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美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美论文

书法中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艺术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也是哲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我们研究艺术的起源、探索人类审美活动、赏析艺术的风格特点、了解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创作新的艺术作品时,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那就是艺术美学,艺术美学对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着重大的意义。艺术的范畴多种多样,书法作为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当然符合艺术美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学习艺术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书法、认识书法。对于书法的讨论从古至今仍未停歇。

关键词:书法;儒家;道家;禅宗;美学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探索一直争议不断,从中衍生出众多发人深省的学说,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种学说便是我们熟知的儒、道、禅三家,至今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些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因此区别于西方人的美学追求。

一、书法与中国三大美学价值

(一)儒家的美学价值

由孔子创立、孟子进一步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儒家学派一直绵延生息、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积极入世,将天下视为己任,他们的理想是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

1.“中和”之美

阅读全文

文学作品中的美育思考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鉴赏美的情趣,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因此,美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修养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其根本而言,是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高科技的时代新人。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包括美育;开展美育在文学作品中的教学,教师就不能不具备必要的美育修养,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必要的美育修养,才可能在实践中落实美育的任务。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提高课文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自身的美育修养,进而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课文,创造美的情境,提高美的教学效果。   美育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起着巨大作用,这从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的关系都可以看出。   从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来看,美育较一般的道德说教更具体、更生动、更易为人所接受。例如教学《土地》一文,教师可先带领同学诵读激情充沛的段落,然后,有表情地复述课文,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品味其审美价值。这样,作者对土地的热爱,认识土地与人类产生的直接关系,从而对劳动者真情的歌颂与赞美,就会在学生心灵的深处激起感情的浪花,道德教育也就自然寓于其中了。   从美育对智育的作用来看,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可见美育与智育是“相辅而行”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它本身就包括了观察、联想、想象、评判等智力因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智育与美育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课文《一件小事》、《项链》、《失街亭》、《变色龙》等都是美育与智育的优秀教材。在学生受到审美情感陶冶的基础上,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车夫还是“我”?《项链》中的路瓦裁夫人是否值得同情?谁承担失街亭的责任?别里科夫是旧制度秩序的代表,沙皇统治的忠实追随者吗?学生面对这样一些有争议而又有趣的问题,通过反复热烈地讨论,不仅使审美感受更深刻,同时也使求异思维受到良好的锻炼。   美育之所以适合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原因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屈原的悲天悯人、祥林嫂的善良凄苦、阿Q的精神胜利、水生的机智勇敢、林红的坚贞不屈、路瓦裁夫人的追求虚荣、夏洛克的贪婪狠毒、窦娥的感天动地等,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个性特征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对这些形象的审美感知与评价,将深刻地启迪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当然,审美创造是非常复杂的,它建立在审美感受、欣赏、判断能力的基础上。要创造美,还必须懂得美的规律、形态、表现美的方法,掌握必要的美的艺术知识,并有目的、有选择、有批判地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经验。这样,对美的创造才能由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   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能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本质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为依据去创造美。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各异,审美创造能力也就存在差异。   就是水平相似的学生,在审美创造上也各有千秋。   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人人的心灵的,感知美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审美能力的核心。人们对美的感知又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它虽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必然积淀着一定的理性思维因素,因而人们对美的形象的感受,也就只有与情感体验、想象、认识和心理功能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审美判断的艺术欣赏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教育呢?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接受、正确理解、评价和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形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文学作品的教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在教学活动和审美教育活动之间,鱼水相交,密不可分。