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银行汇报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思索
摘要:虽然国家有关法规条例规定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不得对外承包,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地方政府依然允许学校食堂引入社会力量承包和委托经营,在两种经营模式下,产生的财务问题不同,在财务管理上也有不同的侧重。该文通过列举两种模式下的财务问题以及两者存在的共性财务问题,并分析新形势下“明厨亮灶”对食堂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探索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自营模式;承包和委托经营模式;明厨亮灶;财务管理;思索
事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从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盲点。各学校在食堂管理中一般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更忙于应付各种检查的流程形式,对同样是重点的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多误解和缺失[1],因此,审计巡查部门在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堂财务巡查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1引入社会力量承包以及委托经营模式下学校食堂存在的财务问题
1.1学校食堂的公益性缺失
实行承包或委托经营方式时,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应地,即便学校采取限制经营方利润率或者利润额度的方式,企业由于其盈利性的本质需要,也会以最大限度地牟利为目的,通过压缩成本和提高价格的方式,在采购、验收、储存、加工制作各环节均以企业的利益为先,而大多数学校对承包或托管企业监管并不到位,因而,无法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营养和健康[2]。
1.2招投标过程把控不严
民办高校投资学专业股权投资方向探究
摘要:民办高校开展专业课程群建设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通过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夯实核心竞争优势,达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错位发展。文章立足三江学院投资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特点,认为需要加强现有三门理论课程与一门实践课程的融合度,并基于职业能力的岗位要求,寻找课程群不同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强化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递进、建立职业能力与具体课程的对应关系,最后从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度,合理设置实践环节,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三江学院投资学专业股权投资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投资学专业;股权投资方向;课程群;职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市场对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通过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夯实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学校间、专业间的错位发展。课程群的建设主要将同一个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划分和整合,实现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具有系统性、独立性、指向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1]。三江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因此在投资学专业建设中应该谨遵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自身专业的定位要求,紧密结合市场对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需求,积极开展职业方向课程群建设,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股权投资方向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投资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发生了新的变化。股权投资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尤其是未来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而且也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大体量、长周期的资金有望源源不断地从政府、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社保体系涌出,而实现企业和股权投资资金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引领产业趋势、把握产业方向、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从而可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因此股权投资的人才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股权投资机构超过了1.4万家。股权投资机构整体募资额和投资总额持续增长,股权投资市场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对专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江学院设置的投资学专业立足于股权投资方向,致力于培养股权投资方向的专业型人才,在本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中,将着力整合课程资源,对照培养目标以增强岗位需求与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契合度,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股权投资方向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制度事务通知
一、收支两条线制度。
所有收入必须纳入财政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单位所有收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项目、依据、标准收取,并及时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不得拖延、截留、挪用。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
二、财务审批制度。
所有支出经分管领导初核后,报协管财税领导审核后,由分管财税工作的镇长直接审批入账,杜绝乱审批入账现象。
三、财务收支程序。
报账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应根据真实、合法、完整、手续齐全的原始凭证办理收付、入账手续。财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不予受理,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要素不完整、手续不齐全的,退回经办人,要求其补充完善或更正。
