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素养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蹈教学和艺术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并非是以学生书面成绩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衡量的新型教育理念。舞蹈教学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辅助类学科。舞蹈教学不仅能熏陶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也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目标。在高校教育教学期间,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和舞蹈教学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舞蹈水平,丰富舞蹈教学内涵,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达到理想效果。
一、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1、发展学生情感。舞蹈教学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从多个方面感知美,且舞蹈蕴含着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舞蹈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还能使其更好的了解世界各地的舞蹈种类。为此,舞蹈教学的开展能熏陶高校大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身心,无形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与道德素质。另外,舞蹈教学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舞蹈知识,感受舞蹈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学习舞蹈内容的过程中,舞蹈教师还可将舞蹈蕴含的人文精神力量充分传达出来,真正体现出美学价值,以舞蹈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加,身心发展受到了不良影响。而通过适当开展舞蹈教学,引导学生在舞蹈中抒发自身情感,既能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也能无形之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学习现代舞蹈与民族舞蹈时,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这能使学生在强健自身体魄的同时,真正释放内心压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高校舞蹈教学内容和主题内容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因而学生在欣赏舞蹈和学习时,能保持心情愉悦,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感知力[2]。
二、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舞蹈教学。就目前舞蹈教学情况而言,许多非艺术类的高校都缺少对舞蹈教学的重视,部分教师未将舞蹈作为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这使得舞蹈教学质量始终不尽人意。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就业压力与学习压力都较大,因而与专业课程相比较,舞蹈学科并不受学生的关注,甚至存在学生认为舞蹈学习过于浪费时间,会影响自身的学习效率,故而缺少对舞蹈学习兴趣的现象,导致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难以达到有效落实。
2、师资力量薄弱。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当前高校的多数学生都缺少舞蹈基础,在学习期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引导,若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便很难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和非舞蹈专业中,较少有将舞蹈纳入整体教育规划的设计中,导致舞蹈教学缺少相应的专业教师钻研舞蹈教学,学生未得到教师的积极、正向引导,自身舞蹈动作规范性差,且舞蹈理论基础不足,无法真正理解舞蹈的艺术语言,不利于提升舞蹈教学质量[3]。
核心素养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所居住环境艺术氛围的要求随之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应当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人才,这成为目前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该文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行业企业和学校教学的需求,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情况,探究其提升策略,从行业需求和学校教学的角度,阐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开辟了核心素养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核心素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具备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是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总体表现在人文底蕴方面、科学精神方面、学会学习方面、健康生活方面、责任担当方面、实践创新方面;具体可分为十八个基本观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发展并没有细分,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探索,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1.个人的需求
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在相应阶段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作为主导性质的基础素养,同时也是知识、技能、生活态度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怎样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匹配,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升就业质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效实现职业生存和职业生涯多元化发展目标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作用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与艺术,其教学必然离不开审美。一直以来,音乐审美教育都是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在良好的审美素养下,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和感受音乐教学的内容与知识,并能将音乐审美融入到自身的实践演奏中来。因此,提高音乐审美教育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审美素养,已然成为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任务。本文简单介绍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教学,分析前者在后者中的作用,并就相应的音乐审美教育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逐渐成为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音乐教学而言,音乐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整个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而展开和推进的。而对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而言,音乐审美教育更有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意义,其重要地位更是难以取替。
一、音乐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概述
就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而言,其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概念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作品或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其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强化其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悟能力。而从广义概念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及路径,扩散出更加全面的艺术审美,让学习者通过音乐作品及形式充分理解艺术审美内涵和价值,并促使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及思维观念得到转变。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而音乐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所谓的“鸡肋”课程。不过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音乐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巩固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几千年来通过继承与发展传承而来的文化精髓。其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社会的文明礼仪、沟通技巧、时代精神都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和领悟的文化内涵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培养,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内在的发展动力,形成理想观念、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在职业院校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对策。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于职业规划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种精神观念。工匠精神能够推动职业素养的形成,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工匠精神能够助推学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才能,帮助国家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道路。