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段话简明地说明了美与客观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一篇篇优秀的课文的特殊关系。因此,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文学教学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教学美育的实现,和教材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是分不开的。在课文中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作者通过美的语言、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意境。在这些课文中,几乎包容了美的各种范畴。例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丽、((松树风格》的崇高、《威尼斯商人》的滑稽、《杨修之死》的悲剧、《白毛女》的大团圆结局等均各具特色。课文中的名篇佳作,还体现了多样的美学风格,如白居易《忆江南》的柔和、《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灯》的隽永、《花城》的华丽,以及体现在柳永、李清照词中的婉约,苏轼、辛弃疾词中的豪放等风格,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原课文的欣赏者,即审美主体,又是学生的欣赏对象,即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他必须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践,对课文的美进行再创造,用富有魅力的方式,积极地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客体,不仅要善于传授美感,还要善于创造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境”,使师生之间自然地形成一种能引起知识、情绪和情感交流的“审美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从而萌生出一种创造美的欲望,这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p#分页标题#e#   我们再从第二课堂来看,也包容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我们一旦接通了课内课外美的电流,就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情操,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比如:通过欣赏名著、电影、电视、文艺表演、参加诗歌朗诵会、故事讲演会、参观名胜古迹、参加书法比赛、写作比赛、与边防前线战士通信等等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美感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满足,还会不断产生创造美的意愿。上述诸方面还雄辩地说明:教学与美育乃是鱼水相依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特别注意社会美。社会美包含了人性美、人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等方面的内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就把人性美和人格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保尔•柯察金有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是心灵美的光辉典范。又如课文中夏明翰宁死不屈、岳飞精忠报国、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贫贱不移、白求恩专门利人等等,都为伦理美学写下了行为美的篇章。历代文学艺术家,都是环境美的追求者。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是王维笔下山间的幽静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笔下的飞瀑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美。课文中描写环境美的佳作还有很多,认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领略祖国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   从古至今,有许多优秀的文学名篇,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是因为文学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就对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有一种设身处地的非同一般的特有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文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才把握了这种不同于一般的独特性。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独特的艺术感受,才算抓住了课文显著的美学特征。如秦牧的散文《花城》,以优美凝练的词语,描绘了“十里花街”的绚丽图画,其独特的艺术感受是通过三方面来表现的: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二是美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三是美要靠斗争去创造。以上三方面,就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坚持不懈地用美学观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就会使自己长期沐浴在美的阳光下,在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中,逐渐深化自己的审美观,陶冶自己高尚的、逐渐稳固的审美情操。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追求、创造美,从而焕发出捍卫美好世界、建设美好祖国、献身美好未来的巨大能量。   教师必须具有美的职业情感,必须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只有这样,在备课时,才能为课文中的美感因素所陶醉,充当好审美主体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才能把教师看作一个有吸引力的审美客体,在教师的启发下,痴情地受到美的感染。   教师要成为一个美的使者,必须全面加强美的修养。从文学教学角度讲,应特别注意美的感受能力的修养,美的鉴赏能力的修养和美的表达能力的修养。教师要把自己在钻研教材中所获得的感受、美的鉴赏,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自身必须加强美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修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形象、感情充沛,才能用美的语言吸引住学生。从书面表达能力来看,教师要教育学生写出各种新美如画的作文,自己先要练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的基本功,亲自体会一下写作的甘苦。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撰写各种教研论文,教学科研论著(包括美育方面的著作)的修养。这样,也才能使自己的审美能力、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更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中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崇高的道德风尚。教材中那些独具个性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他们那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对党、对革命、对祖国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将永远鼓舞学生们在现代化的大业中奋勇前进。为了适应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