(一)对于一般事项,原始凭证应开具正式发票,内容填写应真实、完整,要注明用途,要有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根据情况必要时附有相关附件。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思考
一、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内容分析
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包括非信贷、表外等业务均属于类信贷业务,类信贷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并不以贷款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应收款项类投资等科目出现,具体说来有远期回购承诺、质押式回购、购买信托、私募债等方式,这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针对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以提前制定应对策略,确保银行实现利润目标,稳健发展。由于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具有隐蔽性强、形式多样化、使用灵活等特点,在具体进行审计时要分门别类进行审计,比如回购协议,由于不用提缴存款准备金、容易控制期限,有利于借款实际成本的减少,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和使用。在进行审计时要注意以下6点:一是,注重调查了解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律规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二是,审查审批流程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国家业务审批要求,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是否存在人为审批程序性漏洞;三是,审查合同、协议文本内容,利率确定,期限时长,是否有抵押、质押或担保物等的存在,基本材料和担保材料是否齐全,资金是否流向风险较高行业等;四是,审查是否存在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勾连,非法操纵资金流向,是否存在挪用等情况;五是,审查是否存在潜在风险,部分业务操作不规范可能埋下隐患,因此要注意审查业务各环节,并制定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六是,重视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及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二、提升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水平
(一)重视人才建设,培养类信贷业务内控审计专员
就我国商业银行现状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占比相对较低,这使得银行内部审计缺乏专业人才支持,审计效率偏低。基于此类情况,商业银行应注重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培养类信贷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商业银行应拓展招聘渠道,可以将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相结合,为企业吸纳各类具体专业素养的审计人才,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审计与一般审计工作存在差异,银行应重视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就类信贷业务的审计全过程注意事项进行定向指导,具体包括立项--审计通知书发送--证据搜集--实地考查--审计日志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内部审计报告等环节,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可以组织业务能力考试,对于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提升审计水平;同时,应制定类信贷业务内审考核指标,并将其与员工薪资挂钩,调动内审人员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审计水平。
(二)强化审计职能,重视建立垂直管理和报告制度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审计效果,因而商业银行应建立垂直管理和报告制度,以某商业银行为例,该银行已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赋予审委会一定的独立权,审计委员会形成的审计报告可以直接向管理层汇报,而无需其他部门或管理人员经手,以保证类信贷业务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受相关执行部门干预。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审计权限制度,制度中对审计人员的权限进行明显界定,非审计人员无权干涉审计结果,可以赋予审委会对高级管理层的审计权,使审委会能够直接向总行董事会负责,对于随意干预审计结果的个人或者部门,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审计委员会做好审计结果的评议和分析工作,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外,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获取客户信息,因而应给予审计人员一定授权,以确保其能够顺利获取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有效落实;同时为了防止审计人员权力滥用,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审计人员的非规范性操作进行问责。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为例,介绍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开放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顺应形势要求,内蒙古科技大学于2015年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是以北京方宇博业公司开发的经管类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载体,将高度仿真的现代商业生态环境(即浓缩的微型社会)搬进校园,是一门综合性跨专业协同对抗实验课程。课程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的经营为核心,构建工商、税务、银行、物流等机构作为外围环境,通过各种业务往来和外部机构建立联系,营造一个完整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从而模拟企业从注册、生产到销售的经营管理全过程[1-2]。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已开展三期,每期课程安排为两周集中实训,共计80学时,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该课程设置了7~8家手机制造企业及多家外围机构,在一定实验假设、数据模型与实验规则下,通过企业内部经营与外部服务业若干实验项目的交互,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业务流、资金流与数据流中体会现代企业经营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联系。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存在问题