通过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职业人才体现出强大的人文内涵。同时通过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能够突破科学文化和人文人化之间的界限,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具有敬业、专注、创新等工匠品格;能够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内涵构建的现代化优秀职业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我国的教育及文化中,其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产品的打造,更代表的是勤劳和智慧、品质和绝活。工匠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有机触动,其帮助中华走向了精神文明发展的高效建设途径,促使国家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成为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从其内涵来讲,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两方面的内涵构造。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代表着从事职业时对自身的工作,更注重其原创性和卓越性,更注重自身生产的精细程度,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将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的追求理念;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高度认知;是对自身工作的强烈认同。工匠精神的产品为本,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落实。无论是实体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劳动价值,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展现来说,都是其应当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职业劳动者,作为自身生产的参与者,其具备的工匠精神产品为本思想,应当是重视自身产品的品质,依靠自身的知识技术和智慧,提出更高素质的产品生产贡献率,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定位。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从国家层面和职业教育学校层面进行双方面的触动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只有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够让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立足于世界广博的文化海洋中。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以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为基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起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正面理想信念,并具有广博的家国情怀。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要让学生具有人生和职业的双重思想精神,获得全面的发展。
宝岛警校的通识教育及启示
现台湾地区有台湾警察大学和台湾警察专科学校两所专门从事警察教育的单科性学校。前者为本科层次的警察学校,主要负责培养警察干部(警正三阶以上职务);后者为专科层次的警察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基层警察(警正三阶以下职务)。十多年来,两所警察学校在重视和加强对学员警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创新开展警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台湾警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特别是台湾警察大学作为台湾地区警察教育的最高学府,在“提升警察学术水准与地位,培养更多警界优秀人才”宗旨下,实现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一、台湾警察学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及特点
(一)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确定警察通识教育的内涵,服务警察的全面发展台湾警察大学作为该地区培养警察干部的最高学府,鉴于警察学科专业体系的不断细化、深化可能导致的专业能力过分狭窄的弊端,确定了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以此来辩证地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意义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人为主体。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变革之下,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自我认同的思想与实践。因此,无论哪一领域的大学教育都应培养满足于该领域期望的专门人才,即所谓的“专才教育”。然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不相违背,反可以相得益彰。通才教育重在提高整体素养和明确方向,其作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专才教育则重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其作用在于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此,通才教育是“道”,专才教育是“器”,“道”是“器”落实的基础与根据,“器”是“道”的具体实践过程。有了“通识”便可使得“专家”不只流于“专技”,更能“由技进道”,更能提升“专家”的创造能力。基于以上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台湾警察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专业教育与人格教养的双重效应,多措并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三项功能,即跨领域学习,整合所学,建立独特与创新的见解;提升人文艺术涵养,使“专才”与“通才”融合发展;加强执法伦理与人道信仰,引发自律向上的自觉意识。
(二)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构建优秀教师团队台湾警察大学为发挥通识教育的功效,加强通识教育的统筹规划与整体发展,专门设立了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的设立宗旨是希望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的双重目的,统筹文、理学科的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过分追求专业化或功能化导致片面看待个人发展或事业进步,以及不断滋生本位思考问题的弊端。同时,考虑到对警察干部应培养组织及逻辑能力的需要,以及面临警察科学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需要,应通过通识教育使警察干部具备领导才能及运用多领域警察科学的素养。总之,设立通识教育中心的目的是跟随社会环境迅速发展变化及人们思维观念转变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出更具前瞻眼光和心灵开放的警察人才。警察通识教育中心集中了校内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资源,同时采用专任与兼任相结合、相对固定与因需选用相衔接等多种形式、渠道组建了教学团队。现通识教育中心有专任教师8名、兼任教师11人(承担固定的教学任务)及聘用的退休教师2名。此外,警察大学各专业系及行政部门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学术特长承担一些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或定期及不定期开设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通识教育中心还在台湾其他大学、学术机构及社会学者、专家中聘用人员参与通识教育的各项活动。
(三)设计了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台湾警察大学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原则是以支持未来实际从事警察工作的要求为主线,其立足点不在于扩大通识课程的数量,而是在于所开设课程的品质,力图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归并整合,形成警察大学的特色通识课程体系。目前,除开设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通识性质必修课外,还设计规划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语文”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应用科学等学科。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个子类课程组合,每个子类下含若干门课程,如人文艺术类包括哲学(含哲学概论、逻辑推理、孙子兵法、当代哲学理论共4门课程)、文学(含中国文学选读、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当代欧洲人文、日本生活与文化、推理小说选读共8门课程)、史学(含台湾史、台湾治安史、台湾政经发展史、历史人物评价、欧洲历史与文化共6门课程)、艺术(含世界艺术史、艺术欣赏、电影与文学、神话与艺术、戏剧与人生、文化创意产业共6门课程)四个子类,社会科学类包括政治与经济(经济学概论、警察与国家发展、台湾政经与两岸发展、经济与生活、个人财物规划、警察人际关系、警察未来学、执法与人权保障、执法伦理与领导共9门课程)、社会与生活(含公共关系与行销、警察与大众传播、口语传播技巧、社会流行病学、生涯规划、爱情心理学、公益组织与社会、新移民家庭、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与婚姻等11门课程)两个子类,自然科学类包括环境与生态(含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生态、全球环境变迁导论、生命科学新知、人生智慧与密码、大脑与情绪、食品安全与风险、芳香疗法乐活学共8门课程)、咨讯与科技(含现代科技概论、科技与生活、资讯与法律、资讯素养与伦理、数字资源检索与运用、网际网路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音短片制作、资通科技发展、鉴识科技发展10门课程)两个子类,以上以警察大学第81期通识课程一览表为例。