《装饰》杂志原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该刊成为由清华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报。《装饰》杂志生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设计的本土特征,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也是本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阵地。《装饰》以“装饰”为名,既是装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交流阵地,也反映了办刊者装饰美化大众生活的愿望。该刊以“深化工艺美术、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服务”为办刊宗旨,始终以高水准的学术定位和高品格的文化格调为标准,对我国艺术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

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

《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

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

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

阅读全文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一、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

(一)规范性

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规定科技期刊封面应该标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条码等项目。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这些项目和信息必须做到没有遗漏、简洁清晰。同时,在期刊卷号、期号表达上尽量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总体而言,规范化标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封面的认识功能。

(二)稳定性

科技期刊具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特性。如果刊物要保持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辨识度,并树立品牌形象,封面设计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有规律和细微地调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终延续一种稳定的风格,最终在读者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期刊整体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一种能产生深刻影响力的封面元素,让这种元素成为贯穿各期封面设计的一条线索,由此积淀成为期刊的标志。总之,期刊的封面设计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有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细微的变化,以此发挥封面的认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专业性

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一种或多种学科和专业,每种学科和专业都有专属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能很好地传达科技期刊的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注意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独特封面设计的切入点,通过色彩、布局、构图等封面设计勾勒出刊物的专业特色,突出刊物应有的个性,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为其学科和专业服务方向的指示器。

阅读全文

封面设计文学童书造境

摘要:

目的研究封面的造境之美对文学童书装帧设计的意义。方法以阐述造境的内涵为切入点,从文学童书封面的图形、色彩、文字和材料4个方面出发,分析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方法,探讨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结论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要具备文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让封面内容的精神美和艺术的形式美相互渗透实现完美统一,才能使孩子们通过封面艺术准确领会文学书籍的内涵与气质,带领读者进入充满艺术气息的情感世界,感受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

关键词:

封面;文学童书;造境

文学童书是影响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载体,而童书封面则是孩子了解书籍内容的主要渠道,在书籍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人们对书籍封面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优秀的文学童书封面要结合书籍的内涵,分析研究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引领孩子进入一个意想的情感世界,从而极大地满足儿童的“悦读”需要。

1造境与文学童书封面设计的内涵

1.1造境的含义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使得人们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也逐渐科学与丰富。艺术技能课(音乐、美术、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纵观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艺术技能课都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素质修养”的导向,教师们更多侧重于理论和技巧教学,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艺术素质,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表演能力。

关键词:艺术修养;学前教育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学现状

1.1生源的艺术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增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扩招,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只考虑就业难度,忽视自己的特点是否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艺术课程学习的经验,入学后多是从零开始,这就导致部分艺术天赋和悟性较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再加上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直接降低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质量。

1.2教学内容与方式

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各类艺术技能水平较弱的现实,很多高职艺术技能课的教师为了将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迅速提高,不得不将教学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上,而鲜有涉足艺术审美、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确实能把将学生的各项技能水平做出一定的提高,却很难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学习的被动很难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能力,对艺术修养的提高也是无益的。

阅读全文

徽州三雕在平面设计上的开发

【摘要】徽州三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时间的沉淀,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木雕的华丽、石雕的粗犷、砖雕的细致,都充分体现着徽州雕刻的艺术特征,民间习俗与传统题材的交融寓意图案的意义,则蕴藉着徽州雕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雕刻经历过几千年的历史,仍然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形式,还间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尤其是传统文化潜在的再创造价值。本文对徽州三雕在平面设计上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推动平面设计的同时,对徽派文化进行宣传,从而使大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心理归属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徽州三雕;平面设计

一、徽州三雕概述

徽州三雕出自于安徽南部地区,宋、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商都曾影响着徽州雕刻的发展。因徽派建筑中常使用的木、石和砖等材料镶嵌在其中,渐渐有了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后因徽商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教育的发展,徽州雕刻艺人们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并受到各种学派理念的影响,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大众审美、艺术品位也渐渐提高,徽雕的表现技法也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地域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均为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遗产之一,能够从构图方式、雕刻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清晰体现出徽州人文地域特点。徽州三雕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雕刻题材广泛,遍布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选材、构思和制作上也处处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创新艺术思维令人叹为观止,雕刻手法巧夺天工,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徽州三雕特有的风格特征