一是岗位角色选择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是一种分岗位角色的体验式训练,需要设置多个部门多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对任职者的专业技能和心智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CEO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重大运营事项决策、参与董事会决策、主持公司日常经营、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等,要求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大胆尝试、果断决策等特质,这就产生了岗位角色选择问题。在CEO竞选环节,竞聘者一般都是学生干部或学生会成员,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高。CEO招聘团队成员环节,学生往往喜欢选择室友、好朋友,面试流于形式。学生在岗位应聘前没有进行准确定位,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潜能,能胜任哪方面工作,导致岗位角色选择不合理。二是团队成员沟通不畅。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是在高度仿真的虚拟商业环境中,采取团队对抗模式进行的。团队中每一位成员分别在不同岗位上工作,履行不同职责,不论担任哪个角色,都需要与他人交流与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团队成员内部沟通,包括上下级、平级之间沟通;本团队成员与其他团队成员沟通,要求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沟通方面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做决策时,CEO往往自作主张,不征求其他成员意见,导致决策失败;采购部与生产部缺乏沟通,导致原材料库存或原材料断货等;销售部与生产部缺乏沟通,导致不能及时供应产品或大量库存产品;财务部与银行沟通不畅,导致不能按时发放贷款等。这些沟通上的矛盾和问题会造成团队气氛紧张,凝聚力下降,进而导致公司业绩下降,甚至造成亏损。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综合实训涉及企业战略制定、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内容,专业模块较多,需分模块进行交互实验。教师既要进行内外部协调沟通工作,又要统筹控制实训进度,还要安排实验内容、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成绩评定等。本实验是近几年新开课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教师一般不愿意承担新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目前,仅由几名年轻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四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一些学生角色转变太慢,在实践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该干什么,对仿真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五是不同角色工作量不均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竞争模拟为主实验,以工商局、税务局、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招投标公司、国内第三方物流公司、国际货代公司等外部服务部门业务模拟与交互为辅实验。实训围绕制造企业生产运营展开,外围机构学生的工作量明显少于制造企业,而且训练难度低,操作空间有限,不同机构不同职业角色工作量不均衡。六是考核机制不合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小组经营业绩、考勤、实习日志、实结汇报。小组经营业绩和实结汇报都是团队成绩,不能反映每位学生的实训表现[10]。七是实训场地有限。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没有专门的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室,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只能与其它实验课程共用机房,机房面积较小,只能容纳45台电脑,学生至少要分散到两个机房实验,学生之间沟通不方便。现有机房的布局和空间有限,严重影响外围机构办公效率。另外,学院上机课较多,机房有限,不能保证连续两周80学时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
(一)引入先天特质测试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角色
银行贷后管理体制革新
中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在业务层面的各类规定和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然而贷后管理方面的问题却有增无减。在各类研究文献和银行的信贷检查报告中,大多数研究者和分析人员都将其原因归结于我国银行“重贷轻管”的思想所导致,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除了诸如信贷业务越来越复杂、宏观经济波动引致贷款客户出现风险等一些客观因素之外,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种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全部落实,贷后管理效率低下。本文认为,我国银行贷后管理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贷后管理制度变革,不断革除当前贷后管理制度中的缺陷,补充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贷后管理制度,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银行的贷后管理效率。 一、我国银行现行贷后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银行贷后管理的基本制度 (1)贷后管理的定义。一般而言,贷后管理是指贷款发放之后直到本息收回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其主要目标是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方法制度、人员配备等,对贷款本身、借款企业、担保等因素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及时发现贷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达到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2)我国银行贷后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银行基本组织形式是沿用行政体制下高度融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经理、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过长,部门的细分化程度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的不够。这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各家银行贷后管理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 (3)我国银行贷后管理的主要特点。我国银行的贷后管理在实际操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第一,分级管理,指各级行负责本行经营的信贷资产进行检查,负责其所辖范围内的公信贷资产检查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在进行贷后管理时,主要是各级行内部的公司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资产保全、国际业务、机构业务等信贷经营部门承担联系、服务、管理、检查客户的职责。