰富、表现力强、感染力足,并且群众基础普遍深厚的特点,拥有不容小觑的生命力,但其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艺术档案的有效管理或将成为这一危机的转机。
一、戏曲艺术自身特点决定了艺术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生存现状迫切需要保护传承
2017年底,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历时两年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截止到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存活于世。即使这种活跃只存在乡间田野,哪怕演出的团体只剩民间班社,348这一数字,依然证明着诞生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拥有着不容小觑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解。但是,戏曲艺术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剧团举步维艰,演员青黄不接,观众老龄严重,剧种流布范围缩小……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状况都大同小异。而2006年起我国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陆续续将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剧种收录入册,成为传统戏曲艺术岌岌可危的强有力佐证,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可谓迫在眉睫,而戏曲艺术资料的有效管理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传统传承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口传心授”是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长期以来的传承方式。而受众传播作为戏曲传承的重要内容,清末民初灌制唱片之前,基本只停留在观看演出现场这一单一形式中。显然,无论是师徒传承还是受众传播,“人”的因素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中最为关键。而这一因素特有的不稳定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戏曲艺术精髓的延续。受时空限制,即使在天资最好的师徒和受众那里,戏曲艺术能够百分百还原并传续下去,是不可能,不科学的。而如果能够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并保存为戏曲艺术档案,戏曲艺术的传续则显然可以更加原汁原味、更加突破时空限制。
二、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为戏曲传承提供多种思路
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
艺术管理专业是融合艺术、管理、人文、教育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需求多元化,该学科在发展与建设中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梳理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既有艺术学科的内涵,也具有管理学的特征,属于一门交叉型学科。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他们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该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艺术院校陈旧的学科设置、落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也影响了艺术院校中艺术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艺术管理学科内涵分析
艺术管理专业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是一门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新型学科。艺术管理专业通过开设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专业与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门类的规律与特征,掌握与艺术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包括艺术史、文化类相关课程、艺术市场营销等。通过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营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参与文化市场的策划与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包括演出制作管理、视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市场管理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