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列入必修课的通识课程外,上述的近100门通识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对选修的学分及选课的种类有明确的要求,如警察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均至少需选修八学分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且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及自然科学类至少选修一门。此外,台湾警察大学还十分重视开设具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通识课程,如开设有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新移民家庭等课程。除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外,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为丰富学生学习资料,还组织建设了系列性的网上通识教育资源库,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为其特色之一。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尽管其承担基层警察的培养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派出所,学制(两年)也相对较短,但对开展通识教育的作用有很高的认识,这一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予以充分体现。以刑事警察科(专业)为例,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共同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和校订选修科目四部分,其中课程共同科目主要为通识课程。除体育技能外开设了数理学群、艺术学群、艺术概论等通识必修课,学分达14分;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共有10门课程,两部分的合计学分为22分。此外,在校订选修科目的27门课程中,有一半左右的课程为通识课程,其中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警察伦理学、警察人际关系等,形成了必修与选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衔接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四)课上与课下互动、多部门联手,推动通识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台湾警察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工作中,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并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和规范。例如,通过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或科目的方式固定某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对某些不宜固定的课程或科目采用校外活动的方式进行,诸如领导能力训练、生活教育等。此类课外的活动由学校的学务处和学生总队负责,通识教育中心予以配合,双方形成通识教育的合力,确保取得实效。学务处和学生总队在通识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常组织系列的学生活动推进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序规范进行,如《学生生活教育座谈会实施须知》、《学生辩论赛实施规范》、《学生演讲实施规范》、《学生历史人物评价比赛实施须知》、《学生时事座谈会实施须知》等。(五)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组织丰富多彩、师生互动及校内外结合的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是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的又一亮点。学术活动的主题内容广泛,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调整研讨的重点和方向,如2008年举办的警察通识与专业学术研讨会、2010年举办的第七届警察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2011年举办的第八届现代警察应有之素养学术研讨会等。对每届研讨会征集到的学术论文均进行整理汇编,在网站上制作成系列的参考资料,供师生学习和交流使用。同时,警察通识教育中心为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及教学效果,每年举办一次教学观摩会,广泛进行教师间的教学相互交流和探讨,相关资料亦在网站上开放共享。此外,台湾警察专科学校编辑出版了《警察通识专刊》(每年发行一期)。该校在阐述办刊宗旨时强调,为发扬通识教育理念,暨实践全人教育的理想与提升警察的人文素养。通过《警察通识专刊》这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强化警察执法的伦理及人文素养,期望汇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借助艺术陶冶、人文、史哲、生命科学等培养全人教育的警界人才,在培养警察专业知识外增进警察的公民素养、人文关怀、创新思辨、行政管理及宏观视野的能力。
二、借鉴与启示
中职舞蹈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对社会的具体分工已成为当下的基本格局之一,所以职业教育在教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大攀升。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中等阶段,中职教育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开展专业性规划和德育规划是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根据德育教育在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简析。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德育教育
我国在近几年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改要求,旨在加强具体教育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在不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德艺双修,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一批高修养的专业素质人才。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将职舞蹈教学的基础概念
舞蹈教学是针对学生的艺术天赋、艺术兴趣来进行具体化的专业指导,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会对学生在心理上、在艺术表现上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对舞蹈教学进行德育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是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价值观念引导等方面,去教育在最终的表现方面也会产生因人而异的表现结果[1]。
二.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舞蹈教学是区别于传统型知识学科,其是身体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学科,在培养的效果上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舞蹈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那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会直接对学生在舞蹈专业素养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最终直观的表现在教学效果上,表现在学生的舞蹈表现上。教师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文化、人格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建设工作,让学生在接受严格舞蹈训练的同时,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职业责任心等具体的精神品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接受舞蹈训练的时候树立专精意识,自主性的强化自身的舞蹈专业素养,还能够在专业能力加强的同时及时拓展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做到德艺双修,从而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积极去面对和处理[2]。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养成教育
摘要:审美素养是高素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指标,高校应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不断提升我国航空业空乘人员的岗位素养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
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
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设计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对高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的开发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建设的目标,进行公司化和项目化的公司运营和管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建设与开发模式。本文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形式的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找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监控与考评机制,进而完善和健全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体系。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艺术设计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一线设计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艺术设计课程开设和教育教学中很多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脱离,已经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最初目标相背离,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岗位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的原则越来越凸显,也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所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开发与课程开发必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岗位素养培养目标相符合,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选择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方法和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监督机制,这些是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关键内容。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方面进行论述。
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人才培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