第二,自下而上汇报,自上而下检查,指各级行对所辖分支机构信贷资产检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进行检查指导;各级行定期向上级行汇报信贷资产检查工作情况,遇到具体问题再向上级行请示,即上级行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下级行的各类报告材料。第三,逐级考核,指上级行定期对所辖分支机构的信贷资产检查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往往是已经制定好的各类指标的完成情况。第四,业务开拓者也是贷后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指各级信贷业务经营部门的负责人和客户经理是信贷资产检查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业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我国银行贷后管理的主要形式。我国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其一,常规化、制度化的嵌套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的贷后管理环节;其二,银行定期的内部审计或者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以审促管”方式的贷后管理;其三,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的以信贷检查的方式进行专项或者某个重点行业或者关键风险点的“以查促管”的贷后管理;其四,银行监管部门进行的各类信贷检查。我国银行内部的“以审促管”和“以查促管”更多注重贷后检查的频率和数量,通过组织实施客户走访、押品检查、档案管理、风险分类等信贷检查工作,撰写贷后检查报告,重点在与对发现的问题的组织整改。这些检查往往仅仅针对具体的信贷业务,而非针对整个贷后管理制度和体系。 (5)我国银行贷后管理的主要考核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考核评价办法较为单一,大多数采用的评价标准都是“是否进行日常检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情况是否完整,资料是否齐全”等,贷后管理过多地重于形式,而轻实质,“唯报告论,唯资料论,唯检查表论”的管理理念较为普遍,对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实施到位与否的评判,主要参考客户经理报告是否及时、风险信号是否报告,贷后检查的次数,管理台账的建立等,检查监督的形式也局限于翻档案,清点检查表的数量等内部形式的考量而已。 2.我国银行贷后管理体系以及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1)贷后管理的基础不牢固,缺乏长效机制做保障。西方商业银行坚持“谁放出去的款谁负责收回”的规则,认为客户经理有义务进行日常的客户维护和贷后检查,但同时也认为如果整个借款期间完全由放款人负责贷后检查则隐含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和识别风险。通过对国外先进银行的学习,我国商业银行在通过岗位设置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方面,虽然也实现了审贷分离,但是,依然存在漏洞。一个客户由一个客户经理全权负责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其他岗位完全通过该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上级行的贷后检查,多是到支行听取汇报,很少下到企业进行贷后检查,这样的岗位设置,无法回避道德风险和个体思维、判断上的偏差,为企业依靠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事件的发生成为可乘之机。另外,在我国银行现行贷后管理的管理机制中,大多是以责任形式对客户经理强制实施,落实责任的背后主要是以严格的制度、严厉的处罚为支撑,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更为倚重的是客户经理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客户经理疏于管理,忙于应付,虚假检查等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合理及外部协调机制的不完善。 (2)贷后检查内容和质量缺乏评价制度,贷后检查缺乏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我国银行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信贷业务流程中的贷后管理环节对贷后检查的内容虽然有一些规定和表格化的东西,但是在实际的信贷管理上,往往没有对贷后管理内容和贷后管理质量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没有要求客户经理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对贷款客户进行调查,怎么写、写什么,如何评价客户经理的贷后管理报告和随访都缺乏评价细则和评价制度。实际贷后管理中,贷后检查报告完全由客户经理自由发挥,致使许多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报告水平参差不齐,常常出现不同行业和类别客户的贷后管理检查形式、内容和检查报告仅仅是客户名称改变一下,而报告内容基本一样,全部是模棱两可的套话,缺乏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有价值的信息。低质量、低效率的贷后管理背后实际上是贷后管理的具体执行人员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和信贷队伍新人的增多,这样的管理就显得过于粗放。#p#分页标题#e# (3)贷后管理过度依赖客户经理个人素质,缺乏贷后管理方面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由于没有对客户经理如何把握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点进行必要的指引,再加之客户经理往往并不限于某个行业的客户,因此客户经理在做出检查结论时多是依靠个人有限的经验和企业提供的资料。在信贷人员人数少、素质达不到管理要求,又缺少不断培训机制的情况下,这往往致使一些贷后检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经营能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对企业的风险点也模棱两可,只停留在企业表面数据的陈述上,客户经理没有能力对其承贷、还贷能力给予切实的判断。即使某个客户经理在某个行业具有较为丰富的贷后管理经验,熟悉该行业的关键风险点,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缺乏将这种经验和人力资本进行保存和持续性积累的机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这个客户经理随着该笔业务的结束而转向其他不熟悉的行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和贷后管理,从而使得宝贵的人力资本无法有效的利用和放大。 (4)贷后管理中客户经理的权、责、利不匹配。信贷工作是一项弹性很大的工作,传统观念认为,对信贷人员没有必要进行考勤考核。如果在客户经理的权、责、利已经划分很清晰的情况下,在客户经理已经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前提下,这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员工素质和考核体制下,这样的管理就显得过于粗放。我国银行现行贷后管理制度中,往往没有明确要求客户经理对贷后检查的真实性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致使企业用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比企业依靠经营获取现金流还来得容易,造成一些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完全依靠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来不把企业的银行存款与报表中的货币资金进行核对;从来不到企业车间去看产品的生产或到库房去看存货,也不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对。虽然强调了贷款专款专用,但是合同约定用途与企业实际用途存在差别却没有人过问。