(一)艺术特征。1.构图方面。木雕早期艺术刻画多借助于线条,强调对称构图,对称构图即轴对称、中心对称等;而均衡式构图更讲究透视变化,整体造型近大远小,近景造型精巧,远景造型粗略,夸大主体物的造型,凸显画面张力感,装饰趣味十足;对称式构图相较于普通构图而言,整体秩序感较强,以中心或水平垂直线为轴,纹样环绕均匀分布。在徽州三雕中,木雕的构图造型组合形式是最灵活、丰富的,因此它在三雕中居雕艺之首,总体来说需要因材施艺,因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生长着大量的木材,不同种类和质地的木材使得雕刻内容和构图都不尽相同,质地坚硬细密的木材适合雕刻复杂的构图内容,而质地疏松柔软的木材适合粗犷简约的构图内容,在选材上善于巧妙利用各种不同材质,不拘一格,层次丰富,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代表作有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其为三进七间砖木结构,建筑宏伟,气度非凡。祠堂前进门厅为五峰重檐式高大门楼,就在高门楼额枋木雕中,前眼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眼则是“九龙戏珠满天星”,均系浅、高浮雕和部分透雕刻成,场面之大,气势磅礴,造型精确,实为木雕艺术之精品。2.造型特征方面。因用料材质不同,雕刻特点也不尽相同。工匠们经常会选择砖雕去刻画人物;石雕雕刻内容则以动植物为主;而把日常见到的花鸟鱼虫、博古山石等作为木雕的主题造型,而这些造型图案通常在生活中被赋予美好、吉祥等意义。在图案方面有各种花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连续图案或者团式图案的应用,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延绵祝福[1]。而在砖雕艺术造型中,镂空式的艺术表现以及造型难度是最高的,对工匠而言,不仅要严格筛选造型砖的质地和细密程度,还要求有极其高超的雕刻技法,砖雕构图除了以圆为中心形成视觉中心点以外,自由构图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图方式,画面不拘一格,灵活排布,呈现出花卉、植物的动感形象,这种构图方式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灵动,给人以惊喜、流畅的感觉。

(二)民俗特征。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大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既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徽州三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在内容上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在注重社会意义的同时表现人伦性,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工匠们经常选择儒家题材进行雕刻,使儒家学说能够在徽雕中代代相传,它又把审美情感和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例如,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等故事;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自古以来代表着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的精神,从未更改。将这些题材元素提炼出来成为一幅幅独立的画卷,一件件完整呈现的艺术品,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美,所传达的道德规范足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至今仍让孩童们感受到其中教化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蒙。中国各地的民俗差异很大,但在生活中对吉祥、美好的追求是一样的,例如经常见到的花、鸟、鱼、虫以及博古山石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题造型,常见的有花瓶、如意、琴、扇、珠宝、灵芝、坛等。而在动物吉祥纹样中主要是蝙蝠、瑞兽,吉祥寓意也就是福气连连、富贵吉祥、飞黄腾达、辟邪镇宅等。这体现了民俗文化中的整体意识,是集体参与的结果,也决定了徽雕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徽州三雕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徽州人杰地灵,也展示了徽文化的辉煌历程,它是徽州发展的日记,能够展示徽州建筑、徽商文化、徽文学、绘画、版画、风俗民情、名人轶事,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阅读全文

标志设计中图形的适用性3篇

第一篇

一、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及体现

1.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目前,汉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已非常普遍,成为了一种民族审美的趋势。在对汉字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标志设计的原则,按照标志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分析设计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注重从形象思维、审美情趣、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标志的设计思路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达到以简化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意蕴和美感的目的。具体来说,将汉字图形化应用于标志设计中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视觉识别原则。要通过设计使标志容易辨识,具有能够与同类商品区别开来的视觉识别效果。二是信息传递原则。要通过视觉语言把设计对象的特征、寓意等信息明确地传达给观众。三是特色鲜明原则。要求设计的作品要醒目突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要具有艺术感和审美价值。四是形象集中原则。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集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明快、清新,在视觉艺术特征上要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

2.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1)借鉴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按照字体风格可以分为草、隶、篆、楷、行等书体,各种字体的审美形式构造为汉字图形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空间。汉字具有“神形合一”的特性,草书的简练连贯、行书的潇洒、篆书的浑厚、隶书的典雅、楷书的端庄无不体现着汉字特有的美。把书法艺术图形应用到标志设计领域,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文化底蕴,让观众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标志的设计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传统书法字体或名人题字,颇为直白;另一种是突出视觉个性,追求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如北京2008奥运会的标志和修正药业的标志,它们融合了书法艺术的精华,具有气、韵、形、神,提升了字体内涵和艺术效果,体现出了深层次的意境之美,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艺术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