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艺术考察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于民族服饰艺术采风教学分析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 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 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 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教学浅析
1.餐饮空间设计课堂引进问题导向式方法的提出
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已经应用于不同学科及课程领域,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前由教师提出课程相关问题,例餐饮空间的类型、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学习,课上教师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创作的模式体系。学生基本上根据项目实例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设计方案。我校10级室内设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视觉符号在餐饮空间布局起到的作用,每个小组以视觉符号创作主题性餐饮空间,小组同学完成较好。这样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习兴趣。
2.学生分组考察与汇报相结合的互动式方法的提出
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教学,适当给学生上讲台讲的机会,课前把班级学生按小组布置到当地的不同餐饮空间考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遇到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所遇到困难,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更多的设计模式和方法,给予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餐饮空间设计》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去进行考察,对本地的餐饮空间类型做简要整理,每个组都进行不同餐饮空间设计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写好考察报告及汇报PPT,再让每组学生对考察进行讨论、汇报。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举一反三,一个设计方案变成多个,学生在激辩中还能互相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的提出
教师应多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采用互动引导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上把学生分成3或4人一组,模拟公司制下的设计团队,有设计主管、主案设计师、制图员、预算员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因此我们在模拟公司制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先进的设计动态、流行得设计样式,梳理思路,把课堂环境模拟成工作环境,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提出创新和积极的观点进行鼓励并给予横向和纵向的引导,开拓学生创作思路。
4.餐饮空间设计课程引进研讨型课堂方法的提出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究2篇
第一篇
1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教学与时代脱节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日后的工作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明显存在与时代相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没有区域特色。二是教材使用周期较长。三是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
1.2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将知识用于实际,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即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部分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简单的认为先把理论知识学好,只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在工作后自然会有。二是条件有限。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由于很多的院校大规模扩招,根本没有多余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如何将知识用于实际中;另一方面,学校资源有限,难以安排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
1.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医学PBL教育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陈新山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近年来,随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的出台,我国以实行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为重点的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PBL教学改革也从初期的试行向较大范围内推广和不断完善方向发展,以适应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目标和GMER所强调的医学生沟通技能、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1-6]。2009年,笔者应香港大学病理学系的邀请,对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和法医学教育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现将其中的医学教育和PBL教学部分简要介绍如下,以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PBL教学提供参考。
一、香港大学医学教育体制与学制概况
因历史的原因,与其他欧美国家从大学学习4年后再学习医学的教育体制不同,香港大学与英国的大学一样是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入学,学制为5年;但要做专科医生还必须再学习6年,即使做一般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也要再学4年。香港大学的医学教学称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相当于大陆内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但也有所不同。自1997年起,香港大学的医学教育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革,主要特点是采用特别学习模式(spe-cialstudymodules,SSMs)。这种SSMs教学模式与内地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课程安排有一些类似之处,但又明显不同。他们不仅全面实行PBL教学,还增加了贯通课程。如在学习心血管系统的阶段,从解剖学直至病理学等课程连续学完,然后再开始学习另外一个系统。不同班组开始学习的系统不一,但都按照一定顺序轮换。每个系统的学习,既有大课讲授、小课实习,更主要的是开展PBL教学。例如学习心脏的课程是4周,其中在病理学系学习24学时,分别安排4次lecture共4学时、2次实习共4学时,另外8次PBL教学共16学时。这与我国部分院校目前开展的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相似[4-6]。
二、SSMs课程
1.SSMs
课程的结构。SSMs课程的结构分五个部分:①导读课程:长16周,排在第一年的上学期。主要内容是介绍医疗及健康的基本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大学教育的要求。②系统课程:时间是46周,在第一年的下学期至第二年的下学期。按人体结构的系统来统领各种学习课程,共分为下述八个部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头颈系统、血液及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③贯通课程:共8周,安排在第三年上学期的前阶段。利用几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个例把不同的系统串连起来,帮助学生温习各系统的知识、临床和沟通技巧,为他们开始临床见习做好准备。④临床课程:时间为99周,从第三年上学期中间开始。又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27周;中间阶段24周;高级阶段48周,为专科实习。⑤选修课程: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五年年终,学生们均可选修专题项目或课程,每课为期4周。这些专题项目以小组学习或实习为主,题材多样,范围涵盖医学及非医学类别。实际上,所学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前面四个部分为必修课,第五部分为选修课。但从选修课的安排来看,与内地医科院校的选修课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形式上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内容多而广,其范围涵盖医学及非医学,特别是非医学的内容。例如某些医学生对欧洲的建筑艺术感兴趣,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学习考察计划及内容,在暑假期间去欧洲考察学习欧洲的建筑艺术,回校后再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或论文,这就是一次选修课程。
影像实践教学思索
作者:武小川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裸露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社会生活中小学语文论文
一、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高职美术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一、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区域元素,这是广西创新设计区别于别处的最大资源。在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及广大人民对小康生活提出更高品质的设计服务的需求下,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还远远未达到市场需求,开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广西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区域建设、特色设计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基层设计工作人员。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民族元素;创新设计
一、概述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区域元素,这是广西创新设计区别于别处的最大资源。广西“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的目标;住建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加快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广西以及城镇化建设、园林工程将成为重要的产业,而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新农村规划设计与建设人才,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在国务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
二、广西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广西共有15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均存在差异。2015年前本专科专业命名目录中,大学专科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土建大类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教学标准与景观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存在交叠、混淆、课程体系建设不明晰情况。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存在偏室内装饰设计的,也存在偏景观设计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同类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的性、偏向性、特性不够清晰。目前,基于建筑环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是2015年新增专业,培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应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是培养基于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应用人才;室内艺术设计由原室内装饰设计更名而来,培养的是建筑室内的环境设计应用人才。我校在早期专业建设中,只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课程体系设置既开设有家具陈设课程,也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同时也有小区景观设计课程,学生学习内容多而杂,知识和技能体系太大,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经过市场调研及用人企业反馈,学校在2018年开设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彻底分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偏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专注室内装饰设计,初步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群。
三、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赛事驱动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