贷后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客户经理,而其同时又是银行业务的开掘者,为促进银行业务,包括存款及贷款业务的发展,客户经理的工资是直接与业务发展挂钩,信贷退出的选择就意味着客户经理需另找新的客户,或者扣发工资。在不断增长经营和发展指标的驱使之下,只要企业能够收息,不管企业发展好坏,客户经理往往都不愿主动退出,从而错过退出的最佳时期,有时还为企业隐瞒问题;有的客户经理为保持现有的信贷规模,降低不良占比,对表面反映为正常贷款,实际为不良的贷款在退出上也缺乏主动;有的客户经理因自身水平不足,贷款潜在风险已经显露,但担心在退出的过程中企业倒闭或破产,致使原有的贷款血本无归,不敢退出。另外,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明明有处理规定,但是到了有的支行,对责任人却层层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管理方式,表面看,似乎是宽厚并爱护员工的,但是,其结果却使得有的支行个别客户经理懒散成习,面对工作得过且过,面对风险麻木不仁,甚至当成儿戏。 (5)贷后检查效率低下,贷后管理方式亟待改善。尽管各家银行的总行往往每年都要组织力量进行一次信贷检查,但是由于信贷存量的数量庞大,同时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和跟踪系统,信贷检查往往是对那些已经出现过报警事项或者有明显违规的信贷进行重点检查,而根本没有精力对存量信贷业务进行大规模的贷后检查, 二、贷后管理制度变革应遵循的原则 贷后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内容的多样化,涉及范围的宽广性,都要求其基础构成体系的配套程度提高,在人力安排、客户选择、有效激励及制度安排等各个基础体系作出有效的支持,以适应账户监管、贷后检查、贷款收回和总结各个环节需要,因此,强化基础管理的支撑,应更为积极地完善贷后管理的各项配套体系,充实管理基础内容,使贷后管理的全过程始终能寻找到坚实的着力点。本文认为,在贷后管理体系制度和机制变革时应当重点遵循四大原则。 1.激励相容原则 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参与者理性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与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策略一致,从而使参与者自愿按照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策略采取行动。具有激励相容原则的贷后管理制度安排将使得贷后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冲突带来的问题,使得贷后管理人员自觉地做出有利于银行利益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同时也是符合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2.贷后管理人员责、权、利相匹配原则 责权利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般都说责、权、利要对等,才能调动积极性。也就是说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具有相应的权利,同时应该取得相对称的利益。因此,实际的制度安排中,一般要贯彻“责权利相结合”、“责权利对等”或“责权利一致”原则和遵循“责权利统一”机制,要求做到:①责权利三位一体,即责任、权力、利益均统一于责任承担者一体,责任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和利益的享受者。②责权利互相挂钩,使成员能够有责有权有利,克服有责无权或有责无利的责权利脱节状况。③责权利明晰化,使成员知道具体的责任内容、权力范围和利益大小。如果责权利失去平衡或者失去监督的话,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影响一定很恶劣。具有责权利相匹配的贷后管理制度将使得贷后管理人员具有真实感受到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力量,从而激励其做出有利于银行利益的行动和选择。#p#分页标题#e# 3.人力资本持续积累原则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往往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本的维持或者增长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例如进行培训,否则人力资本可能不但不能增值,反而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而快速贬值。贷后管理制度应当使得从事贷后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具有持续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和制度保障,这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也是能否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4.职责明确原则 明确的职责分工是保证贷后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职责明确一般与目标分解、协商同步进行。职责明确,是在目标分解、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目标,明确其在时限总体目标中应该做什么、协调关系是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要求等,把目标责任落实下来。一般而言,职责明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职责明确要与各种责任制相结合,建立在责任制的基础上;二是每个层次应在明确集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个人的目标责任;三是要职责明确的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等要求,使责任具体化、指标化,以便于执行、检查和考核;四是在职责明确的同时,要根据各层次(部门)和个人所承担的目标责任,授予适当的权力,并分配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职责明确要从上到下,按层次逐级落实,建立起目标责任体系来。贷后管理制度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内容。同时,职责明确有是制定贷后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基础。 三、我国银行贷后管理机制变革具体的对策建议 1.建立“贷管分离”的贷后管理制衡机制 所谓“贷管分离”的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专门的岗位、甚至设立单独的贷后管理部门,从管理层面上要保证贷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对信贷经营部门进行督导的能力以及直接将贷后管理的问题直接传达到管理层的途径和渠道,从业务分工上要对贷后管理与其他信贷经营部门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贷管分离”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从体制上实现和保障了“贷管分离”,突出贷后管理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衰减,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帮助客户经理把握风险;四是通过上级行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可以弥补信贷岗位设置时一个客户经理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易诱发道德风险的不足;五是起到督导和警示作用,同时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特别是现场贷后检查工作,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到的实处。 2.