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师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师论文

肿瘤专科论文与医师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肿瘤医院为例,探讨肿瘤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并实践,通过分析运行效果,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支持、强化基地建设、优化定科管理、提高福利待遇、严格考核管理等建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

规范化是肿瘤诊治的首要原则。实现肿瘤诊治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诊疗过度与不足[1]。专科医师与一般医师在临床能力、治疗水平及科学研究领域均存在较大差异。专科医师的要求高于一般外科医师,除临床实践外,还需注重临床研究,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而且是通过临床诊疗研究某种特定疾病,创新性地学习知识,达到引领和修订指南而不是单纯被动地遵守指南[2]。建立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肿瘤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肿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对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3]。而在重庆市,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肿瘤专科医师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不成规模、管理不规范、专科医师能力不强等,问题阻碍了医院发展、学科建设、职工成长和诊疗水平的提升。如何有效开展肿瘤专科培训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背景

1.1国家政策导向

2015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住培基础上,继续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在国际医学界有广泛共识和长期实践[4]。

1.2试点基地情况

阅读全文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医学影像学论文

1严把住院医师入选关

凡在我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都必须通过入选考试。虽然住院医师以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但基本理论和操作应该有所掌握。进行入选考试一方面有助于选拔优秀住院医师,另一方面有助于摸清住院医师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住院医师要想在2~3年时间内轮转完所有二级科室,并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其自身素质十分重要。此外,进修医师将承担一半以上的临床一线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水平。选拔基础较好的住院医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第一步。

2做好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在入科接受培训前,都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一旦入科,就意味着从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必须尽快熟知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要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尽早明确培训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2.1了解学习目的和特点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医师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及兴趣方向,同时要了解其学习目的。由于住院医师本人及所在医院的要求不同,其轮转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目的性较强,除了学习阶段考核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主要对即将从事的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便轮转结束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2)目前尚无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各方面知识都比较感兴趣;(3)少数住院医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础理论知识

阅读全文

助理医师医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合法行医的前提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教育部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自身硕士课程的同时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需要通过考试合格,这一规定完全改变传统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试图为两者合理、有机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对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的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院校动物医学类实习管理

作者:赵坤 赵朴 刘丽艳 王自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签订协议,规范实习管理签订协议是搞好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毕业实习之前,学生所在系、实习生、实习单位三方要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协议书的形式规范各方的行为。协议书规定:1)学生所在系要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专业实习指导小组,负责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过程管理、实习考核与鉴定,并选派指导教师,开展实习检查,定期为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及临床技术指导,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2)毕业生有权利参加临床毕业实习和选择实习点,学校和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条件,严格按照毕业实习方案开展实习与学习,接受实习单位的领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得向实习单位谈条件、索报酬,不得从事纯经营性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纪律,承担相应的技术和经营责任,不得泄漏实习单位的技术秘密;不得单方违约转点、中止实习或提前返校,定期向学校和实习单位汇报实习情况,按时参加实结及考核鉴定,完成协议书中所安排的各项实习任务。3)实习单位有权利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开展工作、生产劳动、学习和技术训练,有权利接受、拒收、遣返实习学生,并且按照学校实习方案要求和国家有关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法律法规安排毕业实习和工作,为毕业实习生提供基本的实习、学习和生活条件。指定专门的兽医师负责毕业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管理教育和技术指导,如实填写实习鉴定,不得安排实习学生进行产品经营和推销活动或非法活动,对学生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实习。

实习过程分“四步走”“四步走”实习法是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的不同,将实习分为四段,每段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全面了解临床工作,快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具体作法是第1步:调查了解,观摩学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要用较短的时间熟悉并掌握以下内容,即动物医院的设计,包括小动物诊疗室、大动物诊疗室、宠物诊疗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室的设计及管理,门诊病例的接待及处置,动物医院的日常管理等;在养殖场实习的学生要了解该场的养殖规模、免疫程序和常发的传染病、兽医诊疗室及化验室的设计、疫苗及药物管理、传染病爆发时的处置预案。第2步:协助兽医师处置病例。担当兽医师助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具备兽医人员的要求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该阶段是在实习的中期,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实习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协助兽医师开展全面工作,把自己当做一名兽医师,站在兽医师的位置来处置门诊病例或养殖场疫病监测,了解兽医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第3步:接待门诊,独立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学生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实习以后在基地兽医师或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开展工作,以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该项工作,找出不足和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步:总结提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在实习结束前1~2周,学生完成前段的主要实习任务之后停止参加实习单位的兽医工作,进行专题论文的写作和实结。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全面认真地回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采用“5+1”考核法,检验实习效果毕业实习考核是检验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实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所谓“5+1”考核是指实习考核的5小项(实习出勤、实习态度表现、实习笔记、实结、实习鉴定)和1大项(毕业论文答辩的成绩)。实习考核小组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组长共同组成,对5小项进行考核,每小项满分为14分,共计70分,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出勤分数,根据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和生活作风等评出实习态度表现分数,实习笔记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实习笔记分数的主要参考,实结考核则包括兽医理论应用程度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对毕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德、能、勤、绩的综合评价。最后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由学术学位委员会负责,主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和内容要求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毕业实成绩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5个等级。总评时5小项中任何1个单项得分低于该单项满分的50%者,总评不能为优秀;2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总评不能为良好;3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或总分低于60分者、或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低于18分者,总评为不及格。

协议书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日常行为,把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协议书制度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改变了学生实习状况、行为和态度,使毕业实习管理由松散转变为规范化,使实习从商业型转变为学习型和择业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协议书制度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企业不但可以考察选择毕业生,而且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承担培养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4步走”实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则,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际,抓住实质。“5+1”检验实习效果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减少实习中的请假和缺勤现象,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深入实际,培养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这种实习模式在医学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增强,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生联合培养的实践

1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两种教育模式共存的矛盾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目标、内容及考核与标准很大程度上吻合,但两者却不能互认而导致两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接受重复教育,造成人力、物力、医学资源的浪费。

1.1医师培训结束后仍需进行研究生教育。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学历人才,并要求同时具备研究生学历、学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为选拔优秀一线临床医学人才,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临床技能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束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的本科学历的培训医师90%以上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专业学位还需花费2-3年时间进行与医师培训具有一致要求的临床能力训练。

1.2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

基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第一选择为考研。以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为例,录取的本科学历培训医师从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达到最低点25.5%(见表1)。然而,按照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进行住院医师第一、第二阶段培训,国内二甲以上医疗单位招聘医学人才均要求具备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所以取得研究生学位、学历后必须再进行2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

2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实践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主要问题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从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培养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完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强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介绍培训过程考核管理的实施重点、总结其主要成效,并就过程考核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