培养专业化的专职贷后管理队伍,实现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 西方商业银行有一批专职的贷后管理和检查队伍,每隔一段时间就深入到贷款企业中,用专业的贷后检查验证本行客户经理所做的贷后检查记录和结论是否恰当。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同时队伍内部的分工有利于快速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成立专门的贷后检查部门做贷后检查及不良贷款清收,此做法不但能保证预警信息的及时发现和传导,还能解决贷后检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在加强专业化贷后管理人员培养是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信贷文化理念培养。要注重先进信贷文化理念建设和培养,促使各级机构和信贷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错误思想,培养和树立“贷后管理始于客户营销阶段,既是管理环节又是营销环节”“谁在贷后管理上领先一步,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好贷款是管出来的,好效益也是管出来的”等先进信贷经营理念,形成先进信贷文化与信贷业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强培训,加大各层面经验交流力度。应充分利用行内信息网站,为全行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开展贷后管理培训和座谈,选择经验丰富的信贷管理人员,对客户贷后行为分析和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等进行讲授和交流;组织信贷档案评比,有效提升客户经理操作技能;选取典型不良资产案例和风险化解案例,开展案例培训,发挥案例的直观作用。三是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尽职标准。应根据业务规模合理配备贷后管理岗位人员,一般不应由负责营销的客户经理兼任,贷后风险监测分析环节应专人专岗。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能够及时识别客户各种潜在风险,对风险损失进行准确评估,制定有效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确保存量信贷资产安全的高素质专业化贷后管理队伍。 3.建立客户经理风险期薪制度 对于客户经理,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建立风险期薪制度。其基本的思路是在每笔贷款发放之初,扣除部分贷款对应的奖励作为激励金,如贷款正常回收,作为期薪发还客户经理;如贷款续做且金额没有变动,风险期薪不增扣或发放;如贷款出现不良,将风险期薪作为贷后追收奖励,按贷款质量、贷后管理配合情况、风险预警及处置环节的贡献度逐步放发。在这种激励相容的制度下,可能并不需要复杂的制度约束,不需要繁复的系统操作,也能高效、保质地完成贷后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贷后管理简单化。这种针对客户经理的风险期薪制度主要有三大好处:其一,将客户经理的收益和所其可能的风险建立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客户经理的责权利的匹配;其二,这一制度将客户经理科学合理的纳入到贷后管理体系中,有利于客户经理主动的关心和配合贷后管理,积极为贷后管理人员提供企业信息,体现了激励相容的原则;其三,这一制度不仅使客户经理主动加强贷后管理,而且也会促使客户经理更重视贷前审查,从而使得整个信贷流程的风险都大幅下降,这将极大地减少了专职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4.实行流程再造,规范和及时更新贷后管理手册,注重积累和推广贷后管理中的经验 #p#分页标题#e#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制度往往是以总行文件的形式下发。这一方面使得贷后管理制度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容易出现不同业务管理部门就同一问题的处理出现矛盾。我国银行应当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的做法,全行制定统一的贷后管理手册,将相关文件中涉及贷后管理的部分进行了整合、提炼,删除已不适合业务发展的部分,对有缺漏部分补充完善。并且根据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需要及时的更新手册。统一的贷后管理手册不仅是对贷后管理相关文件的系统性梳理,还应当将一些贷后管理的工作规范化和表格化。这些规范化的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根据贷后管理中客户经理检查内容的要求设计贷后月度监测及季度检查报告作为贷后管理手册的附件。对于一般性的贷后管理要求如信贷资金用途管理、持续性监控等采用表格的形式,改善了以往涉及贷后管理的表格较多且部分与目前信贷业务发展不适应的情况,便于客户经理填写。二是将涉及贷后管理的各类表格如:催收贷款通知书、履行担保义务通知书、中断诉讼时效台帐、贷款资金用途审批表等整合在手册的附件中,方便客户经理查阅。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用途的监管。由于内外部审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强调银行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管职责,新版手册建立了按权限审核信贷资金用途的制度,规范了资金监管的操作及步骤。 5.开发相应的贷后管理预警与跟踪系统,提高贷后管理效率的同时,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 平行作业将信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开端,而跟踪管理是平行作业有效性、及时性、操作性的具体落实和体现。跟踪管理信息应当能够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业务主管等多个层面发起,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捕捉,贷后管理的信息交互频率增强,保持经营部门、风险部门的实时联动,实时监控,改变以往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比较孤立的状况,充分体现平行作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平行作业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有多家子公司的集团客户往往是由各级行的多个客户经理分散在不同的营业机构管理,实行跟踪管理。这样就存在信息沟通不够及时,重复工作较多等问题。而如果全行建立了统一的跟踪平台,则通过这一平台,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可以形成团队管理,不仅有利于风险防控信息的共享,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高。通过对信贷客户的跟踪管理,贷后管理可以由个体管理转向团队管理,由客户经理个人独享信息转向网络信息共享,从而改变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响应不及时,造成丧失风险控制和营销关键时机的情况。同时,跟踪管理使贷后管理持续化、制度化,为客户信用风险迁徙变化提供依据,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的信贷资产进行差别化管理,从而能够达到有的放矢,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6.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外部沟通机制 加强内部各项基础信息的共享,对整个贷后管理从贷款支用、资金管理、客户财产及经营情况分析、银行贷款操作过程等进行全流程管理。强化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从外部获得可用信息。培养专业会计、审计、评估专业人才,对相关信息进行专业认定,建立贷后管理的相关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利用分析,充分揭示各种因素对银行贷款的可能影响及未来趋势发展,对银行贷款进行风险预警。在数据充分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根据行业、地域、贷款风险情况等对贷款客户进行区分,建立一套多维、多指标的立体、全面风险评价网络体系,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市长在政银企合作洽谈会发言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加快实施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市政府召开这次政银企合作洽谈会,主要目的是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通过政府搭台,促进银企对接合作,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实现银企互利共赢。刚才,市发改委张传胜主任、市经信委陈安忠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分别通报了有关产业发展情况,市人行行长通报了当前金融形势及信贷工作安排,银企双方进行了集中签约。
为办好这次洽谈会,前段时间,各级各部门、各金融单位和企业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从去年底开始,市金融办就着手牵头组织洽谈会筹备工作。市农业局、经信委、发改委等部门对各项目及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筛选了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向各金融机构进行了集中推介。市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广大企业积极向金融部门汇报争取,银企双方在会前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和协议,为洽谈会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政银企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签约量大。此次洽谈会共签约项目548个,项目总投资1323亿元,签约金额694亿元。(其中,建设银行签约项目62个,签约金额138.9亿元;中信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89.9亿元;中国银行签约项目31个,签约金额79.2亿元;农业银行签约项目23个,签约金额68.1亿元;工商银行签约项目34个,签约金额50.2亿元;恒丰银行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46.6亿元;交通银行签约项目20个,签约金额41亿元;浦发银行济南分行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36.7亿元;华夏银行签约项目70个,签约金额31.8亿元;招商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30.3亿元;民生银行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25.6亿元;农信社签约项目82个,签约金额19.5亿元;农发行签约项目11个,签约金额16.6亿元;市商业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9.8亿元;邮储银行签约项目3个,签约金额8.6亿元;莱商村镇银行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0.9亿元。)二是覆盖范围广。此次签约项目,不仅有工业类项目,也有农业类和服务业类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工业类项目508个,签约金额660.7亿元;农业类项目22个,签约金额16.8亿元;服务业项目18个,签约金额16.1亿元。三是大项目、好项目多。超过10亿元的有8个,过亿元的有195个。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较多,共31个,签约金额85.1亿元。四是签约主体更丰富。与去年相比,签约银行多了3家股份制银行、1家村镇银行。今年新增的这些银行,签约项目110个,签约金额134.5亿元。企业方面,除了传统产业,也出现了像水务公司、大学科技园等新兴主体,充分展现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特点。总之,这次洽谈会开得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签约双方的成功合作表示祝贺。
下面,就进一步做好政银企合作,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政银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部门和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银企合作,直接关系着企业、银行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实践证明,银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加强银企合作,既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也面临一些有利条件。
工信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降成本、优环境”决策部署,尤其是各级出台的疫情惠企政策,我局高度重视,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扎实做好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政策红利不断凸显。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深入企业、全面摸排。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各工业企业,了解企业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情况,认真梳理企业用工、融资、办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汇总,向相关部门反映,帮助协调解决,尤其是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积极向省、市工信局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出面与各个银行协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强化宣传、落实政策。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企业宣传疫情惠企“省20条、市30条、县30条”政策,通过送政策进企业、现场宣传咨询、编印发放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交流座谈等多种宣传形式,进一步提升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受惠面,做到政策宣传一目了然、企业知晓一清二楚,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政策、享受政策。指导企业开展创新创特、设备更新、品牌培育、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三)创新方法、精准帮企。牵头制定了《有效应对疫情“帮企业、送温暖”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对企业帮扶和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推行一个企业(项目)一支帮扶队伍的模式,由一名县领导带领一个责任单位帮扶若干重点工业企业、在建项目,每个责任单位明确1名分管领导、1名驻厂联络员,常态化对应企业。通过“帮企业、送温暖”活动,精准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奋力实现二季度工业目标任务“双过半”、年终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惠企政策覆盖面不够。疫情期间省、市、县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真正让企业享受到的不多,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享受条件多等情况。